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二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2)

1. 胻寒治驗

徵南副元帥大忒木兒。年六旬有八。戊午秋征南。予從之。過揚州十里。時仲冬。病自利完穀不化。臍腹冷疼。足胻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癢。嘗燒石以溫之。亦不得暖。予診之。脈沉細而微。予思之。年高氣弱。深入敵境。軍事煩冗。朝暮形寒。飲食失節。多飲乳酪。履於卑濕。

陽不能外固。由是清濕襲虛。病起於下。故胻寒而逆。內經云。感於寒而受病。微則為咳。盛則為泄為痛。此寒濕相合而為病也。法當急退寒濕之邪。峻補其陽。非灸不能病已。先以大艾炷於氣海。灸百壯。補下焦陽虛。次灸三里二穴各三七壯。治胻寒而逆。且接引陽氣下行。

又灸三陰交二穴。以散足受寒濕之邪。遂處方云。寒淫所勝。治以辛熱。濕淫於外。平以苦熱。以苦發之。以附子大辛熱助陽退陰。溫經散寒。故以為君。乾薑、官桂、大熱辛甘。亦除寒濕。白朮半夏、苦辛溫而燥脾濕。故以為臣。人參、草豆蔻、炙甘草、甘辛大溫。溫中益氣。

生薑大辛溫。能散清濕之邪。蔥白辛溫。以通上焦陽氣。故以為佐。又云。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故大作劑服之。不數服瀉止痛減。足胻漸溫。調其飲食。逾十日平復。明年秋。過襄陽。值霖雨。閱旬余。前證復作。再依前灸添陽輔。各灸三七壯。再以前藥投之。

數服良愈。

加減白通湯,治形寒飲冷。大便自利。完穀不化。臍腹冷痛。足胻寒而逆。

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各一兩),官桂(去皮),甘草(炙),半夏(湯泡七次),草豆蔻(麵裹煨),人參,白朮(各半兩)

上八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半。生薑五片。蔥白五莖。煎一盞三分。去渣。空心宿食消盡。溫服。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任脈所發。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胻外廉兩筋間。取足舉之。足陽明脈所入合也。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三陰交二穴。足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之交會。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髓會絕骨。針經云。腦髓消。脛酸耳鳴。絕骨在外踝上輔骨下當脛中是也。髓會之處也。潔古老人云。頭熱如火。足冷如冰。可灸陽輔穴。又云。胻酸冷。絕骨取之。

陽輔二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也。可灸三七壯。針入五分。由是副帥疾愈。以醫道為重。待予彌厚。

2. 肝勝乘脾

真定路總管劉仲美。年逾六旬。宿有脾胃虛寒之證。至元辛巳閏八月初。天氣陰寒。因官事勞役。渴而飲冷。夜半自利兩行。平旦召予診視。其脈弦細而微。四肢冷。手心寒。唇舌皆有褐色。腹中微痛。氣短而不思飲食。予思內經云。色青者肝也。肝屬木。唇者、脾也。脾屬土。

木來剋土。故青色見於唇也。舌者心之苗。水挾木勢。制火凌脾。故色青見於舌也。難經有云。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今脾已受肝之邪矣。潔古先師云。假令五臟勝。各刑已勝。補不勝而瀉其勝。重實其不勝。微瀉其勝。而以黃耆建中湯加芍藥附子主之。

且芍藥味酸。瀉其肝木。微瀉其勝。黃耆甘草甘溫。補其脾土。是重實其不勝。桂、附辛熱。瀉其寒水。又助陽退陰。飴糖甘溫。補脾之不足。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生薑大棗、辛甘大溫。生髮脾胃升騰之氣。行其榮衛。又能緩其急。每服一兩。依法水煎服之。再服而愈。

【黃耆建中湯(勞倦門內有。不錄於方中倍芍藥。量虛實加附子)

3. 風痰治驗

參政楊公七旬有二。宿有風疾。於至元戊辰春。忽病頭旅眼黑。目不見物。心神煩亂。兀兀欲吐、復不吐。心中如懊憹之狀。頭偏痛。微腫而赤色。腮頰亦赤色。足胻冷。命予治之。予料之。此少壯之時。喜飲酒。久積濕熱於內。風痰內作。上熱下寒。是陽不得交通。痞之象也。

經云。治熱以寒。雖良工不敢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然而病有遠近。治有輕重。參政今年高氣弱。上焦雖盛。豈敢用寒涼之劑。損其脾胃。經云。熱則疾之。又云。高巔之上。射而取之。予以三稜針約二十餘處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狀。少頃。頭目便覺清利。諸證悉減。

遂處方云。眼黑頭旋。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苗謂之定風草。此草獨不為風所搖。故以為君。頭偏痛者、乃少陽也。非柴胡黃芩酒製不能治。黃連苦寒酒炒。以治上熱。又為因用。故以為臣。橘皮苦辛溫。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為佐。生薑半夏辛溫。能治風痰。茯苓甘平利小便。

導濕熱引而下行。故以為使。服之數服。邪氣平。生氣復而安矣。

天麻半夏湯,治風痰內作。胸膈不利。頭旋眼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

天麻,半夏(各一錢),橘皮(去白),柴胡(各七分),黃芩(酒製炒),甘草,白茯苓(去皮),前胡(各五分),黃連(三分。去須)

上九味㕮咀。都為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忌酒面生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