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一·文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文一 (1)

1. 卷一·文一

史家之贊孫思邈曰:夫人之身出必有處,處非得已,貴為世補。余少問學鮮,經濟無補於世,退而求思邈之術,若有得焉。因取以名吾齋,而即以名吾書。

2. 補《後漢書·張機傳》

張機,字仲景,南郡涅陽人也。靈帝時舉孝廉。在家仁孝,以廉能稱。建安中,官至長沙太守,在郡亦有治跡。博通群書,潛樂道術,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總角時,同郡何永稱之,許為良醫。果精經方,有《寒食散論》,解寒食散寒食藥者。世莫知焉,或言華佗,或曰仲景。

考之於實,佗之精微,方類單省,而仲景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數種相出入,節度略同,然則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且佗之為治,或刳斷腸胃,滌洗五臟,不純任方也。仲景雖精不及於佗,至於審方物之候,論草木之宜,亦妙絕眾醫。

昔神農嘗草而作《本經》,為開天明道之聖人。仲景、元化,起而述之。故仲景黃素,元化綠帙,並有名稱。而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既至京師為名醫,於當時稱上手。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何輕命也。仲宣猶不信。後二十年果眉落,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美哉乎!仲景之能候色驗眉也。

居嘗慷慨嘆曰:凡欲和湯合藥針灸之法,宜應精思。必通十二經脈,知三百六十孔穴,榮衛氣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古者上醫相色,色脈與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醫聽聲,聲合五音。火聞水聲,煩悶干驚。木聞金聲,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萬物,回動四傍,太過則四肢不舉,不及則九竅不通。

六識閉寒,猶如醉人,四季運轉,終而復始。下醫診脈,知病原由。流轉移動,四時逆順,相害相生,審知臟腑之微,此乃為妙也。又曰:欲療諸病,當先以湯盪滌五臟六腑,開通諸脈,治道陰陽,破散邪氣,潤澤枯朽,悅人皮膚,益人氣血。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若四肢病久,風冷發動,次當用散。

散能逐邪,風氣濕痹表裡移走居無常處者,散當平之。次當用丸。丸藥者,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癖,進飲食,調和榮衛。能參合而行之者,可為上工。故曰:醫者,意也。又曰:不須汗而強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須汗而不與汗之者,使諸毛孔閉塞,令人悶絕而死。

不須下而強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泄,不禁而死;須下而不與下之者,令人心內懊憹,脹滿,煩亂,浮腫而死。不須灸而強與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錯五臟,重加其煩而死。須灸而不與灸之者,令人冷結重凝,久而深固,氣上衝心,無地消散,病篤而死。

以宗族二百餘口,死者三之二,傷寒居其七。乃引《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凜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者,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冒寒冷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又引《素問》黃帝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及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五百餘言為傷寒日數部。著論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自序之,其辭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

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欲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進不能愛人知物,退不能愛躬知己。卒然遇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後震慄。身居危地,濛濛昧昧,戇若遊魂。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將至寶之重器,委付庸醫,恣其所措。

咄嗟喑嗚!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涕泣。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自育若是,夫何榮世之有哉!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殉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居其七。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夫天布五行,以植萬類。人秉五常,以為五臟。

經絡府輸,陰陽會通,元冥幽微,變化難極。《易》曰: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於此。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來,未之聞也。觀今之世,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

各承家技,始終循舊。省疾問病,務求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末知決候,九部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固亦難矣。此皆醫之深戒,病者可不謹以察之而自防慮也。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其文辭簡古奧雅,凡治傷寒,未有能出其右者。其書推本《素問》之旨,為諸方之祖。華佗讀而善之曰:此真活人書也。靈、獻之間,俗儒末學,醒醉不分,而稽論當世,疑誤視聽。名賢濬哲,多所防禦。

至於仲景特有神功,鄉里有憂患者,疾之易而愈之速。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之。時人為之語曰:醫中聖人張仲景。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所傳於世者《傷寒雜病論》十卷,或稱《方》十五卷,或又稱《黃素藥方》二十五卷,《辨傷寒》十卷,《評病要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臟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弟子衛汛有才識。

論曰:凡言成事者,以功著易顯;謀幾初者,以理晦難昭。漢自中世以下,太官大醫,異端紛紜。泥滯舊方,互相詭駁。張機取諸理化,以別草木之性,高志確然,獨拔群俗。言之者雖誠而聞者未譬。其為雷同者,所排固其宜也。豈幾慮自有明惑將期數使之然歟?夫利不在身,以之謀事則智。

慮不私己,以之斷義必厲。誠能釋利以循道,使生以理全,死與義合也,不亦君子之致為乎!孔子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左邱明有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此蓋道術所以有補於世,後人皆當取鑑者也。機撰著篇籍,辭甚典美,文多故不載。原其大略,蠲去復重,亦足以信意而感物矣。

傳稱:盛德必百世祀語,云活千人者子孫必封。信哉!

贊曰:途分流別,專門並興。千載不作,淵源誰徵。

傳凡引伸處、承接處,多摭《後漢書》列傳中語以相聯屬。篇首仿「左雄傳」,冠南郡於涅陽之上。以漢之涅陽縣屬南陽郡。隋開皇初改為淉陽。唐武德初屬鄧州,貞觀元年省入穰縣。金末始置鎮平縣,屬申州。元屬南陽府。明洪武二年省入南陽縣。國朝因之仲景生於涅陽,《傷寒論》序尾自署南陽者,書郡不書縣也。

縣則前明始以南陽稱。在漢則當稱涅陽。故《河南通志》書:張機,涅陽人。

補傳引用諸書目附記於後:

晉·王叔和《傷寒論序例》

皇甫謐《甲乙經·自序》

梁·陶宏景《別錄·自序》

隋·巢氏《諸病源候論》

唐·孫思邈《千金方》

王燾《外臺秘要》

甘伯宗《名醫錄》

宋·林億《新校注·千金方疏》

林億等《外臺秘要注》

唐慎微《證類本草》

李濂《醫史》

《太平御覽》

王氏《玉海》

鄭樵《通志》

馬端臨《文獻通考》

陳振孫《書錄解題》

《四庫全書目錄》

《河南通志》

《傷寒論》自序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蓋謂撰用諸經後,並平其脈,辨其證,以成此十六卷之論。「平」字下是「脈」字,「辨」字下則是「證」字,而非「脈」字。言下了然,並非別有平脈、辨脈篇也。

今所傳《傷寒論》有「平脈法」、「辨脈法」二篇,及「諸可」與「不可」等篇,皆出叔和之手。王安道言之頗詳。跡其文筆,絕類王氏《脈經》,可斷其不是仲景語。

王安道於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左算不合,右算不合,勉強湊集,終無確數。不若陳修圓除去叔和「平脈」、「辨脈」,諸「可」與「不可」等篇,依成無己註釋篇次,適得三百九十七節,謂此即三百九十七法。一節便是一法,以比安道轉覺其直截了當。

吳興莫枚叔《研經言》:《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後人改題曰《金匱玉函》。王燾《外臺秘要》引之,概稱《傷寒論》。唐慎微《證類本草》引之,概稱《金匱玉函方》。一從其朔,一從其後也。

當時以十六卷文繁而有刪本二:其一就原書刪存要略,併為三卷,題曰《金匱玉函要略方》,後為宋仁宗時王洙所得;其一就原書存「脈法」及「六經治法」,又諸「可」、「不可」等十卷,題曰《傷寒論》,而削雜病二字,即今本《傷寒論》也。此書行,而十六卷之原書不可得見矣。

林億等又以所存三捲去其上卷,而分中、下二卷為三卷,以合原數。改題曰《金匱方論》,即今本《金匱要略》也。此書行,而並刪存之三卷亦不可復合矣。籲!唐宋間人於仲景書任意分並,一再改題,而其去古也愈遠矣。

馬貴輿《文獻通考》引灶氏云:仲景著《傷寒論》,有大人之病而無嬰兒之患,有北方之藥而無南方之治,蓋陳蔡以南不可用柴胡、白虎二湯以治傷寒,謂其言極有理。此以灶與馬氏皆不明醫事而妄言之。

故不問南陽及長沙之地與陳蔡相去幾何,而如近人秦皇士《傷寒大白》,又踵其失,且移長沙於大河之北,因此而謂仲景之方宜於北方冬月,不治春夏秋三時南方之病,遂以堅後人江浙無傷寒、南方無真中風等謬,而《傷寒論》因之益廢。可懼也!

江篁南《名醫類案》載方勺泊宅編,汪訒庵《醫方集解》載趙養葵《醫貫》,並云仲景為漢武帝治消渴,則相去且三百餘年。此數人者,皆不一問建安為何人年號?而仲景之地仲景之時並皆迷離惝恍,豈不因史家失傳之故耶?

或曰:葛洪有言仲景開胸而納赤餅,謂其為人治病有開胸納丸之異。此不類仲景所為,或以華元化有滌臟縫腸事,而仲景與之齊名,遂附會其說歟?《抱朴子》一書率多寓言,即其說果出稚川,亦未可援以為據也。

張介賓以方壺八法改作八陣,及自作本草,並引仲景語,如無升麻犀角代之。此實朱肱之言也。肱以己所著,名《活人書》,亦曰《南陽書》。肱意本欲以此貌似仲景,而介賓果認作仲景語耳。況華佗安息香丸見於《中藏經》者,乃為犀角入藥之始。仲景初未嘗取用犀角,安得有是語耶?

方中行作《條辨》,謂張松北見曹操以川中醫有仲景為誇。仲景入蜀事無可據,明是稗官家言。

周禹載《傷寒論三注·自序》中有云:仲景未舉孝廉時,相者云:觀君思致,殆曠世之良醫也。禹載不言所自,他書亦無可考。

喻嘉言《醫門法律》謂仲景推演傷寒、中寒二論。不知中寒論何以不傳?至晉初即無可搜求。按:仲景書見於《隋書·經籍志》者尚多,嘉言欲詆叔和妄為此說,以見晉人之淺於談醫。仲景何嘗別有中寒論耶?

嘉言《尚論篇》又謂:仲景治溫,凡用表藥皆用桂枝。吳鞠通《溫病條辨》因之,且謂:渴不惡寒之溫病以桂枝主之為仲景原文,其妄更甚。

楊慄山《傷寒瘟疫條辨》載仲景《傷寒論》曰:病家汗家,診其尺脈澀,先與黃耆建中湯補之,然後汗之。今《傷寒論》原文具在,安有是言?

姚首源作《古今偽書考》,謂《傷寒論》駁雜不倫,往往難辨,讀者苦不得其要旨。然則彼自不能辨,自不得其要旨耳。此其自知之明,於仲景乎何尤?若所云錢曉城著《醫學辨謬》一書,分別仲景書真偽,惜不可得而見也。

《隋書·經籍志》載遊元桂林二十一卷,目一卷,毛子晉本作「張譏撰」。而《校刊記》據殿本、監本改作張機。今讀《陳書》,有後主手授張譏玉柄麈尾,又於鍾山松林下敕譏豎義,取松枝代麈兩事。則南朝自有張譏,能捉麈豎義者。非仲景也。子晉不誤,而據別本以改之者自誤耳。余曾沿其訛,採入補傳注中。特證明之,以志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