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魂魄論

朱子云。死則謂之魂魄。生則謂之精氣。天地公其德。謂之鬼神。魂者陽之神。魄者陰之神。所謂神者。以其主乎形氣也。故言魂魄。而神即在其中矣。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能運動。亦魄也。夢寐變幻。魂也。聰慧靈通。神也。分而言之。氣足則生魂。魂為陽神。精足則生魄。

魄為陰神。合而言之。精氣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主於心。而虛靈不昧。聰明知覺者也。若精氣衰。魂魄弱。真神漸昏。何也。本體常明。因氣血衰敗。則少生動之機。而神無所輔助。故本來面目斂矣。譬之於燈油與燈草即魄也。火即魂也。光芒四射即神也。油干火暗。

光芒隱。魂之陽神。魄之陰神。中之真神皆散。僅存燈中之草。草即死魄耳。譬之於爐灰。炭即魄也。火即魂也。火之焰即神也。炭燼火熄焰滅。魂之陽神。魄之陰神。中之真神皆散。灰即死魄耳。人死軀殼存。亦死魄而已矣。但此真神與天地同休。如燈之光。爐之焰。人以為滅也。

而不知燈復添油。爐復加炭。火焰依然。是滅者有相。而不滅者無相也。人死神無軀殼依附。魂魄無神依附。皆脫出虛空。魂魄猶有相。空則無主而飛散。散則莫知所之矣。神則絕無相。空亦無主。然散而實不散。不靈而靈機猶在。必借生人之氣血藏之。魂魄生而靈機動。是與燈中之光。

爐中之焰無異矣。不觀小兒初生。亦一魄乎。形體未充。魄未壯也。無夢寐變幻。魂未聚也。無聰慧靈通。神未明也。精氣盛。魄則壯矣。魂則聚矣。神則靈矣。內經曰。精者身之本。又曰。氣內為實。人可不自愛惜哉。是以道家以精氣為實。借有形氣血。而養無形之神。釋家以自性不滅是實。

不以氣血迷吾之性。性本空虛。無來無去。明心即見性。吾謂道家著實工夫。釋家從空會悟。明乎此。不第知魂隨神而往來。魄並精而出入。而生死機關。可以心會。作佛修仙。亦不外是矣。

魂魄之義。自大易有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之言以後。經傳諸儒。各有議論發明。茲篇前段深合聖賢之理。後幅能闡道釋之微。

2. 審虛實

經曰。五實死。五虛死。虛者固難補救。而實者亦多喪命。醫家詳辨之。庶虛實不致混淆。而投劑立效矣。蓋外感之實。邪氣實也。實中有真虛。正不勝邪。邪乘虛而內陷也。內傷之虛。根本虛也。虛中有假實。火熱為害。灼津液而耗血也。如傷寒有虛實矣。病在陽者多實。

病在陰者多虛。腹痛有虛實矣。痛而拒按者多實。痛而喜按者多虛。咳嗽有虛實矣。鼻塞聲重者多實。痰血潮熱者多虛。虛實二字。乃諸症之大綱。舉三者而千萬症之虛實。亦瞭然於心目之間也。故風寒暑濕燥火之邪。或在表。或在裡。或在腑。必有所居而直指之。邪之實也。

若無六淫之邪。而為病者。則惟情欲以傷內。勞倦以傷外。非實似實。及細審之。乃症之虛也。實實虛虛。安可不明其義耶。夫世人之病。百不一實。而世間之醫。百不一補。以新病為實似矣。而久病亦以為實也。以補不效為實似矣。而表散不應。猶以為實也。以外症為實似矣。

而脈象空虛亦以為實也。是實而誤補邪增。尚可解救。虛而誤攻氣散。不可救藥。喜攻惡補之弊。其何以挽回哉。且實症易醫。虛症難療。真實易認。假實難辨。設內症寒熱面赤。舌乾口苦。牙宣鼻衄。頭痛心煩。大小便不利。脈來數大。或弦細急數。當此之際。莫不以芩連知柏之屬清火為先。

豈知陰不維陽。內臟水虧。無根之焰不斂。病勢危篤。明者急投六味湯壯水之主。八味湯益火之源。俾陰液生而陽火藏。精氣回而坎離交。庶可有救也。設外症壯熱不退。口渴不飲。煩燥不寧。大便不解。舌黑如墨。小便如血。兩脈虛數。或沉細而數。當此之時。莫不以白虎承氣湯為治。

豈知陰盛隔陽。內真寒而外現假熱。危在頃刻。明者急用附子理中湯。或人參八味湯之屬。反佐從治。俾虛陽斂而陰寒現。真元復而外邪退。方可得生。又有二三候後潮熱肌瘦。人倦力怯。胸悶少食。口渴引飲。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不能起立。斯時莫不以病久大虛擬之。及診兩脈沉細有力而數。

明者速進承氣湯一劑。大便通而邪解。精神旺而火除。庶可無虞也。不然。一七之投。誤人不淺。書不云乎。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真假之別。非診脈之精。歷症之熟。未易窺其虛實。虛者用參耆而安。實者用膏連而起。視夫以實為虛。以虛為實者。不啻霄壤之隔矣。

病有虛實。有真假。闡發至此。可謂發前賢未發之秘。

附子理中湯

人參(三錢),白朮(三錢炒),炮姜(三錢),川附子(三錢),甘草(三錢炙)

每服八錢。水煎服。

人參八味湯

熟地(三錢),山藥(三錢炒),茯苓(一錢五分),人參(一錢五分),皮丹(一錢),山萸肉(一錢),川附子(一錢),肉桂(一錢),澤瀉(五分)

承氣湯

大黃(四兩),芒硝(二合),厚朴(半觔),枳實(五枚)

上用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實。取五升去渣。再入大黃。煮取二升。去渣。納芒硝。更上微火煮一二沸。候溫之。得下即止。不必盡劑。

六味湯

熟地(五錢),山藥(二錢炒),茯苓(一錢五分),丹皮(一錢),澤瀉(五分),山萸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八味湯

即前六味湯。加附子肉桂各五分。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