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耳病

內經曰:「耳為腎之外候」,又曰:「腎通竅於耳蓋」,耳之竅主者精,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聞而聰。若勞傷氣血,風熱襲虛,使精脫腎憊,則耳轉而聾。是故有氣虛耳聾者,有腎虛耳聾者,有上焦手少陽經熱而聾者,有氣逆耳聾者,有大病後腎水枯涸,陰火上炎,耳癢耳鳴,時聞如鐘鼓之聲者。

治法:氣虛補氣,腎虛滋腎,熱者開痰散風熱,氣逆順氣,大病陰虛火動者,四物湯降火統宜瀉南方之火,補北方之水,無不安者。錢仲陽曰:「腎有補而無瀉,厥有旨哉。」

2. 蔓荊子散

治上焦熱耳鳴而聾及出膿汁

甘草升麻木通赤芍、桑皮、麥冬、生地、前胡菊花赤茯苓蔓荊子(各五分)、姜三片、棗二枚

3. 大補丸

黃柏(水丸)

4. 氣虛四君子湯

血虛四物湯下(滋腎丸補腎丸);凡(鳴聾)皆陰虛火動;或(補賢、虎潛)丸

5. 目病

東垣曰:按內經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睛。」脾之精為眼窠,腎之精為瞳子,心之精為目之總絡,肝之精為黑眼,肺之精為白眼,腸胃之精為約束里擷,筋骨氣之精而與脈並而為繫,上屬於腦後,出於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然臟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又皆稟受於脾土而上貫於目以為明。

故目者心之使,心者神之舍也。苟精神煩亂,則視岐視一物而為兩。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由此觀之,醫目者若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是乃治標不治本也。」河間曰:「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則為里,宜養血安神。」如暴失明昏澀醫膜眵淚斑入眼,皆風熱屬表,宜散表。

如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瞳子散出,皆里也,屬血少勞神腎虛也,宜養血安神補水。又瞳子散大皆辛熱也。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芩連苦寒除邪熱之盛為君,當歸生地涼血養血為臣,五味子酸寒體浮收瞳子散大,地骨皮天冬瀉腎熱補氣,或滋陰地黃丸更妙。」

丹溪曰:「目病屬風熱血少勞神腎虛。」又云:「目能遠視不能近視者,腎水虧欠,六味地黃丸主之。目能近視不能遠視者,心血不足,定志丸茯苓主之。瘦人目病乃是血少兼熱,須用養血少加風藥。」三公議論精確,並宜詳究。師云:「目病雖有風熱血虛脾虛腎虛肝木旺之不同,大法暴赤腫及醫淚斑膜卒用柴胡防風羌活荊芥白芷菊花升麻炒芩連山枝石膏玄參赤芍連翹龍膽草桔梗甘草生地歸身加減量服。

凡目久痛或內障昏暗,惟用熟地當歸白芷五味枸杞知柏茯神遠志丹皮山藥白朮少加菊花防風荊芥穗柴胡芩連生甘草為佐使。」

6. 治初起風熱火眼方

防風羌活、芍藥、葛根、紫蘇、白芷菊花蔓荊子甘草;有翳加木賊,姜二片、蔥一根取汁。

7. 滋陰補腎地黃丸

熟地(一兩) 生地(一兩五錢) 柴胡(八錢) 天冬 炙甘草 枳殼 地骨皮 黃連 五味 人參(各三錢) 歸身 黃芩(各五錢)

上末蜜丸桐子大清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