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1)

1. 風熱瘡

風熱瘡,多生於四肢、胸脅。初起如疙瘩,癢而難忍,爬之少快,多爬久搔,未有不成瘡者。甚則鮮血淋漓,似疥非疥。乃肺經內熱而外感風寒,寒熱相激而皮毛受之,故成此症也。世人以防風通聖散治之,亦有愈者,然鐸更有治其外而自愈,紀之以便不願服藥之男婦也。

三聖地膚湯,岐天師方。

地膚子(一兩),防風(二錢),黃芩(三錢),煎湯一大碗,加豬膽二個,取汁和藥同煎,以鵝翎掃之,即止癢,癢止而瘡亦盡愈。

2. 黃水瘡

黃水瘡,又名滴膿瘡,言其膿水流到之處,即便生瘡,故名之也。此瘡生在皮毛之外,不在肌肉之內。雖是脾經濕熱,亦由肺經乾燥,脾來顧母,本以濕氣潤母也,誰知此濕有熱,熱得濕而生蟲,欲救母而反害母之皮膚也。治法內服除濕清熱之藥,而佐之涼血之味。血涼而熱退,熱退而水更清,亦易行也,濕熱兩除,何蟲不死?又得外治以解其鬱,毒又何能長存乎?故隨洗而隨愈也。

安體散,岐天師方。內治黃水瘡。

茯苓(三錢),蒼朮(二錢),荊芥(二錢),防風(一錢),黃芩(一錢),當歸(五錢),蒲公英(二錢),半夏(一錢),水煎服四劑。

舒解丹,岐天師傳。外治黃水瘡神效。

雄黃(五錢),防風(五錢),荊芥(三錢),苦參(三錢),水煎湯,取二碗,洗瘡即愈。

粉黃膏,章云樵傳。治黃水瘡。

蛤粉(一兩),石膏(五錢),輕粉(五錢),黃柏(五錢),共為細末。暑天用無根水,秋冬用麻油調敷。

3. 傷守瘡

傷守瘡者,言不守禁忌也。凡生瘡毒,必須堅守房帷,無論大小,皆宜如此。大瘡毒而不守禁忌,必致喪亡;小瘡毒而不守禁忌,必至痛苦。今名傷守者,猶言小瘡癤也。醫生錯云傷手,豈搔抓能害之乎?凡犯色欲,其瘡口必黑黯,痛如刀割,腐爛必深,非大補精血神氣,萬難奏效。

內服加味補中益氣湯,或加味十全大補湯以補之,外用末藥敷之,始可轉危為安,變死為生也。

補中益氣加金銀花湯,祖傳。治不慎色欲。

人參(五錢),黃耆(一兩),柴胡(一錢),升麻(五分),生甘草(一錢),當歸(五錢),陳皮(五分),白朮(五錢),金銀花(一兩),加棗二枚,水煎服。如虛極者,倍加參、耆、歸、術;寒虛者,加附子肉桂各一錢,余不必加。

加味十全大補湯,祖傳。治傷守瘡。

熟地(一兩),川芎(二錢),當歸(五錢),生黃耆(一兩),白朮(五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肉桂(一錢),白芍(二錢),人參(二錢),金銀花(一兩),水煎服。

救敗丹,岐天師傳。外治傷守。

人參(二錢),三七根末(三錢),孩兒茶(三錢),乳香(一錢),白殭蠶(二錢),輕鬆(一錢),發灰(二錢),各為細末,摻於膏藥內貼之。若不用膏藥者,乾摻妙,豬油調搽亦妙。

4. 手足丫毒瘡

手足丫毒瘡,雖生於手足,名同而丫宜辨也。生於手丫者,屬手經;生於足丫者,屬足經。然手足亦宜辨也。生於手足之背丫者,是三陽經;生於手足之掌丫者,是三陰經。看其何經,而用何經之藥,托裡調中,更加引經之味,則計日可以奏效矣。倘內既服藥,而外復加敷藥以箍其毒,則毒不走散,一出膿而即安,尤治法之神也。

手足丫毒近於井穴,最宜早治,萬勿因循,至輕變為重也。

全消飲,岐天師傳。治手足丫毒瘡。

當歸(三錢),生黃耆(三錢),紅花(二錢),生地(三錢),荊芥葉(一錢五分),貝母(一錢),茯苓(二錢),黃柏(二錢),地骨皮(三錢),菊花根(一把),水煎一碗,急服數劑,無不內消。若失治,一至潰爛,多費時日矣。然肯服此方,亦不大潰。

箍毒神丹,岐天師傳。外治手足丫毒瘡。

地榆(二錢),天花粉(一錢),菊花根(一把),生甘草(一錢),芙蓉葉(十四葉),蒲公英(鮮者,一把),將乾研末,搗鮮藥取汁,調之敷上,則毒不走開,內自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