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 (3)

1. 水氣十八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摶,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咽喉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系不去,其病不除。

白話文:

提問者說:患者水腫嚴重,面目、身體和四肢都腫脹,小便也不順利。把脈時,患者卻不說是水腫,反而說胸痛,氣往上衝到喉嚨,感覺像烤肉一樣,還輕微咳嗽和喘氣。如果按照老師的說法,那他的脈象是怎樣的?

老師回答:寸口脈沉而緊,沉脈代表水,緊脈代表寒,沉緊脈相結合,聚集在關元穴。起初症狀比較輕微,年輕力壯時可能感覺不到,但陽氣衰弱後,營衛失調,陽氣減損,陰氣增盛,寒氣結聚輕微運動,腎氣上升,導致咽喉堵塞,脅下疼痛。醫生認為是水飲停滯,於是大量攻下,但氣結沒有消除,疾病也無法痊癒。

復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白話文:

如果再次發作,會反覆嘔吐,胃裡虛熱煩躁,喉嚨乾燥想喝水,小便不順暢,食物和水無法消化吸收,臉部和四肢浮腫。再用葶藶丸來利尿,當時會有些許改善,但如果飲食過度,浮腫會像之前一樣復發,胸脇會疼痛,感覺像有東西在裡面奔馳,水氣上逆,就會咳喘逆。應先調理衝氣,讓它平息,才能治療咳嗽,咳嗽止住了,喘也會自動改善。應該優先治療新發的疾病。

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是水也,乃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喉,狀如炙肉,當微作咳喘,緣其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盛,緊為寒凝,沉緊相摶,水寒結在任脈之關元。始時病氣尚微,年方盛壯,不知覺也。及乎年邁陽衰之後,營衛俱虛,兩相干礙,是時陽損陰盛,關元之結寒微微動作,腎中陰氣隨而上衝,是以咽喉塞噎,狀如炙肉。水寒木鬱,故脅下急痛。

白話文:

病人水腫得很嚴重,臉部、身體和四肢都腫脹,小便困難。這是由水引起的,應該用針灸治療。但是病人不說自己的水腫症狀,反而說胸中疼痛,氣往上衝到喉嚨,好像肉被燒烤一樣,還有輕微咳嗽和喘鳴的症狀。這是因為他寸口脈沉而緊的緣故。脈沉表示體內水液過盛,脈緊表示寒氣凝滯,沉緊相結,表明水寒凝聚在任脈的關元穴。病情初始時還比較輕微,病人年紀輕壯,所以沒有感覺。等到年老陽氣衰弱以後,營氣和衛氣都虛弱了,兩者相互影響,這時陽氣不足,陰氣旺盛,關元穴的寒氣結節開始逐漸活動,腎中的陰氣也隨之上衝,所以導致喉嚨阻塞,就像被燒烤一樣。由於水寒木鬱,所以肋骨下方的部位會劇烈疼痛。

醫不知是結寒,以為留飲,而大下之,寒氣維繫而不去,其病不能除也。復重吐之,以傷胃氣,胃逆而生虛煩,咽燥而欲飲水。其小便不利,前無滲泄之路,而水穀陳宿,不能腐化,水溢經絡,是以面目手足浮腫。醫又與葶藶丸下水,積水初下,當時如小差,遇食飲過度,傷其脾胃,水氣氾濫,腫復如前。風木鬱沖,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升突。

白話文:

醫生誤將結寒症狀當成積食,用大量瀉藥治療,導致寒邪滯留體內無法排出,病情無法根除。

接著,醫生又用催吐藥物,損傷胃氣,導致胃氣上逆,出現虛火煩躁、咽喉乾燥口渴的症狀。

此外,患者小便不通暢,體內沒有排出水分的通道,食物和水在體內積累,無法消化腐爛,多餘的水液溢出經絡,導致面部、手足浮腫。

醫生又使用葶藶丸利水,剛開始水腫有所消退,患者感到好轉。但如果飲食過度,損傷脾胃,水氣再次氾濫,腫脹程度恢復如前。

同時,風邪和肝氣鬱結上衝,導致胸脅疼痛,就像奔騰的豬衝撞胸腔一樣。

其水邪上騰,揚溢胸膈,壅其肺氣,故咳嗽喘逆俱作。治法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後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其沖氣之新病,咳喘之病,當在後也。(腎肝沖氣,因於下有結寒,當以溫暖腎肝之藥下其沖氣)

白話文:

水邪向上升騰,瀰漫在胸腔,阻塞肺氣,因此咳嗽氣喘一起發生。治療的方法,應該先針對衝氣(一種向上竄升的病氣)進行攻擊,使其停止,然後再治療咳嗽。咳嗽止住後,氣喘自然會好轉。先治療衝氣這種新的病症,咳嗽氣喘的病症應該在之後治療。(腎臟和肝臟的衝氣,由於下方有寒氣結聚,應該用溫暖腎臟和肝臟的藥物來驅除衝氣)

2. 水氣十九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摶,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白話文:

老師說:寸口脈摸起來又沉又緩,沉脈代表有水停滯,緩脈代表有寒氣,寒氣和水停滯交結在一起,趺陽脈就會消失,水穀無法消化,脾氣衰弱就會拉肚子,胃氣衰弱就會身體水腫,少陽脈微弱,少陰脈細,男性會小便不利,女性會經血不暢,經血是血,血不暢就會變成水,稱為血分。

寸口脈沉而遲,沉則陰盛而為水,遲則陽虛而為寒,寒水相摶,陰盛陽奔,故趺陽脈伏,水穀不化。太陰主內,脾氣衰則濕旺而鶩溏,陽明主外,胃氣衰則陽敗而身腫,於是少陽之脈卑,相火虛而形於左關,少陰之脈細,寒水旺而現於尺中。寒氣下凝,男子得此,則小便不利,婦人得此,則經水不通。

白話文:

寸口脈沉而遲緩,沉則表示陰氣過盛,水氣旺盛,遲緩則表示陽氣虛弱,寒氣入侵。寒氣和水氣互相作用,陰氣過盛,陽氣流竄,因此趺陽脈隱而不顯,水穀運化障礙。太陰脾主內,脾氣衰弱則濕氣旺盛,導致溏瀉;陽明胃主外,胃氣衰弱則陽氣虧虛,身體水腫。於是,少陽脈低小,相火虛弱,表現於左關脈;少陰脈細小,寒水旺盛,表現於尺中脈。寒氣下陷聚集,男性患此症,小便不利;女性患此症,經水不暢。

經水為血,血原於腎而藏於肝,水暖木榮,則血流而水利,水寒木鬱,則血瘀而水凝。緣血中溫氣,實胎君火,火敗血瘀,水病必作,故經脈不利則為水。寸口主血,此以血分之寒而病水,根起於下焦者也。

白話文:

月經來潮需要充足的水分,而水源自於腎臟並儲存在肝臟,當水氣溫暖,肝臟功能良好,水液便能順利流動。相反地,如果水氣寒冷,肝臟功能受阻,水液就會淤積,導致血液循環不暢。

因為血液中含有溫和的氣,這種氣能維持懷孕(君火),一旦懷孕失敗,導致氣血淤積,水氣病症就會出現。因此,經脈不通暢就會造成水氣病症。

寸口脈位主要反應血的狀況,因此本段所說的是血偏寒而導致水氣病症,其根源在於下焦(腎臟和膀胱)。

3. 水氣二十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白話文:

老師說:寸口脈搏跳動緩慢而遲澀。緩慢表示有寒氣,遲澀表示血氣不足。趺陽脈搏跳動微弱而緩慢。微弱表示有氣虛,緩慢表示有寒氣。寒氣和氣氣不足,手腳就會冰冷。手腳冰冷,營衛之氣就不順暢。營衛之氣不順暢,就會肚子脹滿,肋間作響,氣轉到膀胱,營衛之氣都消耗殆盡。陽氣不通暢,身體就會發冷;陰氣不通暢,骨頭就會疼痛。陽氣前面通暢,就會怕冷;陰氣前面通暢,就會麻痺不仁。陰陽相配,氣才能運行。大氣一轉,氣才能散發。氣足,就會失氣;氣虛,就會遺尿。這就是所謂的氣分。

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陰盛而寒,澀則為血之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之不足,遲則為陽虛而寒。寒旺而氣血不足,則手足厥逆而寒冷。手足逆冷,則營衛凝澀而不利。營衛不利,經絡壅塞,則臟腑郁遏而腹滿。肝司營血而行於左脅,肺司衛氣而行於右脅,中氣脹滿,礙左升右降之路,則兩脅滯氣,雷鳴相逐,下轉於膀胱。

白話文:

手腕上的脈搏跳動緩慢而遲滯,緩慢表示陰氣旺盛而寒冷,遲滯表示血氣不足。腳背上的脈搏微弱而緩慢,微弱表示氣氣不足,緩慢表示陽氣虛弱而寒冷。當寒冷旺盛而氣血不足時,手腳就會出現厥逆而發冷。手腳冰冷,表示營血和衛氣凝固遲滯而不通暢。營血和衛氣不通暢,經絡就會堵塞,導致臟腑氣機鬱滯而小腹脹滿。肝臟主宰營血,運行在左邊;肺臟主宰衛氣,運行在右邊。如果中氣脹滿,會阻礙左右升降的通路,導致兩肋氣滯,雷鳴般的響聲相繼而來,並向下傳導至膀胱。

營衛之氣,不得順行,逼而下轉,俱致勞傷而鬱結不行,堵塞膀胱注泄之路,此水病之所以作也。衛鬱而陽氣不通,即內陷而身冷,營鬱而陰氣不通,即外束而骨痛。陽欲前通而未能遽通,則寒慄而不舒,陰欲前通而未能遽通,則麻痹而不仁。必陰陽和調而相得,其氣乃行(陰不乘陽,則衛氣外行,陽不乘陰,則營氣內行,是謂相得)。

白話文:

營衛之氣運行不順暢,被迫向下轉動,都導致過度勞累而鬱結不通,堵塞膀胱排尿的通道,這就是水病發生的原因。衛氣鬱結,陽氣不通,就會內陷而感到身體寒冷;營氣鬱結,陰氣不通,就會外束而感到骨頭疼痛。陽氣想要向前通暢卻不能立即通暢,就會感到寒慄不適;陰氣想要向前通暢卻不能立即通暢,就會麻痺而沒有知覺。必須讓陰陽協調調和,相互配合,氣血才能順利運行(陰氣不壓制陽氣,衛氣就能在外運行;陽氣不壓制陰氣,營氣就能在內運行,這叫做陰陽相得)。

行則大氣一轉,膀胱之滯氣乃散,散則滯氣泄於二陰之竅,實則失氣於後陰,虛則遺溺於前陰,滯氣泄則水道通矣。趺陽主氣,此因氣分之寒而病水,根原於上焦者也。

白話文:

當人活動時,體內的大氣會運行起來,這會使膀胱中的滯氣消散。當滯氣消散後,會釋放出二陰的氣孔,如果實氣太多,會導致後陰失氣;如果虛氣太多,會導致前陰遺尿。滯氣消散後,水道就會暢通。趺陽穴主氣,這是因為氣分寒涼而導致水氣病,根源在於上焦。

二章總承以上諸水證,雖有表裡之辨,臟腑之別,名目非一,證狀不同,其究不過血分氣分二者而已。氣分之病,心肺之陽虛,血分之病,腎肝之陰盛也。血分病水,因於腎寒,血以水為母而火為子,水陰而火陽,往往下寒而上熱,若氣分病水,則火滅而陽亡,上下俱寒也。

白話文:

這兩章總匯了上述所有水症的證狀,雖然有表裡之分,臟腑之別,名稱不一,證狀不同,但究其原因,不過是血分氣分這兩方面而已。氣分之病,是因為心肺之陽氣虛弱;血分之病,是因為腎肝之陰氣旺盛。血分病水,是由於腎寒,因為血以水為根本,而火為水之子,水屬陰而火屬陽,所以往往是下半身寒冷,上半身發熱。如果是氣分病水,那麼火就會熄滅,陽氣就會消失,上下都會感到寒冷。

4. 水氣二十一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諸有水者,腰以下腫,是氣鼓也,氣鼓因於土濕而氣陷,腰以上腫,是水脹也,水脹因於土虛而水逆。蓋氣中之水降,則水不上逆,水中之氣升,則氣不下陷。水位於下,氣所化也,氣清則化水,循經而降,至腰以下,而水成矣,氣位於上,水所生也,水溫則化氣,循臟而升,至腰以上,而氣成矣。

白話文:

所有出現水腫的狀況,腰以下浮腫,是氣虛所致,氣虛是由土氣濕熱所導致,氣虛導致氣下陷,而腰以上浮腫,則為水腫,水腫是由於土氣虛弱,導致水氣逆流所致。

氣中的水氣下降,水氣便無法向上逆流;水中的氣氣上升,氣氣便無法向下陷落。水位於身體下方,是氣體轉化而來的,氣清則轉化為水,沿著經絡下行,到腰部以下,水就形成了。氣位於身體上方,是水轉化而來的,水溫則轉化為氣,沿著臟腑上行,到腰部以上,氣就形成了。

氣之在上,清者歸於心肺而化神氣,濁者外發而為汗,水之在下,精者入於腎肝而化精血,粗者外滲而為溺。其所以上下升降,化生氣水者,中氣之旺也。中焦氣水之交,氣水未分,非水非氣,其象如漚。中氣衰敗,升降失職,氣陷於下,膀胱閉癃,水竅不開,則腰以下腫,故當利水,水逆於上,玄府緻密,汗孔不泄,則腰以上腫,故當發汗。腰以下腫,所謂血分也,腰以上腫,所謂氣分也。

白話文:

氣在上焦部分,清氣歸屬心肺化為神氣,濁氣則排出體外形成汗液;水在下焦部分,精華部分進入腎肝轉化為精血,粗糙部分則外滲成為小便。之所以氣水能上下運行轉化,是因為中焦氣力旺盛。中焦是氣水交匯之處,氣水尚未分化,既不是水也不是氣,其形狀像水泡。中氣衰弱後,升降失常,氣往下陷,導致膀胱閉塞不暢,水竅無法開闔,就會造成腰部以下浮腫,此時應利水(利尿)治療;水往上逆,玄府(胸中)緻密,汗孔不出汗,就會造成腰部以上浮腫,此時應發汗治療。腰部以下浮腫屬於血分(液體成分)問題,腰部以上浮腫屬於氣分(氣體成分)問題。

水病非一,隨處異名,約而言之,氣分血分盡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