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1)

1. 心臟論

論曰: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在臭為焦。在蟲為羽。在液為汗。在性為禮。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其在臟為神。

白話文:

古文:論曰: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在臭為焦。在蟲為羽。在液為汗。在性為禮。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其在臟為神。

白話文: 古人說:南方產生熱。熱產生火。火產生苦味。苦味滋生心。心產生血液。血液產生脾。心主宰舌頭。在天上表現為熱。在地下表為火。在身體內表現為脈絡。在臟腑內表現為心。在顏色上表現為紅色。在音律上表現為徵音。在聲音上表現為笑聲。在情緒變化上表現為憂愁。在孔竅上表現為舌頭。在味道上表現為苦味。在志向情操上表現為喜悅。在氣味上表現為焦味。在昆蟲上表現為羽毛。在體液上表現為汗液。在性格上表現為禮貌。它的光華表現在臉上。它充盈在血脈之中。它在臟腑中表現為神明。

兩精相搏謂之神。神者精氣之化成也。故心者火也。王於夏。手少陰是其經。與小腸手陽明合。小腸為腑。而主表。心為臟而主裡。心氣盛為神有餘。則病骨肉痛。胸中多滿。脅下及腰背肩胛兩臂間痛。喜笑不休。是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心氣不足。則胸腹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

白話文:

精和氣相互交合,稱之為神。神是由精氣轉化而成的。所以,心屬於火,在夏季為旺盛。手少陰經與小腸手陽明經相合。小腸屬於腑,主表。心臟屬於臟,主裡。心氣旺盛則神氣充足,會出現骨肉疼痛、胸中脹滿、脅肋、腰背、肩胛、兩臂疼痛、喜笑不休等症狀。這是心氣實證,應當瀉之。心氣不足則胸腹、脅肋、腰背相引而痛。

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喜憂悲。是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夏心脈來。浮大而數者。是平脈也。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大逆不可治也。反得弦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克子。雖病當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克母。雖病可治。反得浮澀而短者。

白話文:

驚恐不定、精神恍惚。面色發白。舌頭根部แข็ง硬。容易悲喜憂愁。這是心氣虛弱的表現。需要補養心氣。夏季心脈搏動。脈象浮大有力,而且跳動頻繁。這是心脈正常。如果脈象反倒變得沉細遲緩而滑膩。這是腎氣侵犯心氣。是水剋火的嚴重病變,不可醫治。如果脈象反倒變得細長而有力。這是肝氣侵犯心氣。是母親剋制兒子。雖然有病,但還能康復。如果脈象反倒變得緩慢有力。這是脾氣侵犯心氣。是兒子剋制母親。雖然有病,但可以治療。如果脈象反倒變得浮澀而短促。

是肺之乘心。金之剋火。雖病不死。心脈來。累累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死。真心脈至。牢而搏。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者。死矣。

白話文:

這是一種肺氣上逆侵犯心臟的病症,相當於金克火。雖然是病,但不會致命。心臟的脈象出現時,脈搏連續不斷,中間稍有彎曲,表示心臟有病。脈象前面彎曲,後面緊跟,好像拿着帶鉤一樣,表示已經死亡。真正的真心脈搏,感覺堅硬有力,像用薏米排列成串一樣。脈象的顏色發紅發黑,不鮮明,毛孔緊縮的,表示已經死亡。

2. 治心虛補心諸方

夫心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盛則血脈虛少,而多恐畏,情緒不樂,心腹暴痛。時唾清涎,心膈脹滿,好忘多驚,夢寐飛揚,精神離散,其脈浮而虛者,是其候也。

白話文:

當心氣虛弱時,就會產生寒氣,寒氣過盛就會導致陰氣興旺,陰氣過於興盛就會使血脈虛弱,從而產生恐懼、心情憂鬱,以及心腹劇烈疼痛。此時會時常吐出清淡的口水,心和隔膜感到脹滿,容易健忘和受驚,夢境飄忽不定,精神恍惚。這種情況下,脈象浮而虛弱,便是其特徵。

治心氣虛。驚悸喜忘。不思飲食。宜服遠志散方。

遠志(半兩去心),菖蒲(半兩),鐵精(半兩),桂心(三分),黃耆〔一兩(銼)〕,防風(三分去蘆頭),當歸(三分銼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熟乾地黃(三分),芎藭(半兩),茯神(三分),獨活(半兩),紫石英(一兩細研如粉),五味子(半兩),麥門冬(三分去心),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

白話文:

遠志(一錢,去除果仁) 菖蒲(一錢) 鐵精(一錢) 桂心(三分) 黃耆(三錢,切碎) 防風(三分,去除蘆頭) 當歸(三分,切碎,略微炒過) 人參(一錢,去除蘆頭) 甘草(一錢,烤至微紅,切碎) 熟乾地黃(三分) 芎藭(一錢) 茯苓(三分) 獨活(一錢) 紫石英(三錢,研磨成粉) 五味子(一錢) 麥門冬(三分,去除果仁) 半夏(一錢,用熱水洗七次,去除粘滑性)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和半片生薑,三顆棗子,煮沸後剩六分之一的量時,去除藥渣,每次在飯後溫熱服用。

治心氣虛,憂恐恍惚,心腹痛,脹滿,食少,宜服熟乾地黃散方。

熟乾地黃(三分),遠志(半兩去心),菖蒲(一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芎藭(半兩),桂心(半兩),人參(一兩去蘆頭),白茯苓(一兩),白芍藥(半兩)

白話文:

  • 乾地黃:三分
  • 遠志:半兩(去除果核)
  • 菖蒲:一兩
  • 陳橘皮:三分(用熱水浸泡,去除白瓤後烘乾)
  • 芎藭:半兩
  • 桂心:半兩
  • 人參:一兩(去除根鬚)
  • 白茯苓:一兩
  • 白芍藥: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心氣虛損,志意不定,腰脊腹脅相引痛,不能俯仰,宜服白朮散方。

白朮(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當歸(三分銼微炒),白茯苓(三分),遠志(半兩去心),熟乾地黃(一兩),黃芩(半兩),半夏〔半兩湯浸(洗)七遍,去滑〕,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桂心(三分),木香(半兩)

白話文:

白朮:半兩 甘草:半兩,烤至微紅,切碎 當歸:三分,切碎,略微炒過 白茯苓:三分 遠志:半兩,去除果核 熟乾地黃:一兩 黃芩:半兩 半夏:半兩,用湯沖洗七次,去除滑溜感 附子:三分,炮製後去除皮和臍 枳殼:半兩,用麩皮炒至微黃,去除瓤(果肉) 桂心:三分 木香: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飴糖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搗成粗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大茶杯,放入生薑半片、紅棗三顆、飴糖半片。煮到水剩六分滿,過濾出渣滓。在飯前溫熱服用。

治心氣虛苦悲,恐驚悸恍惚,謬忘,心中煩悶,面目或赤、或黃,羸瘦,宜服紫石英散方。

石英(二兩細研如粉),桂心(二兩),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白朮(半兩)黃耆(半兩銼),熟乾地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一兩去心)

白話文:

紫水晶(研磨成細粉,2兩) 肉桂心(2兩) 白茯苓(1兩) 人參(1兩,去除根鬚) 白術(半兩) 黃耆(半兩,切成小塊) 熟地黃(1兩) 炙甘草(半兩,烤成微紅色,切成小塊) 麥門冬(1兩,去除芯)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心氣虛寒,心膈脹滿,悲思憂愁,宜服白茯苓散方。

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防風(半兩去蘆頭),桂心(三分),遠志(半兩去心),桔梗(三分去蘆頭),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訶黎勒(三分煨用皮),白朮(半兩),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微炒),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茯苓(1兩) 人參(1兩,去掉根鬚) 防風(半兩,去掉根鬚) 肉桂粉(0.3兩) 遠志(0.5兩,去掉種子) 桔梗(0.3兩) 枳殼(0.3兩,炒至微黃,去掉果肉) 訶黎勒(0.3兩,烘焙後使用果皮) 白朮(0.5兩) 半夏(0.3兩,用熱水洗7次,去掉粘液,稍微炒一下) 甘草(0.1兩,炒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心虛恐畏,脅腹暴痛,志意不樂,宜服薯蕷丸方。

薯蕷(一兩半),遠志(半兩去心),柏子仁(一兩),沉香(一兩),茯神(一兩),熟乾地黃(一兩半)芎藭(一兩),菖蒲(半兩),人參(一兩去蘆頭),丹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防風(一兩去蘆頭)

白話文:

  • 山藥(150克)
  • 遠志(50克,去核)
  • 柏子仁(100克)
  • 沉香(100克)
  • 茯神(100克)
  • 熟乾地黃(150克)
  • 川芎(100克)
  • 菖蒲(50克)
  • 人參(100克,去須根)
  • 丹參(100克)
  • 甘草(50克,微炙至淡紅色,切碎)
  • 防風(100克,去須根)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下二十丸。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為細粉,加入蜂蜜,再搗三、二百次,搓製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的時間不限,用溫酒送服二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