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六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3)

1. 勞倦所傷論

《調經篇》云:陰虛生內熱。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舉痛論》云: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語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

白話文:

《調經篇》中提到:陰虛會產生內熱。岐伯說:有些勞累疲倦的人,形氣衰弱,穀氣不足,上焦運行不暢,下脘不通,胃氣過熱,熱氣燻蒸胸中,因此產生內熱。《舉痛論》中提到:勞累就會耗散氣力,勞累就會喘。而且汗出內外都過多,所以氣力耗散了。喜怒不節制,起居沒有規律,有所勞累損傷,都會損傷氣,氣衰弱了,火就會旺盛,火旺盛了就會侵犯脾土,脾主管四肢,因此睏倦發熱,沒有氣力活動,懶於說話,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生病的時候,應該安心靜坐,以養護氣,用甘寒的藥物瀉除熱火,用酸味的藥物收斂散亂的氣,用甘溫的藥物補益中氣。

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者是也。《金匱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矣。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瘥。(脈大者,熱邪也。極實者,氣損也。春夏劇者,時助邪也。秋冬瘥者,時勝邪也。)以黃耆建中湯治之。此亦溫之之意也。夫上古聖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百歲乃去,此謂治未病也。

白話文:

經上說:勞累應該溫補,受損應該溫補,就是這個道理。《金匱要略》說:普通人的脈搏強大是勞累,脈搏極度虛弱也是勞累。勞累所致的疾病,脈搏浮大,手腳煩熱,春夏季節病情加重,秋冬季節病情緩解。(脈搏強大的是熱邪,脈搏極度虛弱的是氣血不足。春夏季節病情加重的是時令助長了邪氣,秋冬季節病情緩解的是時令勝過了邪氣。)用黃芪建中湯來治療。這也是溫補的意思。遠古的聖人,飲食有節制,起居有常規,不胡亂勞累,形體和精神都健全,活到一百歲纔去世,這就是所謂的防治於未然。

今時之人,去聖人久遠則不然,飲食失節,起居失宜,妄作勞役,形氣俱傷,故病而後藥之,是治其已病也。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飲食勞倦而胃氣元氣散解,不能滋榮百脈,灌溉臟腑,衛護周身之所致也。故蒼天之氣貴清淨,陽氣惡煩勞。噫!飲食喜怒之間,寒暑起居之際,可不慎歟?

白話文:

當今的人們,由於與聖人的時代久遠,飲食不節制,起居不合宜,過度勞累,形體和精神方面都受到損傷,因此生病了以後才吃藥,這是治癒已經發生的疾病。追究各種疾病的根源,全都因為飲食過量、勞累過度,而使胃氣、元氣耗散,不能滋養百脈,灌溉臟腑,保護全身所致。因此,大自然的氣宜清淨,陽氣厭惡煩勞。唉!飲食、喜怒之間,寒暑起居之際,不可不謹慎啊!

2. 飲食勞倦論

古之至人,窮於陰陽之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夫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白話文:

古代聖賢,窮盡了陰陽之理,參透了生死之際,所著的《內經》都提到人以胃氣為根本。因為人以水穀之氣而生,所謂清氣、營氣、衛氣,春生之氣,都是胃氣的別名。胃是水穀的海洋,飲食進入胃,散發出精氣,上輸給脾,脾氣散佈精氣,上歸於肺,流通水道,下輸於膀胱,水精四處佈散,五經並行,與四時五臟陰陽相合,成為常態。

苟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肝,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白話文:

如果飲食沒有節制,寒熱不適應,那麼脾胃就會受到傷害;喜怒憂恐,勞累過度,就會損耗元氣。脾胃虛弱,元氣不足,心火就會特別旺盛。心火是陰火,來源於下焦,通過經絡與心相連。心不能主導身體,相火就會代替它。相火,是下焦包絡的火,是元氣的的偷竊者。火和元氣不能同時存在,一方強一方就弱,脾胃虛弱時氣就會向下流入腎肝,陰火得以乘虛而入。

故脾胃之證,始得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衝,則氣高而喘,身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大。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理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

白話文:

脾胃病的症狀,在初期可表現出呼吸急促、身體發熱、煩躁不安、脈搏洪大、頭痛、口乾舌燥、畏寒怕冷等。這是因為陰火上衝,造成呼吸急促,身體發熱,頭痛,口乾、脈搏洪大。

此外,由於脾胃之氣下流,導致穀氣無法正常升浮,生長的功能失常,陽氣不足以保護營衛,因此畏寒怕冷,產生寒熱的症狀。

這些症狀都肇因於脾胃氣不足,但與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症狀相似卻又有不同。內傷脾胃是傷及脾胃之氣,而外感風寒則是傷及形體。

傷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難經》云: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曰: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

白話文:

外感疾病是多餘的,多餘的就要疏通、瀉之;內傷疾病是不足的,不足的就該補。使人出汗、使人排便、使人嘔吐、使人停止飲食,都是疏通、瀉的方法;溫暖身體、使之和順、調和身體、使之養護身體,都是補充的方法。內傷不足的疾病,如果誤認作是外感多餘的疾病而反去疏通、瀉之,那麼虛就會更虛。《難經》說:實實在在的虛,損害不足的而增加多餘的。這樣死掉的人,是醫生害死的。那麼該怎麼辦呢?說:唯一該做的是用甘溫的藥物,補充其中,升陽氣,甘寒的方法來疏通、瀉之,火氣就會痊癒。

《內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內經》中說:體虛的人要溫暖調理,元氣受損的人也要溫暖調理。因為溫熱能去除大熱,最大的忌諱是使用苦寒的藥物來瀉傷胃的元氣。現在制定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組成:

  • 黃耆(炙)六錢
  • 黨參三錢
  • 白朮三錢
  • 當歸身三錢
  • 川芎三錢
  • 炙甘草二錢
  • 桂枝二錢
  • 生薑三片

功效: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

脾胃虛弱,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脫肛子宮下垂等氣虛下陷之證。

黃耆(勞役熱甚,一錢),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參(去蘆),升麻柴胡橘皮當歸身(酒洗),白朮(以上各三分)

白話文:

黃耆(服用動則勞,溫熱嚴重的,一錢)、甘草(烤過的。以上各五分)、人參(去除根須)、升麻、柴胡、橘子皮、當歸(用酒洗過的)、白朮(以上各三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早飯後溫服。如傷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輕重治之。

白話文:

此藥一方,皆收集在一起,煎一劑,用水兩碗,煎至剩一碗,去掉藥渣,於早飯後溫熱服用。如果傷勢較重,可服用兩劑而癒,斟酌病情輕重調整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