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備要》~ 卷二 證治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證治 (19)

1. 發痙

潰瘍痙症,勢類破傷風,由亡血過多所致。牙緊體強肢搐背反,但身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足寒、傷口鏽澀不起為異耳。在平常則分有汗為柔痙,無汗為剛痙。此則亡血成痙、法當補虛,用十全大補湯水加鉤藤、天麻、殭蠶、梔仁服之。不應者服獨參湯,手足厥冷加桂附。若誤作風痙汗之,危矣。

又通治產後、金瘡、跌撲損傷,血出過多,風襲成痙及破傷風因驚受者,用桂枝補血湯;桂枝、蜜耆、酒洗白芍各三錢,當歸、炙草、生薑各二錢,棗引,煎服。

2. 凍瘡

由觸犯嚴寒之氣,氣血凝結,皮肉著凍,僵腫木硬,不知痛癢。治法即在著凍腫硬處,墊衣搓揉,先令氣血活動,次用涼水頻頻蘸洗,揉至覺熱,僵木漸散,通活如故則已。若日久凍僵、疙瘩不散,用冰一塊絹包溻之,以僵疙瘩化盡為度。此冷以治冷,從治之法也。切忌火烘。

若暴凍即著熱或進暖室,或用火烤湯泡,或棉裹艾灸,或敷辛熱之藥,必致肉死損形,輕則爛,重則骨脫筋連,法當洗和傷藥劍,然後將敗筋剪去,免致侵淫好肉,隨撒桃花散火,內服人參養榮湯生。若經年頑硬不消者,當於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日,用獨頭蒜杵爛,日中曬熱,塗於凍發之處,即於日中曬乾,忌患處著水。

凍耳瘡生薑汁熬膏塗。

洗凍瘡方冬瓜皮,干茄根煎湯熱洗。

又方,鴿糞煎湯,洗二三次愈。又方:古廟寺內瓦片拾來燒紅,淬入水中,乘熱洗盪。

又方,以醋洗足,研藕敷之即愈。

又方,鮮山藥、黑沙糖同搗敷之。又蟹殼燒存性為末,蜜調敷。

橄欖核燒研末,香油調敷。

3. 湯火傷

繫好肉暴受湯潑火燒,皮膚焮痛,外起燎疱,當即將疱挑破,放出毒水,使毒輕也。其症雖屬外因,然形勢必分輕重,輕者易治,重者須防火毒熱氣攻裡,令人煩躁作嘔便秘,甚則神昏悶絕。初傷,用冷燒酒一鍾,於無意中望患者頭面胸前一潑,令其吃驚,其氣必一吸一呵,則內之熱毒隨呵而出矣。

仍作煩悶者,以新童便湯熱灌之,傷重破爛,初用清涼膏咸塗之,解毒止痛不致臭爛;次貼罌粟膏咸。倘欲生膿時,換貼黃連膏咸,膿成煎甘草湯溻洗,撒白蘞末或月白珍珠散火。若初起火毒攻裡者,宜服四順清涼飲元,務令二便通利,火毒方解。初終禁用冷水、井泥、冷漿、生油浸溻傷處,恐熱毒伏於內,寒滯束於外,致令皮肉臭爛,神昏便秘,端肩氣喘,多致不救。禁一切發物,間服清涼藥。

凡被花炮火藥烘燎微,被湯火銅鐵燙傷重者,照前法施治,輕者只用如意金黃散敷之號。湯火傷,生薤搗敷即愈。湯火初傷,急以鹽末摻之,護肉不壞,再以藥敷。湯火初傷,速用冷灶柴草灰一二升,入鹽少許,水調如稀糊,厚攤傷處,覺熱,則易之,連易數次,則火毒皆拔於灰中,必腫痛隨散,結痂而愈。又方,石膏末、香油調敷即愈。

湯火止痛散:用大黃末微炒、當歸末等分,麻油調搽,乾摻亦可。又方,大黃、芒硝等分為末,雞子清調貼之效。搗生大黃為末,醋調敷,止痛無瘢。

4. 鐵針入肉

無孔者不動,有孔者隨氣走散,若走向心窩胸膛者,險,急用烏鴉羽毛炙焦黃色,研細末,酒調服一錢或二錢俱可,外用神聖膏,車軸輦油,不拘多少,研如膏,調磁石末攤紙上如錢大,貼針入之處,每日二換,針自出。孫真人治箭鏃、針刺,杵螻蛄敷塗患處自出。

5. 諸刺入肉

外傷之症也,軟淺者以針撥出,硬深者搗爛螻蛄(俗名土狗)塗之,少時即出,隨以熱尿淋洗傷口,撒桃花散火。如刺已出,而仍作痛者,再搗螻蛄塗之,或反作癢即愈。

治竹木刺入肉,嚼牛膝根罨之,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