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9)

1. 吐血

血也者。總統於心。藏受於肝。生化於脾。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柔和。為肌肉之豐盛。滋養五臟。而神魂得以安充。實皮膚而顏色得以潤調。和營衛而津液得以運行。二陰得以通暢。凡形質所在。無非以血為用。是一身百骸。表裡之屬。

惟賴此血。以為生人立命之根者也。夫血屬陰精。本純靜而不動。必隨氣之轉動。而血亦運行而不息。如日月之麗天。而無所阻礙。如江河之行地。而無所壅塞。所謂氣如橐龠。血如波瀾。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和而水火藏。安有陽絡受傷。血從外溢之理哉。奈何膏粱之人。

暴怒而傷肝陰。憂思而傷心脾。酒熱而傷腸胃。陰血無不受虧。惟色欲過度。損傷腎氣者為最劇。當此之時。真陽失守於陰分而無根。虛火浮泛於上。致營行遲而衛行疾。營血為衛氣所迫。而上逆肺竅。臟傷而血妄動。咳血咯血唾血之候見矣。即胃火熾盛。而血大吐。乃陽明之本病。

固不待言。至若怒氣上逆而嘔血者。肝木之邪乘胃也。欲火上炎而嘔血者。火發原泉。陰邪之乘胃也。由此觀之。凡五志之火。皆能及胃而奔迫上衝。直出咽竅。腑傷而血妄溢。或暴吐而色鮮。或暴脫而色黯矣。蓋血出喉竅。逆行氣道。病雖在上。而根在下。病雖在肺。而源在腎。

故趙氏謂咳嗽咯唾之血。皆少陰之火上奔。以子母相顧。金水相生。呼吸相應者。而盡屬腎病也。若血出咽竅。雖屬多氣多血之海。較臟血上溢。而殺人之烈者為稍輕。然氣血由此而虧。營氣由此而耗。穀氣由此而減。其能免虛虛之禍乎。是以醫家當審病情輕重。凡偶有所傷。

而根本未搖者。輕而易治。內有所損。而症劇脈數者。重而難療。如肝腎陰虛。或為咯血。或為咳血。或為唾血。而脈靜芤大。或細弱微弦。惟用甘醇補陰。培養絡脈。使營氣漸回。而陰火歸根。如血久咳逆。陰虧已甚。而脈急浮大。或弦細緊數。雖投壯水益陰。培補肺腎。

奈真元已敗。而臟損無救。如咯血過多。驟傷真陰。龍火不歸宅窟。斯時脈則微細無神。症則自汗喘促。聲則語言低微。此危急虛脫之險症。大進參地鹿茸附子童便之屬。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救真陽於將斷絕之時。所謂引火歸原。逆者從治。或冀回生於萬一也。如陽明積熱。

吐血成塊。有火證火脈可據。治宜清火而血自安。犀角地黃湯主之。如怒動肝火。載血上逆。從胃而吐者。治宜平肝而血自安。加味逍遙散主之。如勞傷心脾。血走空竅。從胃而吐出者。治宜救本而血自安。歸脾湯主之。如飲灑過多。脾胃受傷。而血從胃出者。葛花解酲湯主之。

如欲念妄動。腎火沖逆於胃。而血從胃出者。治宜壯水而血自安。六味地黃湯主之。如陽虛陰走。胃中脫瘀。陰分受虧者。宜補精以化氣。正元飲主之。陽分受虧者。宜補氣以生精。八味生脈湯主之。又嘗見暴吐失血。來如湧泉。垂危於頃刻者。速以補氣為主。蓋有形之血。

不能驟生。無形之氣。所宜急固。但使氣不盡脫。則命猶可保。血漸可生。須用人參二兩為末。加飛羅面錢許調服。此正血脈益氣。陽生陰長之法也。大抵上逆之血。宜補水以制火。而寒涼不可輕投。宜補陽以生陰。而反治多有奇效。且土為萬物之母。有生化精血之能。胃為五臟之本。

有灌溉一身之力。古人有言一切血症。須以四君胃藥收功。蓋深知陰血生於陽氣。而脾土健運。則中焦取汁變化為赤。司命者。其可不惓惓於東垣脾胃論而加之意哉。

失血之人。非有大損於臟腑。則血不易以至。斷未有真陰足而血妄動者。亦未有元氣充而血不攝者。惟深明陰陽之理。議論自突過前賢。

犀角地黃湯

生地,白芍(炒),丹皮,犀角(鎊末極細各一錢五分)

上將上三味。水煎去渣。入犀角末服。

加味逍遙散

當歸(一錢),白芍(一錢),茯苓(一錢),柴胡(一錢),丹皮(五分),梔子(薑汁炒黑五分),甘草(五分炙)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歸脾湯(見中風門)

葛花解酲湯

葛花(一錢),豆蔻(一錢),砂仁(一錢),青皮(六分),白朮(四分炒),神麯(四分炒),乾薑(四分),人參(三分),陳皮(三分),茯苓(三分),豬苓(三分),澤瀉(四分),木香(三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

六味地黃湯(見審虛實門)

正元飲

熟地(七八錢甚者一二兩),當歸(三錢),甘草(二錢炙)

水二鍾。煎八分。溫服。

八味生脈湯

四君子湯(俱見中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