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伯雄

《醫方論》~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三解湯

柴胡麻黃(去節),澤瀉各三錢

白話文:

柴胡、麻黃(去除節)、澤瀉各三錢

一日一作之瘧,邪在衛;間日一作之瘧,邪在營;三陰大瘧,則邪在腑。皆由先受熱、後受寒所致,故陰陽交爭。《內經》之訓,昭然如揭日月。後人紛紛聚訟,各出己見,反致拋荒經義。即如此方,通治時瘧,究竟有損無益。

白話文:

每天發作一次的瘧疾,病邪在衛氣;隔天發作一次的瘧疾,病邪在營氣;三陰大瘧,病邪在腑臟。這些都是先受熱氣,後受寒氣所引起的,所以陰陽交爭。內經的教訓,像日、月一樣昭然。後人紛紛爭論爭訟,各自分歧己見,反而拋棄了經典的義理。就像這個方子,可以治療時瘧,但究竟是有害還是有益。

2. 清脾飲

青皮厚朴(醋炒),柴胡黃芩(炒),半夏(薑製),茯苓白朮(土炒),甘草(炙),草果

白話文:

青皮:是橘皮的外面,具有理氣、化痰、燥濕的功效。

厚朴(醋炒):是厚朴的樹皮,用醋炒過後,具有溫中、化痰、理氣的功效。

柴胡:是柴胡的根,具有疏肝、解鬱、清熱的功效。

黃芩(炒):是黃芩的根,用火炒過後,具有清熱、瀉火、涼血的功效。

半夏(薑製):是半夏的塊莖,用生薑和水製成,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茯苓:是茯苓的根部,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的功效。

白朮(土炒):是白朮的根莖,用土炒過後,具有健脾、燥濕、止瀉的功效。

甘草(炙):是甘草的根,用火炙烤過後,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

草果:是草果的果實,具有健脾開胃、祛痰止咳的功效。

加姜煎。

痎瘧一症,《內經》論之甚詳,從無一語及臟,可見瘧邪斷無入臟之理。《巢氏病源》妄為分配,識者譏之。清脾飲,變小柴胡之制而用黃芩,蓋欲其清營分之熱邪,使之仍從衛出耳。並非病在脾經清脾以治瘧也。

白話文:

瘧疾是一種疾病,《內經》對它有很詳細的論述,但從未提到臟器,可見瘧疾邪氣絕對不會進入臟腑的道理。《巢氏病源》胡亂地將它分配給臟腑,有識之士都譏笑它。清脾飲,是改變小柴胡的方劑而採用黃芩,這是因為它想清除營分的熱邪,讓邪氣仍從衛氣排出體外。並不是因為疾病在脾經,而用清脾的方法來治療瘧疾。

3. 黃連阿膠丸

黃連一兩,茯苓二兩阿膠(炒)一兩

白話文:

黃連一兩,茯苓二兩,阿膠(炒)一兩。

為末,水熬阿膠為丸。

黃連阿膠之法,開於仲景。但阿膠一味,所重者在井水,而不在驢皮。因濟水伏流,惟阿井通於濟,故有平肝滋腎之功。後來射利之徒,更將牛、羊、豬、犬雜皮,一概入膠,敗人脾胃,不如不用為佳。

白話文:

黃連阿膠的療法,是出自於中醫名醫張仲景。但阿膠這一味藥,重要的是在於井水,而不是在於驢皮。因為濟水伏流,只有阿井與濟水相通,所以纔有平肝滋腎的功效。後來為了謀取利益的人,把牛、羊、豬、犬等雜皮都混在一起做成阿膠,損害人們的脾胃,不如不用它來得好。

4. 薑茶飲

生薑,陳細茶

每味約三錢,濃煎服。

此亦調和陰陽之法。病輕淺者可用。

5. 蘆根湯

蘆根一斤,竹茹一斤,生薑二兩,粳米一合

白話文:

蘆根一斤,竹茹一斤,生薑二兩,粳米一合。

蘆根:500克

竹茹:500克

生薑:100克

粳米:100克

此治熱鬱胃中、作嘔作吐則可。若云治寒冷傷胃,則予不敢深信。

6. 陰陽水

沸湯,井水

各半鍾和服。

此法甚佳,極平淡,極神奇,屢用屢效之方也。

7. 甘草黑豆湯

甘草二兩,黑豆半升

但稱解藥毒而已,非治病之方也。

8. 補中益氣湯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人參甘草(炙)一錢,白朮(土炒),陳皮(留白),當歸五分,升麻二分,柴胡三分

白話文:

  • 黃耆(用蜂蜜烤過的)1.5錢

  • 人參1錢

  • 甘草(烤過的)1錢

  • 白朮(用土炒過的)1錢

  • 陳皮(保留白色的部分)1錢

  • 當歸0.5錢

  • 升麻0.2錢

  • 柴胡0.3錢

姜三片、棗二枚煎。

氣也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大氣積於胸中,歸於丹田,呼出則由心達肺,吸入則由肝納腎,無一處不到,無一息或停。故宗氣為一身之主,外護肌表,則為衛氣;內統血脈,則為營氣;散布於各臟腑,則為各臟腑之氣。

白話文:

氣是人賴以生存的東西。大量的氣積聚在胸腔中,歸屬於丹田,呼出時通過心到達肺,吸入時通過肝到達腎,沒有任何一個地方不到,沒有任何一瞬間停止。所以宗氣是人體的主人,在外面保護肌膚和表皮,就成為衛氣;在裡面統領血脈,就成為營氣;散佈到各個臟腑,就成為各個臟腑之氣。

人能順而養之,則氣平而血亦和,尚何疾病之有?無如七情擾於中,六淫侵於外,斯百變叢生,而鬱氣、逆氣、動氣、滯氣、痞氣、燥氣、寒氣、痰氣、濕氣、水氣種種氣病,指不勝屈矣。醫者當細心剖析,對症施治,方免貽誤。汪訒庵於理氣門中,首選補中益氣湯,誠以東垣辨內傷、外感剴切詳明,使人於陽虛發熱之症不誤作傷寒妄汗妄下,保全無限民命,實為功於千古。即如此方,於主治注中,治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症。

白話文:

人能夠順應自然規律,保養身體,那麼氣就能平衡,血也能和諧,哪裡還會生什麼疾病呢?但是,七情困擾於內心,六淫侵襲於體外,於是各種變化就會發生,而鬱氣、逆氣、動氣、滯氣、痞氣、燥氣、寒氣、痰氣、濕氣、水氣等種種氣病,多得數不勝數。醫生應該仔細分析,對症治療,才能避免貽誤。汪訒庵在理氣的方法中,首選補中益氣湯,誠然是張元素辨別內傷、外感極為詳明,使人們在陽虛發熱的症狀中,不誤診為傷寒而妄下汗、妄用瀉法,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實在是功在千古。比如這個藥方,在主治說明中,治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的症狀。

臨後二語,明白了當,本無謬訛。若使東垣,遇陰虛發熱及上實下虛之症,亦斷不用此方。乃不善學者,每有先入之見,膠執於中,一遇發熱,不論陽虛陰虛,不論上實下實,遂謂甘溫能除大熱,動輒參、耆、升、柴,為害非小。《醫貫》曰:「讀傷寒書而不讀東垣書,則內傷不明而殺人多矣;讀東垣而不讀丹溪書,則陰虛不明而殺人多矣。」此誠持平之論也。

白話文:

最後兩句話,理解得相當正確,原本沒有錯誤。如果讓東垣遇到陰虛發熱以及上實下虛的症狀,他也一定不會用這個方劑。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常常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在腦海中根深蒂固,一遇到發熱,無論是陽虛陰虛,或者上實下實,就認為甘溫藥能去除大熱,動不動就使用人參、黃耆、升麻、柴胡等藥物,造成的危害不小。《醫貫》說:「閱讀傷寒論不閱讀東垣的書,那麼對於內傷就不明白,就會害死很多人;閱讀東垣的書不閱讀丹溪的書,那麼對於陰虛就不明白,也會害死很多人。」這真是公正持平的論述。

夫學醫而知宗仰東垣,不可謂非有志之士,然尚不可預有成心,又況峻烈之品,險怪之法,豈可輕試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