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漢

《醫寄伏陰論》~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禁令

伏陰病,禁與清涼苦寒,與之必死。

經云: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喻嘉言曰:病人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禁助陰泄陽。清涼苦寒,皆助陰泄陽之中,用於陰慘之病,是致邪失正也,故與之必死。

伏陰病,心下滿痛,不可消導,消導必死。(二)

既利且嘔,正氣已奪,難堪再事消克,即心下硬滿而痛,不過厥氣虛結耳。若與消導,是虛而益虛,故死。

伏陰病,轉筋疼痛,神形已奪者,不可砭針。(三)

伏陰為患,不僅奪陽,並亂營血,轉筋疼痛者。血亂筋虛,陰邪乘而搏之也。神形已奪者,氣血傷而面塵肌消也。初治則內服溫中通陽之劑,外用湯熨艾灸之法,取其助陽破陰耳。若砭針之法,泄氣破血,施於陽熱夾穢,內外脹滿之痧症,立見奇功,而施於氣血兩奪之伏陰,則大犯虛虛之弊,安有不死。

伏陰病,神形已奪,未奪,禁與芳香。(四)

伏陰本非脹閉之疾,芳香耗氣,投之有損。

伏陰病,氣奪不語者,與芳香即死。(五)

氣奪不語,較他症內閉不語天淵,氣奪者正氣敗也,當以大劑獨參湯救之。內閉者邪氣實也,當以芳香逐穢,先開其閉。若認此症為閉症,而投芳香,則几几欲息之氣絕矣。

伏陰病後,大便不通者,不可攻下。(六)

病後大便不通有二,一則津液內奪,腸胃枯槁也。一則泄利太過,糟粕未滿也。若投攻下,則將復之正氣,必隨藥而脫。

伏陰病,冷汗自出者,禁酸斂。(七)

此皆陰勝陽衰,不能衛外,致汗隨氣泄也。當以扶陽為是,酸斂止汗,則氣機閉塞,而陰邪益盛。

伏陰病,形肉已奪,小便不通者,不可與滲利。(八)

形肉已奪者,氣血俱敗也。氣血敗則津液竭,五苓等滲利之藥,純陽不化,不但不能通調水道,抑且重奪津液,故不可與。若與暑濕泄利,及傷寒水停少腹比類,則誤矣。

伏陰病,不可過投辛烈。(九)

伏陰之病,固以溫通為主治。惟期恰中病情,不可過當,若辛烈太過,暗耗真陰,陰邪雖退,而陰液已亡,陰亡則陽無所附,浮游變幻,不可復理。如此死者,醫殺之也,可不慎歟。

伏陰病轉筋,不可與木爪,與則邪留。(十)

伏陰以小便通利為愈,木瓜斂陰閉陽,阻澀小便,小便不利,陽氣不和,陽氣不和,則陰邪留而不去。

2. 瘥後

伏陰病新瘥,不得瞑者,宜半夏湯。(一)

《靈樞經》云: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於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治之奈何,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蓋瞑者目合而寐也,目不合則臥不安。厥氣者,陰邪上逆也。茲伏陰新瘥,陰邪已退矣。而胃氣未和,陽不得入於陰,獨行於外,故目不得瞑,宜遵經方用半夏湯。

半夏湯,亦名半夏秫米湯經,引陽入陰法

半夏(三錢,制),秫米(六錢,即糯粟米

千里長流水,揚萬遍,取三杯,葦薪火煎飲一杯,稍益,以知為度,覆杯則瞑,汗出則已,須如法煎則效。

方解,陽氣下交干陰則寐,胃居中焦,為陰陽出入之道路也。胃不和則道路阻,陽氣不得入於陰,而獨行外,故不得瞑。半夏和胃通陰陽,秫米益陰,利大腸,用千里長流水,揚萬遍,葦薪火煎。蓋取急下通關之義。秫米臣半夏,而反倍於半夏者,以大腸為胃之下關,和胃重在利腸耳。陰陽通則營衛和,故覆杯則瞑,汗出則已。

伏陰病,新瘥不欲食,但喜甘飲者,可與養胃湯加芍藥。(二)

病時過服辛燥,暗劫胃陰,較之嘔利所傷者,尤為難復,故瘥後不欲食。不欲食者,胃虛不納穀也。喜甘飲者,土虛津竭也。養胃湯原為養胃潤槁設,此處加芍藥,變為酸甘化陰三劑,則胃陰易復,陰復則胃和,而穀食自進矣。若心下脹痛不欲食者,不在此例。

伏陰病新瘥腹滿者,與桔梗半夏湯。(三)

腹滿有虛有實,皆屬脾病,脾氣不和而為脹滿。經云:腹滿不減者為裡實,當下之。腹滿時減者為裡虛,當溫之。又陽邪內陷,而為脹滿者,則口燥咽乾,陰邪入里。而為脹滿者,則嘔利厥逆。伏陰新瘥而滿者,脾氣虛不能運布津液,凝注而為飲邪也。邪勝正虛,則陰陽不和,清濁相混,而腹滿見焉。法宜分理清濁,則腹滿自除,故與桔梗半夏湯。

桔梗半夏湯,分理清濁法,傳

半夏(二錢,薑製),陳橘紅(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五分),桔梗(一錢)

水三杯,加生薑一錢,煎去滓溫服。

方解,凡痰飲之病,悉以二陳為主方,其功在潤脾和胃,理氣化痰耳。本方加桔梗,以桔梗能升能降,佐二陳調和陰陽,分理清濁,則脾虛不能運布津液,為飲為痰而滿者,庶可即除。

病後不欲食,食亦不化,胸腹滿悶者,與異功散。(四)

病後不欲食者,胃氣虛也。食不化者,脾氣虛也。胃虛則不納穀,脾虛則失健運。飲食不化,則氣機壅塞,故胸腹滿悶。法宜健脾養胃,用異功散,勿認實症而進消導。

異功散,健脾養胃法,傳

人參(二錢),白朮(二錢,薑汁炒),茯苓(二錢),甘草(一錢,炙),陳皮(一錢)

共為粗末,加生薑六分,大棗五枚,水一杯煎服。

方解,四君子湯,中正和平,為健脾養胃之良方也。加陳皮名異功散,以主治氣虛而兼氣滯,取效最捷,則異功之名稱焉。

病後數日先食,後不欲食,心下微痛,按之痛劇者,宜胡米煎。(五)

病後飲食將開,食之過飽,使新復之脾胃,運化不及,而停滯難消,故為是候,異功散鞭長莫及,非所宜也。惟以胡米煎小和之,切勿與消克奪正。

胡米煎,理中行滯法

陳米一勺,薑汁浸透,鍋內炒胡成炭,水一杯煎服。

方解,米稟天地衝和之氣以生,味甘性涼,理脾和胃,陳者尤佳,用薑汁浸透炒胡成炭,則行不傷正,為虛人消滯無上妙方。

病後聲顫無力,語不接續,或懶言,或語聲輕微,無氣以動者,均宜獨參湯。(六)

病時誤投消克,元氣大傷,故病退而見此等虛象。人參得天地精英之氣以生,其氣屬陽,而其體屬陰,與人之氣體合其德,故於人身無所不備。凡氣血大虛者,均宜服之。

病後飲食日增,數日不大便,甚有十數日不行,而腹無所苦者,勿服藥。如投通利,死不終朝。(七)

伏陰嘔利轉筋,大傷營液,腸胃為之乾枯,傳道因而鈍滯。故病後飲食日增,而數日不大便,甚有十數日不行者,猶水涸船停耳。腹中即無所苦,無病可知,飲食日增,則營液日化,遲不數日,營液充足,大便自行矣。故不必服藥,如作實症浪投通利,必致正氣隨藥而脫,死不終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