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劑局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相搏,客在皮膚,一身盡重,四肢少力,關節煩疼,時自汗出,灑淅惡風,不欲去衣。及治風水客搏,腰腳浮腫,上輕下重,不能屈伸。

白話文:

治療風濕相搏,停留在皮膚上 全身感到沉重,四肢無力,關節疼痛,時常出汗,怕吹風,不願意脫衣服。

治療風水客搏,腰腳浮腫 上半身輕,下半身重,不能彎腰伸腿。

防己(四兩),黃耆(五兩),甘草(炙,二兩),白朮(三兩)

白話文:

  • 防己:4 兩
  • 黃耆:5 兩
  • 甘草(炙):2 兩
  • 白朮:3 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棗一個,同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服訖蓋覆溫臥,令微汗,瘥。

白話文:

上等藥材為較粗的粉末。每次服用三錢,配水一盞半,加入新鮮生薑三片、紅棗一顆,煮至剩一盞水,去掉渣滓,稍稍加熱後服用,不限時間,服完後蓋上被子,保持溫暖,並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痊癒。

2. 姜附湯

治傷寒已經轉下,又曾發汗,內外俱虛,邪氣未解,表證不見,身無大熱,晝日煩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靜,不嘔不渴,脈候沉微者,宜服之。又治暴中風冷,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一切虛寒,並皆治之。

白話文:

用於治療傷寒轉為下痢後,又曾發汗,導致內外虛弱,邪氣未解,表證症狀不明顯,體溫不高,白日煩躁,無法入眠,夜間則安靜,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沉弱者。此外,也可用於治療突然中風受寒,長期積聚痰水,心腹冷痛,霍亂抽筋,一切虛寒證狀。

乾薑(一兩),附子(生,去皮、臍,細切,一枚)

白話文:

乾薑(30克),附子(生、去皮、去臍,切成細絲,1枚)

上合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3.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時氣,表裡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或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羸少氣,胸中煩滿,氣逆欲吐,及諸虛煩熱,並宜服之。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頭亦不痛,脈不緊數,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藥。

白話文:

治療傷寒時氣,身體內外皆虛弱,全身發熱,心胸煩悶;或已經出汗解除症狀,但內部津液耗盡,體虛無力、氣喘胸悶,胸中煩滿,逆氣上衝想要嘔吐,以及各種虛弱引起的煩熱,都適合服用此藥。

諸虛煩熱的症狀與傷寒相似,但患者不畏寒、不疼痛。頭也不痛,脈搏不緊促,這種情況不宜發汗或瀉下,應該服用此藥。

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各二兩),石膏(一斤),半夏(湯洗七次,二兩半),麥門冬(去心,五兩半)

白話文:

人參(去掉須根),甘草(炙過的,各二兩),石膏(一斤),半夏(用熱水洗七次,二兩半),麥門冬(去掉中間的核,五兩半)

上為粗末,入半夏令勻。每服三錢,水兩盞,入青竹葉生薑各五、六片,煎至一盞半,濾去滓,入粳米百餘粒再煎,米熟去米,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把上層粗末的藥材和半夏混勻。每次服三錢,加入兩碗水,放入青竹葉和生薑各五、六片,煎到剩下一碗半,過濾掉藥渣,再加入一百多粒粳米繼續煎,等到米煮熟後撈出,趁溫熱服用,不拘時間。

4. 五苓散

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躁渴引飲。

白話文:

治療傷寒和溫熱病,表層和裡層的病邪尚未解除,出現頭痛發熱,口乾咽燥,煩躁口渴想喝水,或者喝水後立即嘔吐,或小便不通,以及出汗後病邪從外層解除。如果煩渴不止,適合服用。另外,還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燥熱口渴,想喝很多水。

澤瀉(二十五兩),白朮豬苓(去皮),赤茯苓(去皮,各十五兩),肉桂(去粗皮,十兩)

白話文:

澤瀉:25 兩 白朮:15 兩 豬苓(去皮):15 兩 赤茯苓(去皮):15 兩 肉桂(去粗皮):10 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計時候,服訖多飲熱湯,有汗出即愈。又治瘀熱在裡,身發黃疸,濃煎茵陳蒿湯調下,食前服之;疸病發渴,及中暑引飲,亦可用水調服之;小兒加白朮末少許服之。如發虛熱,加綿黃耆人參末少許服之。

白話文:

藥粉研磨得很細。每次服用 2 錢,用熱湯調服,不限時間,服完後多喝熱湯。如果有出汗的症狀,就代表痊癒了。

還可以用來治療體內鬱熱,身體發黃疸症。濃煎茵陳蒿湯調服,在飯前服用。如果黃疸病人感到口渴,以及中暑導致大量飲水,也可以用白開水調服。如果患者是小兒,可以加入少量白朮粉服。

如果出現虛熱症狀,可以加入少量的綿黃耆和人參粉服用。

5. 四逆湯

治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或吐利俱發,小便或澀、或利,或汗出過多,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逆冷,及一切虛寒厥冷,並宜服之。凡病傷寒有此證候,皆由陽氣虛,里有寒,雖更覺頭痛體疼,發熱惡寒,四肢拘急,表證悉具者,未可攻表,先宜服此藥,助陽救里。

白話文:

治療傷寒腹瀉、口不渴、嘔吐不止,或嘔吐與腹瀉同時發作,小便有時不通、有時通,或出汗過多,脈搏微弱欲絕,腹痛脹滿,手足冰涼,以及所有虛寒厥冷的症狀都適合服用此藥。凡是傷寒患者出現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陽氣虛弱,體內有寒氣,即使還會感到頭痛、身體疼痛、發熱怕冷、四肢僵硬等表證症狀全部具備的,也不可急著驅散表邪,首先應服用此藥,幫助陽氣、拯救裏寒。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生,去皮、臍,細切,半兩)

白話文:

甘草(經炙製,二兩),乾燥生薑(一兩半),烏頭(生用,去皮、去根臍,切成細末,半兩)

上以甘草、乾薑為粗末,入附子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中盞,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常服消暑氣,分水穀。

白話文:

把甘草和乾薑研磨成粗粉末,加入附子並攪拌均勻。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剩半杯左右,濾掉渣滓,趁溫熱時服用,不需要特別選在某個時段,經常服用可以消暑氣,並幫助消化食物。

6.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甘草(銼長寸,三十斤),乾薑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去粗皮,炙,四斤)

白話文:

甘草:切成長一寸的段,30斤 乾薑 杏仁:去掉皮、尖頭,炒熟 肉桂:去掉粗皮,烤炙,4斤

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黃熟,次入乾薑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聲為度,用篩隔淨,後入桂,一處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煩躁,井花水調下,不計時候。以沸湯點服亦得。

白話文:

首先將甘草放在白沙上炒至八分黃,然後加入乾薑一起炒,直到乾薑爆裂。接著加入杏仁繼續炒,等到杏仁不再發出聲響即可。用篩子過濾掉砂礫,最後加入肉桂,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約半杯水煎煮至剩七分之一,去除沉渣,溫熱服用。如果感到煩躁不安,可以加入井水調和服用,不限時間。也可以用沸水沖泡後服用。

7. 白虎湯

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白話文:

治療傷寒後的大汗,表證已解,但心胸煩悶,口渴想喝水。或者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邪毒未解,熱邪積聚在體內,表裡皆熱,時常畏寒,口渴難耐,舌苔乾燥發紅,想要喝很多水,可以服用此方。還可以治療夏季中暑,出汗後怕冷,身體發熱口渴。

知母(七十五兩),甘草(爁,三十七兩半),石膏(洗,十二斤半)

白話文:

知母(75 兩),甘草(炒過,37.5 兩),石膏(洗過,12.5 斤)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餘粒,煎至一盞,濾去滓,溫服。小兒量力少與之。或加人參少許同煎亦得,食後服。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並亡血虛家,並不可服。

白話文:

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再加入三十多粒粳米,煎煮至一杯水量,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小孩子的用量應根據體力酌減。也可以加入少許人參一起煎煮,飯後半小時服用。此藥方適用於立夏後、立秋前的時期。春秋兩季和立秋後,以及血虛體弱的人,都不宜服用。

8. 香薷丸

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躁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噁心,口苦舌乾,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霍亂,吐利轉筋,並宜服之。

白話文:

用於治療大人、小孩因暑熱而導致內熱潛伏,出現口渴、眼睛昏花、頭昏腦脹、胸悶腹脹、嘔吐噁心、口苦舌乾、四肢疲倦、不想吃東西,或出現霍亂、嘔吐、拉肚子、抽筋等症狀。

香薷(去土),紫蘇(莖葉,去粗梗),乾木瓜(各一兩),丁香茯神(去木),檀香(銼),藿香葉甘草(炙,各五錢)

白話文:

香薷(去掉泥土),紫蘇(莖和葉子,去掉粗莖),乾木瓜(各一兩),丁香,茯神(去掉木質部分),檀香(研磨成粉),藿香葉,炙甘草(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細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兒服半丸,不計時候。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與蜂蜜混合,搓成丸子,每兩藥材製成三十丸。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細嚼後,用溫熱的水送服,或者用剛取的新鮮水溶化後服用也可以。小兒服用半丸,不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