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3)

1. 嘔吐十八

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嘔而胸滿者,中氣虛寒,膽胃逆升,濁陰填塞於膈上也。吳茱萸湯人參大棗,補中而培土,茱萸、生薑,溫胃而降逆也。

白話文:

嘔吐且胸悶的人,是中氣虛寒所導致的。膽汁和胃氣逆流上升,污濁的陰寒之氣堵塞在橫膈膜之上。可以服用吳茱萸湯,其中的人參和大棗能補益中氣並培護脾胃之陰,吳茱萸和生薑能溫暖胃氣並降逆止嘔。

吳茱萸(七十八),(方見《傷寒·陽明》)

吳茱萸(一升),人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六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2. 嘔吐十九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此段見《傷寒·厥陰》。胃氣上逆,濁陰翻騰,則生乾嘔。肺氣鬱阻,津液凝滯,則生涎沫。濁氣升填,頭上壅塞,則苦疼痛。肺胃之上逆,根緣中下之虛寒,宜吳茱萸湯,溫補中脘而降逆氣也。

白話文:

胃部氣往上逆行,不清淨的陰氣翻騰,就會產生乾嘔。肺部氣鬱結不通,體內津液凝滯,就會產生涎沫。不清淨的氣上升填塞,頭部被堵塞,就會感到劇烈的疼痛。肺胃氣往上逆行,根源在於中焦和下焦虛寒,應該使用吳茱萸湯,溫補中脘以降低逆氣。

3. 嘔吐二十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乾嘔,吐逆,吐涎沫,胃寒而氣逆也。半夏乾薑散,半夏降其逆氣,乾薑溫其中寒也。

白話文:

想吐、嘔吐、吐口水,是因為胃中寒氣上逆造成的。半夏乾薑散可以治療這種情況,半夏可以緩解上逆的氣,乾薑可以溫暖胃中的寒氣。

半夏乾薑散(七十九)

半夏,乾薑(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將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4. 嘔吐二十一

乾嘔而下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乾嘔而利者,甲木之賊戊土,胃氣鬱遏,不能容納水穀,故下為泄利而上為乾嘔。黃芩半夏生薑湯甘草大棗,補中氣而益脾精,黃芩、芍藥,清甲木而瀉相火,半夏生薑,降胃氣而止嘔吐也。

白話文:

當出現嘔吐和腹瀉時,代表肝木過度消耗脾土的能量。胃氣被堵塞,無法容納食物,因此會出現腹瀉和嘔吐的症狀。使用加味黃芩湯,當中甘草和大棗能補中氣、益脾精。黃芩和芍藥能清肝木、瀉心火。半夏和生薑能降胃氣、止嘔。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八十),(方見《傷寒·少陽》)

黃芩(三兩),芍藥(一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 嘔吐二十二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感到胸悶,卻又不太喘;想吐,卻又不吐出來;想呃逆,卻又呃不出來;整個人十分煩躁,無法忍受,可以使用生薑半夏湯來治療。

胸中似喘似嘔似噦,又復不喘不嘔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煩亂而無奈者,胃氣上逆,濁氣翻騰,溫溫泛泛,心緒作惡之象也。生薑半夏湯,降逆氣而驅濁陰也。

白話文:

胸口覺得好像在喘氣、嘔吐和噁心想吐,但又沒有真的喘、吐或噁心想吐,心窩裡卻覺得很煩亂而無奈,這是胃氣向上逆行,污濁之氣翻騰,讓心神感到噁心的徵兆。服用生薑半夏湯,可以下降逆行的胃氣,並驅逐污濁之陰氣。

生薑半夏(八十一),(此即小半夏湯,而分兩不同)

白話文:

生薑半夏湯(配方八十一)

(此湯與小半夏湯相同,但藥材份量不同)

生薑汁(一升),半夏(半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嘔止,停後服。

6. 嘔噦二十三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乾嘔噦者,胃氣上逆,濁陰湧泛也。肺氣阻滯,郁生痰涎,遏抑清陽,不得四布,故手足厥逆。橘皮湯,橘皮、生薑,降沖逆而行瘀濁也。

白話文:

乾嘔反酸:是由於胃氣上逆,不清淨的陰邪液體上湧而出的緣故。肺氣運行不暢,鬱積生出痰液,阻塞了清陽之氣,清陽之氣不能四布,因此手腳冰冷。橘皮湯:用橘皮、生薑這兩種藥材,可以降低上逆之氣,並且排出濁氣、瘀氣。

橘皮湯(八十二)

橘皮(四兩),生薑(八兩)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7. 噦逆二十四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噦逆者,中虛而胃逆也。橘皮竹茹湯,參、甘、大棗,補中而培土,橘、薑、竹茹,降逆而止嘔也。

白話文:

嘔吐呃逆,是因為身體虛弱而胃氣上逆所致。使用橘皮竹茹湯,其中的人參、甘草、大棗可以補益身體、健脾胃,而橘皮、生薑、竹茹則可以降逆氣、止嘔吐。

橘皮竹茹湯(八十三)

橘皮(二斤),竹茹(二斤),生薑(半斤),人參(一兩),甘草(五兩),大棗(三十枚)

白話文:

橘皮(1200 克),竹茹(1200 克),生薑(300 克),人參(60 克),甘草(300 克),大棗(30 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8. 下利一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此段見《傷寒·太陰》。下利清穀,脾陽陷敗,雖有太陽表證,不可攻之。攻之汗出陽亡,清陽愈陷,濁陰愈逆,必生脹滿。

白話文:

這段話出自《傷寒論·太陰篇》。患者下痢清澈,這是脾陽受損的表現。即使有太陽病表證,也不能進行攻伐治療。如果發汗治療,會使陽氣外泄,導致脾陽更加虛弱,濁陰內阻,必然會產生脹滿。

9. 下利二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而失氣者,濕盛而氣滯也。當利其小便,以滲濕邪。

10. 下利三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為陽,其位在外,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冷,喘促而上氣,蜷臥而腳縮也。五臟為陰,其位在內,五臟氣絕於內者,下利不禁。下甚者,神氣敗泄,而手足不仁。六腑以胃為主,五臟以脾為主,脾胃同主四肢,故病皆見於手足也。

白話文:

六腑屬於陽,位置在外,六腑氣絕於外,會出現手腳冰冷、氣喘上逆、蜷縮臥倒、腳掌縮小的症狀。五臟屬於陰,位置在內,五臟氣絕於內,會導致腹瀉不止。腹瀉嚴重時,精神氣血耗竭,手腳麻木不仁。六腑以胃為主,五臟以脾為主,脾胃共同支配四肢,因此疾病都表現在手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