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11)

1. 風證

川芎散

治眩暈,惡風自汗,或身體不仁,氣上衝胸,戰搖如在舟船之上。

白話文:

治療頭暈目眩,怕風自汗,或者身體麻木,氣往上衝到胸部,搖晃不安,好像坐在船上一樣。

川芎(一兩),北細辛(三分),白茯苓(一兩),白朮(一兩),粉草(半兩),桂枝(三分)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不拘時服。有痰,兼服青州白丸子。(方見風科通治類。)

白話文:

川芎一兩,細辛三分,白茯苓和白朮各一兩,粉草半兩,桂枝三分,打碎成粉狀,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的水與生薑三片熬煮,不拘時服用。如果同時有痰,再服用青州白丸子。(詳細方法請參考風科通治類。)

2. 感寒

三五七散

治陽虛,眩暈,頭痛,惡寒,耳鳴或耳聾。

白話文:

三五七散

用於治療陽氣虛弱,出現頭暈、頭痛、怕冷、耳朵有聲響或聽力下降等症狀。

人參附子北細辛(各三錢),甘草乾薑山茱萸防風山藥(各五錢)

白話文:

  • 人參:3錢

  • 附子:3錢

  • 北細辛:3錢

  • 甘草:5錢

  • 乾薑:5錢

  • 山茱萸:5錢

  • 防風:5錢

  • 山藥:5錢

銼散。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棗二枚煎,食前服。中寒眩暈欲倒,服姜附湯。(方見中寒類。)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配上五片生薑、兩枚棗煎服,在飯前服用。如果因傷寒而感到頭暈目眩,想要昏倒,則服用姜附湯。(具體配方請參考傷寒類。)

3. 傷暑

白話文:

消暑丸

組成:

  • 白扁豆 12 克
  • 蒼朮 6 克
  • 茯苓 6 克
  • 人參 3 克
  • 甘草 3 克
  • 生薑 3 片

製法:

將所有藥材研成細粉,製成藥丸。

功能主治:

清熱解暑,健脾和胃。適用於暑熱邪氣侵襲,導致的發熱、口渴、噁心、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等暑濕熱證。

用法用量:

每日 2 次,每次 9 克,溫水送服。

注意事項:

  • 孕婦忌服。
  • 脾虛便溏者慎服。
  • 服用期間忌食生冷、油膩的食物。

治冒暑,眩暈,煩悶不蘇。用香薷散生薑煎吞下,每服七十丸。(方見中暑類。)

白話文:

治療中暑、頭暈、精神混亂。用香薷散、生薑煎服,每次服用70丸。(詳細方劑請參考中暑條目。)

4. 中濕

芎術散

治冒雨中濕,眩暈,嘔吐涎沫,頭重不食,經久不瘥者。

白話文:

芎術散

治療淋到雨中濕邪,出現頭暈目眩、嘔吐涎沫、頭部沉重、食慾不振,長期無法痊癒的症狀。

川芎半夏白朮(各一兩),甘草(半兩)

白話文:

川芎、半夏、白朮各一兩,甘草半兩。

銼散。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木瓜二片,不拘時候溫服。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生薑五片,木瓜二片,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5. 七情

白話文:

茯神湯

功效:心悸、健忘,神不守舍,失眠多夢。

組成:茯神、生地黃、麥門冬、山藥、遠志、五味子、甘草。

用法:水煎服。

現代白話文翻譯:

茯神湯是一種中醫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心悸、健忘、精神恍惚、失眠多夢等症狀。

藥方組成:

  • 茯神
  • 生地黃
  • 麥門冬
  • 山藥
  • 遠志
  • 五味子
  • 甘草

使用方法:將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治喜怒憂思悲恐驚所感,臟氣不行,鬱而生涎,結為飲,隨氣上厥,伏留陽經。心中忪悸,四肢緩弱,翕然面熱,頭目眩冒,如欲搖動。

白話文:

治療由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引起,臟器功能失常,鬱而生津液,聚結成水飲,隨氣上逆,伏留於陽經。心中煩躁不安,四肢疲乏無力,忽然面紅發熱,頭目昏眩,好像要搖動不已。

人參麥門冬(去心),山藥(各二兩),前胡熟地黃(洗,酒拌炒。各一兩),枳殼(去穰,麩炒,三分),遠志甘草水煮去心,薑汁拌炒,三分),白茯苓茯神(各一兩半),半夏(湯洗七次),黃耆(炙。各一兩),甘草(半兩)

白話文:

  • 人參:2兩

  • 麥門冬(去心):2兩

  • 山藥:2兩

  • 前胡:1兩

  • 熟地黃(洗,酒拌炒):1兩

  • 枳殼(去穰,麩炒):三分

  • 遠志(甘草水煮去心,薑汁拌炒):三分

  • 白茯苓:1兩半

  • 茯神:1兩半

  • 半夏(湯洗七次):1兩

  • 黃耆(炙):1兩

  • 甘草:半兩

銼散。每服四錢,流水盞半,姜五片,秫米一撮煎,食前服。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加入半杯清水,五片薑,一小撮糯米同煎,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