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十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4)

1. 結陰便血治驗

真定總管史侯男十哥。年四十有二。肢體本瘦。弱。於至元辛巳。因收秋租。佃人致酒。味酸不欲飲。勉飲三兩杯。少時腹痛。次傳泄瀉無度。日十餘行。越十日。便後見血。紅紫之類。腸鳴腹痛。求醫治之。曰諸見血皆以為熱。用芍藥柏皮丸治之。不愈。仍不欲食。食則嘔酸。

形體愈瘦。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乾。時有煩躁。不得安臥。請予治之。具說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遲。手足稍冷。內經云。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經云。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

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宜以平胃地榆湯治之。

【平胃地榆湯

蒼朮(一錢),升麻(一錢),黑附子(炮。一錢),地榆(七分),陳皮厚朴白朮乾薑,白茯苓葛根(各半錢),甘草(炙),益智仁人參當歸,曲(炒),白芍藥(各三分)

上十六味。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棗子二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此藥溫中散寒。除濕和胃。服之數服。病減大半。仍灸中脘三七壯。乃胃募穴。引胃上升。滋榮百脈。次灸氣海百餘壯。生髮元氣。灸則強食生肉。又以還少丹服之。則喜飲食。添肌肉。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壯。

壯脾溫胃。生髮元氣。此穴乃胃之合穴也。改服芳香之劑。戒以慎言語。節飲食。良愈。

2. 蔥熨法治驗

(元在十三卷尾。今寫在此)

真定一秀士。年三十有一。肌體本弱。左脅下有積氣。不敢食冷物。得寒則痛。或嘔吐清水。眩運欲倒。目不敢開。惡人煩冗。靜臥一二日。及服辛熱之劑。則病退。延至甲戌初秋。因勞役及食冷物。其病大作。腹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氣亦冷。面色青黃不澤。

全不得臥。扶幾而坐。又兼咳嗽。咽膈不利。故內經云。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滯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又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諸寒在內作痛。得炅則痛立止。予與藥服之。藥不得入。見藥則吐。無如之何治之。

遂以熟艾約半斤。白紙一張。鋪於腹上。紙上攤艾令勻。又以憨蔥數枝。批作兩半。鋪於熟艾上數重。再用白紙一張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則易之。若覺腹中熱。腹皮暖不禁。以綿三襜。多縫帶系之。待冷時方解。初熨時得暖則痛減。大暖則痛止。至夜得睡。翌日再與對證藥服之。

良愈。故錄此慰法以救將來之痛也。

3. 霍亂吐瀉

活人百問云。問嘔吐而利者何也。此名霍亂也。嘔吐而利、熱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若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兩腳轉筋。宜服香薷散。井中沉冷。頓服乃效。

香薷散】,治陰陽不順。清濁相干。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此皆因飲食或風冷傷於脾胃。食結不消。陰陽二氣。壅而不反。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交錯。變成吐利。百脈混亂。榮衛俱虛。冷氣搏筋令轉。皆宜服此。

厚朴(二兩),黃連(二兩。二味入生薑四兩。拌炒令黃色),香薷(一兩半)

上三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半盞。同煎至七分。去渣。新汲水頻換。浸令極冷。頓服之。藥冷則效速也。

增損縮脾飲,解熱躁。除煩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亂後服熱藥太多者。尤宜服之。

草果烏梅,縮砂,甘草(各四兩),乾葛(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碗。生薑十片。煎至八分。水浸令極冷。旋旋服之。無時。潔古老人云。霍亂轉筋。吐利不止者。其病在中焦也。陰陽交而不和。發為疼痛也。此病最急。不可食分毫粥飲。穀氣入胃則死矣。治有兩種。渴欲飲水者。陽氣多也。五苓散主之。不欲飲水者。陰氣多也。理中丸主之。只待吐盡多時。微以粥飲漸漸養之。以遲為妙也。

半夏湯,治霍亂轉筋。吐利不止。

茯苓白朮半夏曲(各十兩),甘草(二錢半),淡味桂(一錢半)

上為末。渴者涼水調下。不渴者大溫水調下三錢。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