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二十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六 (9)

1. 治骨極諸方

夫骨極者。主腎病也。腎應骨。骨與腎合。以冬遇風為骨痹。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耳鳴見黑色。是其候也。以冬壬癸。中邪傷風為腎風。風歷骨。故曰骨極。若氣陰。陰則虛。虛則寒。寒則面腫。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其氣衰則發墮齒槁。腰背引痛。痛甚則咳唾甚。

白話文:

骨頭出現極度疼痛時,主要是因為腎臟疾病。腎臟與骨頭相應合,腎臟健康,骨頭才強壯。冬天遇到風寒之邪,就會導致骨骼痹痛。痹痛不癒,又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就會深入腎臟。患者會出現耳鳴和視物有黑點的症狀。這是腎臟受損的徵兆。

在冬天的壬癸日,如果受到邪氣和風寒侵襲,就會導致腎臟風寒。風寒之邪會侵襲骨骼,所以稱之為「骨極」。如果氣血虛弱,陰氣就會不足。陰氣不足,則會產生寒氣。寒氣過盛,就會導致面部腫脹、腰脊疼痛、無法久站、屈伸不利。如果氣血衰弱,還會導致脫髮、牙齒鬆動、腰背痠痛。疼痛嚴重時,還會出現咳嗽、吐痰等症狀。

若陽氣盛則熱。色炲隱曲。膀胱不通。牙齒腦髓痛。手足疼痛。耳聾色黑。是骨極之候也。足少陰氣絕即骨枯。少陰者腎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故齒長而發枯。無潤澤。發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土勝水不可治也。

白話文:

如果陽氣旺盛就會發熱。面色暗紅而彎曲。膀胱不通暢。牙齒和腦髓疼痛。手足疼痛。耳聾面色發黑。這是骨頭極度衰敗的徵兆。足少陰經的氣絕了,骨頭就會枯萎。少陰經是腎臟的經絡。它潛伏運行,溫養骨髓。因此,如果骨髓得不到溫養,肌肉就會萎縮。骨頭和肌肉不能互相依附,肌肉就會鬆弛而脫落。因此,牙齒會變長而頭髮會枯萎。沒有光澤。頭髮沒有光澤,是因為骨頭先死了。戊日病情加重。己日死亡。土氣旺盛抑制了水氣,無藥可治。

治骨極。頭熱。肢節疼痛。不得睡臥。兼不思飲食。宜服生乾地黃散方。

乾地黃(一兩),白茯苓(一兩),當歸(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人參(一兩去蘆頭),車前子(三分),黃耆(一兩銼),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白芍藥(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酸棗仁(一兩微炒)

白話文:

生地黃(50克),白茯苓(50克),當歸(50克),麥門冬(50克,去心),人參(50克,去蘆頭),車前子(15克),黃耆(50克,切碎),枳殼(15克,炒至微黃,去核),白芍藥(15克),甘草(25克,炙至微紅,切碎),酸棗仁(50克,略炒)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骨極。腎虛。腳膝骨髓痠痛。宜服酸棗仁散方。

酸棗仁(八兩微炒),虎脛骨(八兩塗酥炙令黃),熟乾地黃(八兩),杜仲(三兩去粗皮炙令黃)桂心〔三(兩)分〕,牛膝(三兩去苗)

白話文:

  • 酸棗仁(500公克,炒至微黃)
  • 虎脛骨(500公克,塗上酥油烤至金黃色)
  • 熟乾地黃(500公克)
  • 杜仲(187.5公克,去除粗皮並烤至金黃色)
  • 桂心(18.75公克)
  • 牛膝(187.5公克,去除根鬚)

上件藥。細銼。以清酒一斗五升。浸經三日。曝乾後入酒又浸三日。曝乾。如此浸令酒盡。

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

治骨極。宜服強骨髓。令人充健。地黃煎方。

地黃汁(三升),防風(二兩去蘆頭),黃耆(二兩銼),鹿角膠(二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二兩),丹參(二兩),桑寄生(二兩),狗脊(二兩),牛膝(二兩),羊髓(一升)

白話文:

生地黃汁:3升 防風:2兩(去掉蘆頭) 黃耆:2兩(切碎) 鹿角膠:2兩(搗碎炒至焦黃乾燥) 當歸:2兩 丹參:2兩 桑寄生:2兩 狗脊:2兩 牛膝:2兩 羊髓:1升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先煎地黃汁。減一升。內前藥末入汁中。次入髓。攪令勻。慢火煎如餳。收瓷閤中。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半匙。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先將地黃搗汁,減去一升。將藥粉加入地黃汁中,再加入骨髓,攪拌均勻。用文火煎煮至濃稠。收於瓷製容器中。每次進食前,用溫酒沖調半匙服用。

治骨極。肢節痠疼。腳脛無力。兩耳虛鳴。宜服附子丸方。

附子(二兩炮裂去皮臍),肉蓯蓉(二兩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令乾),補骨脂(一兩微炒),鹿茸(一兩去毛塗酥炙令黃),杜仲(一兩去粗皮炙令黃銼),黃耆(一兩半銼),五味子(一兩),牛膝(一兩去苗),薯蕷(一兩),山茱萸(一兩),酸棗仁(一兩),芎藭(三分),柏子仁(一兩),肉桂(一兩半去皺皮)

白話文:

附子:兩兩,炮裂後去皮和臍 肉蓯蓉:兩兩,酒浸一夜後颳去皺皮炙乾 補骨脂:一兩,略微炒製 鹿茸:一兩,去毛後塗上酥油炙製成黃色 杜仲:一兩,去掉粗皮炙製成黃色,碾碎 黃耆:一兩半,碾碎 五味子:一兩 牛膝:一兩,去苗 薯蕷:一兩 山茱萸:一兩 酸棗仁:一兩 芎藭:三分 柏子仁:一兩 肉桂:一兩半,去皺皮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白話文:

上述藥材搗碎成粉末,拌和蜂蜜,用杵搗三、四百次。製成像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在空腹或晚餐前,用溫酒送服三十丸。

治骨極。肌體羸瘦。腎臟虛弱。腰腳無力。肢節煩疼。宜服鹿角膠丸方。

鹿角膠(二兩搗碎炒令黃燥),補骨脂(一兩微炒),石斛(一兩去根銼),熟乾地黃(一兩),薯蕷(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菟絲子(一兩酒浸一宿曝乾別搗為末),白茯苓(一兩),杜仲(一兩去粗皮炙令微黃銼),柏子仁(一兩),山茱萸(一兩),酸棗仁(一兩),虎脛骨(一兩塗酥炙令黃),牛膝(一兩去苗),五味子(一兩),巴戟(一兩),肉蓯蓉(二兩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乾)

白話文:

鹿角膠:兩兩搗碎炒至微黃焦燥

補骨脂 :一兩,微炒

石斛 :一兩,去根後銼碎

熟乾地黃 :一兩

薯蕷 :一兩

人參 :一兩,去蘆頭

附子 :一兩,炮裂後去皮和胚芽

菟絲子 :一兩,酒浸一晚後晾乾,再另行搗碎

白茯苓 :一兩

杜仲 :一兩,去粗皮後炙製至微黃,然後銼碎

柏子仁 :一兩

山茱萸 :一兩

酸棗仁 :一兩

虎脛骨 :一兩,塗酥炙製至微黃

牛膝 :一兩,去苗

五味子 :一兩

巴戟 :一兩

肉蓯蓉 :兩兩,酒浸一晚後颳去皺皮,再炙乾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溫酒下三十丸。空心及晚食前服。

治骨極。腎臟勞傷。少氣不足。羸瘦無力。肢節痠疼。腰腳多痛。不能久立。宜服填骨髓。地黃煎丸方。

生地黃(八斤淨洗浪干搗絞取汁),大麻仁(半斤以水研濾取汁),牛髓(一斤),白蜜(二斤),無灰酒(五升),大棗(五十枚煮取肉爛研),生天門冬(一斤搗絞取汁以上七味同於銀鍋中熬成膏入後藥末),鹿角膠(五兩搗碎炒令黃燥),石斛(一兩去根銼),覆盆子(二兩),酸棗仁(一兩微炒),肉蓯蓉(二兩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乾),人參(二兩去蘆頭),附子(二兩炮裂去皮臍),牛膝〔一(二)兩去苗〕,白茯苓(二兩),五味子(二兩),熟乾地黃(三兩),補骨脂(三兩微炒),乾漆(二兩搗碎炒令煙出),肉桂(三兩去皺皮),杜仲(二兩去粗皮炙令黃銼),菟絲子(三兩酒浸一宿曝乾別搗羅為末)

白話文:

生地黃(八斤):洗淨晾乾,搗成泥漿,榨取汁液。

大麻仁(半斤) :用水研磨,過濾取汁。

牛髓(一斤)

白蜜(二斤)

無灰酒(五升)

大棗(五十枚) :煮熟,搗爛,取出果肉。

生天門冬(一斤) :搗成泥漿,榨取汁液。

上記七味藥材放入銀鍋中熬煮成膏,然後加入以下藥末:

鹿角膠(五兩) :搗碎,炒至金黃色。

石斛(一兩) :去除根部,切碎。

覆盆子(二兩)

酸棗仁(一兩) :微炒。

肉蓯蓉(二兩) :用酒浸泡一晚,颳去皺皮,炙幹。

人蔘(二兩) :去除蘆頭。

附子(二兩) :炮製後裂開,去除皮和臍。

牛膝(一(二)兩) :去除莖葉。

白茯苓(二兩)

五味子(二兩)

熟乾地黃(三兩)

補骨脂(三兩) :微炒。

乾漆(二兩) :搗碎,炒至冒煙。

肉桂(三兩) :去除皺皮。

杜仲(二兩) :去除粗皮,炙烤至金黃,切碎。

菟絲子(三兩) :用酒浸泡一晚,晾乾,搗碎成粉。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前地黃煎汁。以慢火熬。候可丸。即丸如彈子大。每服。以溫酒化下一丸。空心午前晚後服。若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其藥臘月合彌佳。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搗碎成粉末,加入先前準備好的生地黃汁液中,用小火加熱熬煮。等藥汁熬製到可以製成丸狀的濃稠度時,製作成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溫熱的酒送服,空腹時,在上午和下午服藥。如果想要製作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在臘月製作這種藥會更好。

治骨極。羸瘦。心神虛煩。腳膝疼痛。久立不得。宜服熟乾地黃丸方。

熟乾地黃(二兩),白茯苓(一兩),牛膝(一兩去苗),羚羊角屑(三分),酸棗仁(一兩微炒),萆薢(三分銼),黃耆(一兩銼),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桂心(三分),石斛(一兩去根銼),薯蕷(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

白話文:

  • 熟地黃:2 兩
  • 白茯苓:1 兩
  • 牛膝:1 兩,去掉根鬚
  • 羚羊角屑:3 分
  • 酸棗仁:1 兩,微炒
  • 萆薢:3 分,切碎
  • 黃耆:1 兩,切碎
  • 肉蓯蓉:1 兩,用酒浸泡一夜,颳去皺皮,炙烤
  • 桂心:3 分
  • 石斛:1 兩,去根,切碎
  • 山藥:1 兩
  • 人參:1 兩,去蘆頭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治骨極。膝脛痠疼。肢節多痛。服虎脛骨酒方。

虎脛骨(一具塗酥炙令黃)

上件藥。搗碎。用米曲一依常法釀酒。二十日熟。每取一中盞。空心及晚食前。暖過服之。

治骨極實熱。骨髓痠疼。宜服生地黃煎方。

生地黃汁(三升),生天門冬汁(一升),白蜜(半斤)

上件藥。相和令勻。以慢火煎如膏。每於食後。煎竹葉湯調下半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