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七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七 (12)

1. 治大便下血諸方

夫大便下血者。皆因五臟傷損。臟氣既傷。則風邪易入。熱氣在內。亦大便下鮮血而腹痛。冷氣在內。亦大便下血。色如小豆汁。出而疼時不甚痛。前便後下血者。血來遠。前下血後便者。血來近。遠近者言病在上下焦也。令人面無顏色。時寒時熱。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也。

白話文:

當一個人出現大便出血的情況時,通常是因五臟受到損傷所致。當臟腑元氣受傷後,風邪便容易入侵人體。體內有熱氣,也會導致大便出血鮮血並伴隨腹痛。若體內有寒氣,也會導致大便出血,血色如小豆汁,排出時疼痛較輕。

如果先排便後出血,表示出血位置較遠。如果先出血後排便,表示出血位置較近。所謂遠近,是指出血位置位於上焦(胸腔)或下焦(腹腔)。

大便出血的人常面色蒼白,時而覺得寒冷,時而覺得發燒。脈象浮弱,按壓時脈搏微弱,幾乎斷絕,這些都是大便出血的徵兆。

治大便下血。此皆因臟氣虛傷。腹中疼痛。宜服桂心散方。

桂心,赤芍藥,芎藭,當歸黃芩(以上各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肉桂心、牡丹皮、川芎、當歸、黃芩(以上各 1 兩),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後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青竹茹雞子大。煎至六分。去滓。空腹及晚食前溫服。

白話文:

把第一種藥搗碎篩成細粉。每次服三錢,用一杯水加入半個雞蛋大的青竹茹煎至六分之三的水量。去掉藥渣,在空腹時或晚餐前溫熱服用。

治大便下血。久不止。宜服地榆散方。

地榆(銼),赤芍藥,生乾地黃,茜根(銼),龍骨,黃芩,雞蘇苗(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地榆(切碎)、赤芍藥、生乾地黃、茜根(切碎)、龍骨、黃芩、雞蘇苗(以上各 1 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治大便下血不止。宜此方。

赤芍藥,阿膠(搗碎炒令黃燥),當歸(以上各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白話文:

把上一個方子開的藥材搗碎成細粉末。每次取三錢的藥粉,加入一中盞水和七片竹葉一起煮。煮到水量剩下六分之一,過濾去除渣滓。在飯前溫熱服用。

又方。

生乾地黃(二兩),阿膠(二兩搗碎炒令黃燥),白蘞(五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治大便下血。皆因心肺積熱。流注大腸。宜服生地黃散方。

生乾地黃(二兩),黃芩,赤芍藥,黃連(去須),蒲黃地骨皮(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乾地黃(120 克),黃芩,赤芍藥,黃連(去鬚),蒲黃,地骨皮(以上各 60 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茹一雞子大。煎至五分。去滓。頻溫服之。

治大腸積熱。下血不止。日夜度數無恆。宜服黃芩散方。

黃芩,黃柏,黃連(去須),生乾地黃,地榆(銼),犀角屑(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黃芩、黃柏各1兩,黃連(去除根須)1兩,生曬乾燥的地黃1兩,地榆(切碎)1兩,犀角屑1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青竹茹半雞子大。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前)溫服。

治內傷風冷。大便下血不止。宜服熟乾地黃丸方。

熟乾地黃,龍骨(燒赤),黃耆(銼),紫蘇子(微炒),蒲黃,當歸,附子(炮裂去皮臍),艾葉(微炒),白礬(燒令汁盡),阿膠(搗碎炒令黃燥以上各一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白話文:

  • 熟地黃:一兩
  • 龍骨(燒紅):一兩
  • 黃耆(切碎):一兩
  • 紫蘇子(微炒):一兩
  • 蒲黃:一兩
  • 當歸:一兩
  • 附子(炮裂後去皮臍):一兩
  • 艾葉(微炒):一兩
  • 白礬(燒至無水):一兩
  • 阿膠(搗碎並炒至黃色乾燥):一兩
  • 枳殼(炒至微黃後去瓤):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白話文:

把上面說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蜂蜜研磨三百到二百次,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空腹時和晚餐前,用稀粥送服三十顆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