萬全

《保命歌括》~ 卷之二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 (1)

1. 脹滿

脹病須明寒熱因,勿將新久混同論,

李朱立法從中治,默契軒岐萬古心。

按脹病,《靈樞經》論,五臟六腑之脹,及水脹、膚脹、鼓脹之狀,又諸書所謂鼓脹,水脹,氣脹,血脹之病,名雖不同,其實則一也。蓋《靈樞》之論,語其病之所,標也;諸書之論,語其病之所起,本也。脹之為病,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名曰脹,未有不生於氣血、水穀者也。東垣謂寒,丹溪謂熱,各有所本。

或謂用丹溪之法活人者多,東垣之方不敢採用。此執一之論,未足以語醫之神也。

東垣曰:調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制,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經云:腹滿䐜脹,支脅結膈,下厥上結,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遏也。《脈經》所謂胃中寒則脹滿者是也。

全按:經云太陰所至為中滿。又云諸濕腫滿,皆屬脾上。夫脾乃陰中之太陰,同濕上之化,脾濕有餘,腹滿,水穀不化。陽主運化,陰主長養。今陰濕有餘,陽熱不足,不能運化精微,使水穀之氣蓄而成中滿之證,此東垣之論所以主於寒也。

丹溪云:七情內傷,六淫外感,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陰陽不交,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鬱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云鼓脹者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其病膠固,難以治療。又名曰蠱,若蟲侵蝕之義。

全按:經云諸腹脹大,鼓之如鼓,皆屬於熱。夫胃為水穀之所聚也,脾不能腐熟變化,蓄積於中,鬱而為熱,熱則生濕,遂成脹滿之證。此丹溪之論所以主於熱也。

合而觀之,曰寒,曰熱,皆謂脾胃之虛,不能轉化而致也。曰寒者,乃濕土之體自病也;曰熱者,乃濕之用為病也。故其所制之方皆自仲景瀉心湯變化來。專以補脾為主,以辛散之,以苦瀉之,以淡滲之,未嘗異也。

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又曰:中滿者,泄之於內。此皆論有餘之邪,乃病之初起者也。如感風寒之邪,傳入於裡,寒變為熱,作胃實痞滿燥實堅之證,宜以承氣湯下之。或傷酒、濕面及味厚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臥,濕熱之氣不得施化致令腹脹者,亦是熱脹,宜下之。經云下之則脹已者是也。

故病人有大實大滿,大小便秘者,皆宜從權以寒熱藥下之也。

經曰:中滿者,泄之於內。非專謂下之也。如以辛散之,以苦泄之,以淡滲之,所謂上下分消,以去其濕,皆泄之也。

《脈經》曰:胃中寒則脹滿。此論內傷不足之邪,乃久病也。寒者,非寒冷之寒,乃陰虛之義。故用朮、參以補脾為君,蒼朮茯苓陳皮為臣,黃芩麥門冬為使,以制肝木,少加厚朴以消腹脹。氣不運加木香,氣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虛加四物湯,有痰加半夏。經云:寒因寒用者是也。

病脹久,脾胃虛者,雖有大小便不利之證,乃氣不運,血不潤也,當大補氣血為主,慎不可用下藥也。

陽熱為邪者,則身體為熱,脹滿,咽乾;陰寒為邪者,則吐不下食,脹滿而自利。

朝寬暮急者,為血虛;暮寬朝急者,為氣虛;朝暮俱急者,為氣血俱虛。

腹中常脹,外實內傷,按之不陷者,為實脹,法當以溫藥和之。實者,從仲景大、小陷胸湯(丸)治之;虛者,從瀉心湯方治之。

錢氏論虛實腹脹,實則不因吐瀉、久病之後,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而脹者,宜服大黃丸(治熱)、白餅子(治痰)、水病(治食)下之,更詳認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虛則久病、吐瀉後,其脈微細,脾主目胞,腮虛腫,手足冷,當先服塌氣丸,後服異功散益黃散和中丸

此已上論寒熱實虛之法也。

河間云:論諸蠱脹者有二:若從胃,則旦食而不能暮食,且則不脹暮則脹,治以雞矢醴,酒調服。若從水,則濡泄者是也,治當開鬼門,潔淨府也。開鬼門者,謂發汗也;潔淨府者,利小便也。

四病虛實脈中求,浮大為祥沉小憂,

腹實腹堅當議下,虛宜用補固中州。

經云: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關上脈浮則內脹。遲而滑者脹,脈盛而緊者脹。脹脈浮大者易治,虛小者難治。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洪大者生,微細者死。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浮而緊者死。

陰陽愆伏,榮衛凝滯,三焦不能宣行,脾胃不能傳布,脹滿之所由生也。曰谷脹,曰水脹,曰氣脹,曰血脹。謂之四病,或寒,或熱,或虛,或實,又不可以無別也。若久病羸乏,卒病脹滿,喘息不得,與夫臍心突起,或下利頻數,百方調治,未見一愈者矣。

谷脹者,因失飢傷飽,痞悶得酸,旦則陰消陽長,穀氣易行,故能飲食;暮則陰長陽消,穀氣難化,故不能食,是謂谷脹。初起者,宜服沉香交泰丸。凡大實大滿,大小便秘者,木香檳榔丸。(方見內傷。)病久者,不可再下,宜廣荗潰堅湯以漸消之。

水脹者,因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而溢於體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是為水脹。初起之時,宜去其水,葶藶木香散;久則宜補其脾土以制其水,中滿分消丸主之。

氣脹者,因七情鬱結,氣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體大而四肢瘦削,是為氣腫脹病。初得之,宜紫蘇子行其滯氣;病久者,宜廣茙潰堅湯消之。

血脹者,因病熱煩躁,漱水不欲嚥下,迷亡驚狂,痛悶嘔惡,虛汗血逆,小便多,大便黑,此傷寒蓄血證也,宜服桃仁承氣湯即愈。婦人經水不行者,多成此證,是為血脹。初得之,宜服加味抵當丸破之,不可多服。久則以人參芎歸加香附子湯行之。

如因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勝,必脹於胃,名曰勝克。怒乘肺,肺氣不傳,必脹於大腸,名曰乘克。宜平肝飲子主之。

如曾因積聚症塊,久而不愈成脹者,宜消其積塊,則腹脹自平,中滿分消湯以漸消之,此病非心平氣和,人能守禁者,難愈也。

凡病蠱脹者,多喘,宜人參定喘湯主之。如時脹時喘,汗出厥逆者,不治。

凡病蠱脹,或遍身盡腫者,或黃腫者,並宜服秘傳諸蠱保命丹及河間秘方。

如因中惡毒之物,腹脹大者,急進三花神佑丸取之。

今之為醫者,喜用疏利之藥,急於獲效,苦於脹滿,喜行利藥,以求通快,殊不知寬得一二日,腹脹愈甚,真氣已傷,去死不遠矣。吾今疏利之方,不敢取用者,恐誤人也。寧以拙守,不習巧攻,當用胃苓丸為主方,隨氣血虛實痰熱,加輔佐藥,活人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