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伯雄

《醫方論》~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吳茱萸湯

吳茱萸(泡)一升,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生薑六兩

白話文:

吳茱萸(泡):一升(約200克)

人參:三兩(約15克)

大棗:十二枚

生薑:六兩(約300克)

吳茱萸辛烈善降,得姜之溫通,用以破除陰氣有餘矣。又恐辛燥太過,耗氣劫陰,故用人參、大棗之甘緩以濟之,又能補土扶陽,使濁陰不得上干清道,治法更為周到。

白話文:

吳茱萸辛辣強烈,善於降氣,加上生薑的溫和通暢,可藉此打破陰氣過盛的狀態。但又擔心辛燥藥性過於強烈,耗傷氣血,損傷陰分,因此加入人參、大棗的甘緩之味來緩和辛燥,同時又能補益脾土,扶助陽氣,使濁陰無法上犯清道,此治法更加周全。

2. 大建中湯

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煎,去滓,內飴糖一升,微煎溫服。

非人參不能大補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氣,故曰大建中。又有飴糖之甘緩以殺姜椒之辛燥。非聖於醫者,不辨有此。

白話文:

沒有人參,不能大大地補益心脾;沒有生薑、乾薑、花椒,不能大大地祛除寒氣,所以叫做大建中湯。另外有飴糖的甘緩來消除生薑、乾薑、花椒的辛燥。如果不是精通於醫術的人,不能辨別有這種情況。

3. 十四味建中湯

黃耆(蜜炙),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甘草(蜜炙),半夏(薑製),當歸(酒洗),白芍(酒炒),熟地川芎,麥冬,肉蓯蓉附子肉桂

白話文:

  • 黃耆(蜜炙):用蜂蜜炙烤過的黃耆,具有補氣固表、益胃培元的功效。

  • 人參:具有補氣生津、益氣固脫的作用。

  • 白朮(土炒):用土炒過的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氣的功效。

  • 甘草(蜜炙):用蜂蜜炙烤過的甘草,具有補氣和中、益氣生津的功效。

  • 半夏(薑製):用薑汁炮製過的半夏,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

  • 當歸(酒洗):用酒洗過的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白芍(酒炒):用酒炒過的白芍,具有養血調經、緩解疼痛的作用。

  • 熟地:具有補血益精、滋陰養血的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 麥冬:具有養陰潤肺、清熱生津的作用。

  • 肉蓯蓉:具有補腎壯陽、益精養血的功效。

  • 附子(炮製):用炮製過的附子,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作用。

  • 肉桂:具有溫補腎陽、活血化瘀的作用。

加薑棗煎。

於十全大補中又加四味,究竟陽藥太多,若以治陰虛之勞瘠,非抱薪救火乎?至樂令建中湯,加柴胡細辛之開透善走,欲其建立中氣,不亦難乎!

白話文:

在十全大補湯中再加入四味藥物,結果陽藥太多,如果用來治療陰虛的勞損,不就如同抱著柴火救火嗎?至於樂令建中湯,加入柴胡、細辛這兩種能疏通經絡、走竄迅速的藥物,想要以此建立中氣,豈不是太難了!

4. 小建中湯

桂枝生薑三兩,芍藥六兩,甘草(炙)一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桂枝、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炙甘草一兩,大棗十二枚

飴糖一升,微火解服。

肝木太強,則脾土受制。脾陽不運,虛則寒生,陰氣日凝,陽氣日削,故見腸鳴、泄瀉、腹痛等症。小建中湯之義,全在抑木扶土。當從吳氏之說,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肉桂溫里,桂枝解表,用各有當也。且肉桂性能殺木,合芍藥以制肝,又用薑、棗、甘草、飴糖之甘溫以補脾,斯中州之陽氣發舒,而陰寒盡退矣。

白話文:

如果肝木過於強盛,就會制約脾土。脾陽不運行,虛弱就會產生寒氣,陰氣日益凝聚,陽氣日益削弱,所以會出現腸鳴、腹瀉、腹痛等症狀。小建中湯的意義,全在於抑制肝木,扶助脾土。應當採用吳氏的說法,使用肉桂而不使用桂枝。肉桂溫暖胃腸,桂枝發散表寒,各有所用。而且肉桂具有殺滅肝木的功能,與芍藥合用以制約肝臟,再用薑、棗、甘草、飴糖的甘溫來補益脾氣,這樣就能使中州的陽氣發散舒展,而陰寒之氣全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