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 (4)

1. 水氣二十二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方在「濕病」。腹痛者,加芍藥。

白話文:

如果出現感冒發燒、脈搏浮動、身體沉重、出汗怕風的症狀,可以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具體的藥方記載在「濕病」的篇章中。如果還有腹痛的症狀,可以加用芍藥。

此段見「濕病」。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汗出當風,竅閉汗回,浸淫經絡,是謂風水。風性發揚,是以脈浮。水性沉著,是以身重。風性疏泄,是以汗出。病因風得,是以惡風。防己黃耆湯,木、甘,燥土而補中,黃耆益衛而發表,防己利水而瀉濕也。土濕木鬱,肝氣賊脾,則病腹痛,芍藥瀉木而清風也。

白話文:

這是關於「濕病」的論述。如果出現脈象浮浮的、身體沉重、出汗卻怕風的情況,這是因為汗液遇風後,毛孔閉塞,汗液無法排出,浸淫在經絡之中,這就是所謂的「風水」。

風的特性是上升發揚,所以脈象會浮。水性則是沉降凝滯,因此身體會沉重。風的性質是疏泄通暢,所以會出汗。這種病的原因是受到了風邪,所以會怕風。

可以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防己和黃耆都是甘味的藥物,可以燥土補中。黃耆能增強衛氣,幫助發散風邪。防己具有利水的作用,可以排除濕氣。

如果濕土過多而鬱積,肝氣就會侵犯脾氣,導致腹痛。芍藥可以瀉肝清風,緩解腹痛。

2. 水氣二十三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者,水脹於經絡也。續自汗出,無大熱者,表鬱熱作,熱蒸於內,風泄於外,是以汗出,而泄之不透,故外無大熱。越婢湯,麻黃石膏,發表而清熱,薑、甘、大棗,補土而和中也。

白話文:

當吹到惡風,導致身體全身腫脹,這是水液積聚在經絡中所致。如果接著出汗,但沒有明顯發熱,是因為表層氣鬱化熱,熱氣蒸發到體內,而風氣透過表皮洩散到體外,因此會出汗,但宣洩不徹底,所以體表不會有明顯發熱。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越婢湯,越婢湯中的麻黃和石膏可以宣發表氣並清熱,薑、甘草和大棗可以補益脾土並調和中氣。

越婢湯(四十七)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生薑(三兩)

白話文:

麻黃(300克) 石膏 (250克) 甘草 (100克) 大棗 (15個) 生薑 (150克)

上五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風水,加白朮四兩。

白話文:

將上述五種藥材加入七升水中,先煮沸麻黃,去除浮沫,然後放入其他藥材,煮沸後取三升藥湯,分成三次溫服。

如果畏寒怕風,再加入一枚附子。如果畏風兼水腫,再加入四兩白朮。

3. 水氣二十四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陽受氣於四肢,皮水為病,陽衰濕旺,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之中,郁遏風木之氣,故四肢聶聶動搖,《左傳》:風淫未疾,譬之樹在風中,根本未動,而枝葉先搖。防己茯苓湯甘草補中而培土,黃耆桂枝,宣菅衛之郁,防己、茯苓,瀉皮膚之水氣也。

白話文:

人體陽氣透過四肢接受氣機,當皮肉水液出現病症,表示陽氣衰弱、濕氣過盛,因此四肢會腫脹。水氣滯留在皮膚內,壓抑了風和木屬性的氣機,導致四肢微微顫動。正如《左傳》所言:風邪入侵但尚未發病,就像樹木受風吹,根部尚未動搖,但枝葉已先搖晃。防己茯苓湯中,甘草能補益中氣,培厚土氣;黃耆、桂枝能宣通皮表鬱滯的氣機;防己、茯苓能祛除皮膚上的水氣。

防己茯苓湯,四十八

防已(三兩),茯苓(六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4. 水氣二十五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在消渴。

水在皮膚,阻遏陽氣,不得四達,故四肢厥冷。蒲灰散,蒲灰、滑石,利水而瀉濕也。

白話文:

水滯留在皮膚表面,阻礙陽氣運行,無法通達全身,所以四肢感到冰冷。蒲灰散(由蒲灰和滑石組成)能利水除濕,改善這種情況。

5. 水氣二十六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朮湯主之。

白話文:

裏水病指的是,全身浮腫,面色發黃,脈搏沉細,小便不通暢,因此稱為「水病」。如果小便自通,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才會口渴,可以使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

里水,水在臟腑之裡,即正水、石水及五臟之水也。一身面目黃腫,水旺土濕,木鬱為黃,緣木主五色,入土化黃也。陰盛,故脈沉。木氣遏陷,莫能疏泄,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肺家津液,故令作渴。便利口渴,則水不但在裡而亦在表,脈必兼浮,不全是沉。

白話文:

裡水,是指人體內臟器官中的水液,包括正水、石水和五臟之水。

當一個人面部和身體發黃腫脹時,表明水旺土濕,而木氣抑鬱(木主五色),進入土中化為黃色。陰氣旺盛,所以脈沉。

木氣被遏制,無法疏通,導致小便不利,所以會出現水腫。如果小便自利,說明肺部津液耗損,所以會口渴。

如果既有小便多又口渴的症狀,則說明水液不僅存在於體內,而且存在於體表,脈象會同時出現浮脈和沉脈,而不是完全沉脈。

宜越婢加朮湯,薑、甘、大棗,補土而和中,麻黃石膏,發表而清熱,白朮生津而止渴也。

白話文:

建議使用越婢加朮湯,加入薑、甘草、大棗,補益脾胃,調和中焦。麻黃、石膏能發散風熱,清熱解毒。白朮能生津止渴。

越婢加朮湯(四十九)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白朮(四兩)

白話文:

麻黃:6兩 石膏:半斤 生薑:3兩 甘草:2兩 大棗:12枚 白朮:4兩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6. 水氣二十七

里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白話文:

小腸積液,越婢加朮湯和甘草麻黃湯都可以治療。

里水,越婢加朮湯,主小便自利而渴者,甘草麻黃,主小便不利而無渴者,皆用麻黃,使里水化汗而外泄也。

白話文:

對於小便自利(尿液不受控制地排出)並且口渴的情況,使用「越婢加朮湯」中的成分(如甘草、麻黃)。

而對於小便不利(尿液排不出)但沒有口渴的情況,則使用「麻黃」來治療。

無論哪種情況,都使用了麻黃,它的作用是促使體內的水分(裏水)通過出汗而排出體外。

甘草麻黃湯,五十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7. 水氣二十八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腫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脈浮者,宜杏子湯

白話文:

水氣引起的疾病,其脈象沉細,屬於少陰症;浮於表面的水氣為風氣,沒有水氣虛腫的,是氣水鬱結,發發汗水就會好;脈象沉的,適合使用麻黃附子湯治療;脈象浮的,適合使用杏子湯治療。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之少陰,腎脈沉小也。浮者為風,風性發揚也。無水虛腫者,名為氣水,其實是氣,而非水也。凡此諸證,發其汗即已,但脈有浮沉,則藥有溫清之不同耳。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溫中下而發表,浮者,宜杏子湯,清中上而發表也。

白話文:

水所引起的病症,脈象會沉小,屬於少陰症,是腎脈沉小的緣故。浮脈則是風導致,風的性質就是往上浮揚的。沒有水液虛腫的狀況,稱為「氣水」,實際上是氣而不是水。凡是這些證候,只要發汗就能好,只不過脈象有浮沉的不同,所以用藥也有溫熱和清涼的區別。脈象沉的人,適合用麻黃附子湯,溫暖身體下部並發散表邪;脈象浮的人,適合用杏子湯,清涼身體上部並發散表邪。

麻黃附子,五十一,(方見《傷寒·少陰》。即麻黃附子甘草湯,而分兩不同)

白話文:

**方名:**麻黃附子湯

方劑來源: 《傷寒論‧少陰病篇》

備註: 此方劑與麻黃附子甘草湯相同,但用量有所不同。

麻黃(三兩),甘草(一兩),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湯,五十二,(方見《傷寒·太陽》。原方缺載,取《傷寒》麻杏石甘湯補)

白話文:

杏子湯

適用於52歲的患者(詳細處方請參考《傷寒論·太陽篇》。由於原方已佚失,故取《傷寒論》中的麻杏石甘湯作為替代。)

杏子(五十枚),麻黃(四兩),石膏(半斤,碎,綿裹),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