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漢

《醫寄伏陰論》~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金匱》陰病比類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原文一)

集註,《金鑑》曰:嘔而心煩,心中懊憹,內熱之嘔也。今嘔而脈弱,正氣虛也。小便複利,中寒盛也。身有微熱,而復見厥,曰難治者。此為寒盛格熱於外,非嘔而發熱者比。故以四逆湯,勝陰回陽也。

尤在涇曰:脈弱便利而厥,為內虛,且寒之候,則嘔非火邪,而是陰氣之上逆,熱非實邪,而是陽氣之外越矣。故以四逆湯,救陽驅陰為主。然陰方上衝,而陽且外走,其離決之勢,有未可即為順接者,故曰難治,或曰嘔與身熱為邪實,厥利脈弱為正虛,虛實互見,故曰難治。四逆湯,舍其標而治其本也,亦通。

高世棟曰:嘔者水去寒猶在上,小便當少。今複利者,寒亦在下也。脈弱者,氣衰於內。身微熱者,格陽於外嘔證如是,則上下寒而內外虛。若見手足逆冷而厥者,則表裡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為難治,四逆湯主之。

附子壯火回陽以治厥,乾薑溫脾暖胃以治嘔,甘草安中,調上下以治內外也。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原文二)

集註,尤在涇曰:寒邪搏飲,結於胸中而不得出,則氣之呼吸往來,出入升降者。阻矣,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皆寒飲與氣相搏,互擊之證也。且飲水邪也,心陽藏也。以水邪而逼處心藏,欲卻不能,欲受不可,則徹心中憒憒然無奈也。生薑半夏湯,即小半夏湯而生薑用汁,則降逆之力少,而散結之力多,乃正治飲氣相搏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沈明宗曰: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誠不是喘,不是嘔,不是噦也。徹者通也。竟是通心中憒憒然無奈,即泛泛噁心之義也。

生薑半夏湯方,經

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不止再煎,服如前法。

集解,李彣曰:生薑、半夏辛溫之氣,足以散水飲而舒陽氣,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飲固結於中,拒熱藥而不納,反致嘔逆。今熱藥冷飲,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內經》之旨也。此方與前半夏乾薑湯略同,但前溫中氣,故用乾薑,此散停飲,故用生薑。

前因嘔吐上逆,頓服之則藥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氣,嘔吐立除。此心中無奈,寒飲內結,難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氣徐徐散也。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原文三)

集註,尤在涇曰:下利厥冷無脈,陰亡而陽亦絕矣。灸之所以引既絕之陽乃厥不回,脈不還,而反微喘。殘陽上奔,大氣下脫故死。下利為土負水勝之病。少陰負趺陽者,水負而土勝也。故曰順。

《金鑑》曰:下利手足厥冷脈絕無者,有陰無陽之脈證也。雖用理中四逆輩,恐其緩不及事。急灸臍下,以通其陽,若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手足不溫,反微喘,陽氣上脫也,故死。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原文四)

集註,喻嘉言曰:下利脈沉遲,面少赤,身微熱者。陰盛而格陽,在上在外也。若其人陽尚有根,其格出者,終必復返。陽返而陰未肯降,必鬱冒,少頃然後陽勝而陰出為汗,陰出為汗,陰邪乃解,自不下利矣。陽入陰出,儼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之象,病人能無微厥乎。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原文五)

集註,喻嘉言曰:脈絕不惟無其陽,亦無其陰,陽氣破散,豈得陰氣不消亡乎。晬時還,乃脈之伏者復出耳。脈豈有一息之不續也乎。仲景用灸法,止所以通陽氣,而觀其脈之絕與伏耳,故其方即名通脈四逆湯,服後利止。而脈仍不出,是藥已大應,其非脈絕可知,又加人參以補其亡血,斯脈自出矣。成法具在,宜究心焉。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原文六)

集註,尤在涇曰:肝主筋,上應風氣,肝病生風,則為轉筋。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經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也。轉筋入腹者,脾土虛而肝木乘之也,雞為木音,其屎反利脾氣,故取治是病,且以類相求,則尤易入也。

《金鑑》曰:臂同背,古通用,臂腳直,謂足背強直,不能屈伸,是轉筋之證也。脈上下行,謂超超長直,微弦不和,是轉筋之脈也。中寒之人,外寒盛,則手中拘急轉筋,痛不能忍,甚者入腹,則牽連少腹拘急而痛也。主之雞屎白散,以治風寒痹氣之在筋也。

雞屎白散,經

雞屎白

上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

救小兒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原文七)

狗屎一丸,絞汁灌之。無濕者,水煮乾者取汁。

集解,《金鑑》曰:凡屎皆發陽氣,用狗屎,亦取發陽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