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4)

1. 下利四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此段見《傷寒·厥陰》。利後脈絕,手足厥冷,陽氣敗泄,危亡在目。若晬時脈還,手足溫者,陽氣來復,可以回生,脈不還者,陽氣不復,死無望矣。

白話文:

此段出自《傷寒論·厥陰篇》。如果腹瀉後脈搏停止,手腳冰冷,陽氣嚴重損失,危及生命。如果傍晚時脈搏恢復,手腳溫暖,表示陽氣恢復,可以救活;如果脈搏不恢復,陽氣不復,則無力迴天。

2. 下利五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炙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厥冷無脈,炙之不溫與脈不還,是純陰無陽,而反微喘者,則氣不歸根,必死無疑也。

白話文:

這段話取自《傷寒論》中的「厥陰篇」。如果病人出現腹瀉、四肢冰冷、脈搏摸不到,而且用熱灸也溫熱不起來,脈搏一直消失,這種情況是純陰而沒有陽氣,而如果還有輕微喘氣,則表明氣息不能歸到根本,病人必定會死亡。

3. 下利六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少陰,腎脈,趺陽,胃脈,胃土本克腎水,而水盛反得侮土,以土生於火而火克於水,火勝則土能剋水而少陰負,火敗則水反侮土而趺陽負。凡病皆水勝而土負,土勝而水負者,甚少也。水勝則死,土勝則生,故少陰以負趺陽為順。

白話文:

少陰經(腎經)和陽明經(胃經),胃臟的陽氣原本剋制腎臟的水氣,但如果水氣過盛,反而會剋制陽氣。因為土氣(胃氣)由火氣生出,而火氣剋制水氣,所以火氣旺盛時,陽氣就能剋制水氣,造成少陰經虛弱。但如果火氣衰弱,水氣就會反過來剋制陽氣,造成陽明經虛弱。

一般來說,疾病都是因為水氣過盛而剋制陽氣,很少有陽氣過盛而剋制水氣的情況。如果水氣過盛,人會死亡,如果陽氣過盛,人就會生存。因此,少陰經虛弱而陽明經旺盛是正常的。

仲景脈法,唐後無傳,庸工下士,開滋陰補水之門,誤世殃民,禍流千載。今海內醫書,連床累架,皆徐世勣作無賴賊時逢人輒殺者也。俗子誦之,以害生靈,醫如猛虎,人如孤豚,誠足悲傷不可說也。

4. 下利七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脈沉弦者,水寒木陷,必主下重。設脈大者,是利亡肝脾之陽,木賊土敗,利為未止。若脈微弱數者,是脾陽欲復,肝邪將退,為欲自止,雖外見發熱,然續將內斂,不至死也。

白話文:

這段記載出自《傷寒論》的「厥陰篇」。腹瀉,同時脈搏沉細而緊,這表示水寒困阻,肝木受損,必定會腹重。如果脈搏強大,這是因為腹瀉損耗了肝脾的陽氣,肝木剋制脾土,腹瀉將持續不止。如果脈搏微弱而急促,這表示脾陽正在恢復,肝氣正要消退,腹瀉將自行停止。雖然病人可能還有外在發熱的現象,但體內熱氣會逐漸減退,不會危及生命。

5. 下利八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白話文:

拉肚子,脈搏沉弱遲緩,病人臉色微紅,身體微微發燒,拉出來的糞便清稀,一定是悶熱不出汗引起的,病人必定會有點虛脫。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面部屬於太陽經,太陽經虛弱,下焦虛寒所致。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而脈沉遲,臟陰盛而腑陽虛也。乃其人面色少赤,身有微熱者,是微陽欲復,為陰邪所遏,鬱於皮腠,而不能透發也。然陽郁欲發,必不終陷,頃當沖透群陰,汗出而解。但微陽孤弱,未能遽出重圍,難免鬱冒昏迷,而後外達皮毛耳。方其鬱冒之時,病人必當微厥,所以然者,其面之少赤,是謂戴陽,戴陽者,陽根微弱而下虛故也。

白話文:

原文出自《傷寒論·厥陰病篇》。

如果患者腹瀉,同時脈象沉緩,說明臟腑陰盛而陽虛。如果患者面色略紅,身體微微發熱,說明身體內陽氣微弱想要恢復,但被陰寒邪氣阻滯,鬱積在皮下組織,無法發散出來。

然而,陽氣鬱積想要發散,必定不會一直被困住,不久就會衝破邪氣的包圍,然後出汗而痊癒。但微弱的陽氣很弱,無法很快地衝破重圍,難免會鬱積不散,導致病人昏迷,等到陽氣最後衝出體表。

當陽氣鬱積不散時,病人必定會有輕微的昏厥。這是因為患者面色略紅,這是「戴陽」的表現,戴陽表示陽氣根基虛弱,下面虛空所致。

6. 下利九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有微熱而渴,是陽復矣。脈弱則木邪欲退,故令自愈。

7. 下利十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愈。下利,脈沉而弦者,水寒而木陷也,今弦而不沉,是乙木有升達之意,再見發熱身汗,則下陷之陽,已升於上,故愈。

白話文:

上吐下瀉,脈象反覆有力,發熱出汗的人,可以痊癒。上吐下瀉,脈象沉細有力的人,是水寒克木、肝氣下陷。現在脈象有力而不沉細,表示肝氣有上升的跡象,再加上發熱出汗,說明下陷的陽氣已經升到上部,所以可以痊癒。

8. 下利十一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脈數而有微熱,陽欲復也,汗出則陽氣外達,故令自愈。設脈復緊,則陰邪閉束,陽陷而不升,為未解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脈搏快速且有輕微發熱,表示陽氣想要恢復。如果出汗,表示陽氣向外排出,因此自然會痊癒。

但是,如果脈搏再次變緊,表示陰邪阻滯陽氣,導致陽氣陷落無法升發,說明病情尚未好轉。

9. 下利十二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脈數而渴者,陽已復矣,故令自愈。設利不差,必圊膿血,以其陽復之過,而有餘熱以傷陰也。

白話文:

腹瀉,脈搏快速且口渴,表示陽氣已經恢復,所以會自行痊癒。

如果腹瀉沒有好轉,必定會伴隨著膿血,這是因為陽氣過度恢復,導致餘熱傷陰所致。

10. 下利十三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而寸脈反見浮數,是陽復而上盛,尺中自澀者,是陰退而下虛也。陽盛必俯侵陰位,鬱蒸營分,而圊膿血也。

白話文:

原文出自《傷寒論·厥陰病》,其中一段提到:

如果出現腹瀉,而寸脈(手寸口脈)卻浮數(脈浮而數),這表示陽氣復甦,在上焦過盛。尺脈(手尺口脈)中部自澀(脈中段澀滯不流利),則說明陰氣退縮,下焦虛弱。陽氣過盛必然會侵犯陰位,鬱積蒸發營氣,導致大便混雜著膿血。

11. 下利十四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

白話文:

腹瀉、脹氣、身體疼痛,首先溫暖腸胃,再治療外感。溫暖腸胃宜用四逆湯,治療外感宜用桂枝湯。

此段見《傷寒·太陰》。下利而腹脹滿,是太陰腹滿自利之證也,其身體疼痛,則是太陽表證,是當先溫其里,後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以驅其寒,攻表宜桂枝湯,以驅其風。里溫而攻表,則汗出,不慮其陽亡也。

白話文:

原文來自《傷寒論·太陰病篇》。

患者出現腹瀉伴腹脹,這是太陰病特有的自利腹脹的證狀。由於同時也存在身體疼痛,表明還有太陽病的表證,因此治療應當先溫暖其內裡,再驅散其表證。溫暖內裡宜用四逆湯來驅除寒氣,驅散表證宜用桂枝湯來驅除風邪。先溫暖內裡再驅散表證,這樣汗液就會排出,不用擔心陽氣耗散。

桂枝湯(八十四),(方見《傷寒·太陽》)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

白話文:

桂枝(18克),芍藥(18克),甘草(12克),大棗(12顆),生薑(18克)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

白話文:

取五種藥材,搗碎後用七杯水小火煮成三杯,過濾渣滓,調整溫度適中,服用一杯。服藥後,過一會兒喝一杯稀粥,幫助藥力發揮。蓋上被子溫暖約一小時,全身微微出汗最好,但不能像水一樣淋漓。如果服用一次後出汗病就好了,就停止服用。

12. 下利十五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是少陰通脈四逆證。厥陰風木疏泄,故有汗出之證,亦宜通脈四逆,溫臟寒而通經脈也。

白話文:

大便清稀,腹中寒冷,身體外部發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將要消失,這是少陰經陽氣不通,四肢逆冷的證狀。厥陰經風寒之邪疏泄陽氣,所以會出現出汗的症狀,也應該溫通陽氣,溫暖受寒的臟腑,疏通經脈。

此段見《傷寒·厥陰》。詳閱《傷寒》「少陰」、「厥陰」二篇,此段之義乃明。

通脈四逆湯(八十五),(方見《傷寒·少陰》。此即四逆湯,而分兩不同)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 (第 85 條) (配方法見《傷寒論·少陰篇》。此方即四逆湯,但分為兩種類型不同)

甘草(二兩,炙),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白話文:

甘草(120 克,經過炙烤) 乾薑(180 克,身體強壯的人可增加到 240 克) 附子(一個較大的,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