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增訂偽藥條辨》~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赤石脂(四)

赤石脂始出南山之陽,及延州、潞州、吳郡山谷中,今四方皆有。乃石中之脂,故揭石取之。以色如桃花,理膩黏舌綴唇者為上。為少陰腎臟之藥。又色赤像心,甘平屬土。近有偽品,即黃土混充,色粗不能黏舌,勿用為要。

炳章按:時珍曰:膏之凝者曰脂,此石性黏,能固濟爐鼎,蓋兼體用而名也。石脂有五色之分。赤石脂原出濟南,今蘇州、餘杭亦出,性不甚佳。《石雅》云:石脂即堊土。堊,白土也。方書名其石脂者具五色。今以赤白二種驗之,亦高嶺之類,其赤者殆即所謂紅高嶺也。吳地餘杭山有白堊,色如玉,甚光潤,號曰石脂,則白石脂即白堊,愈無疑矣。

赤石脂色淡紅如桃花色,細膩滑潤者佳。近有新式石脂,色赤質粗,不細滑。不知何種土質,其次無疑,不可入藥。

2. 珍珠(一)

偽名藥珠,每用上海假珠或廣東料珠偽充。若研為粉,更難辨識。按珠類不一,入藥當以蚌珠為貴,不用首飾及見屍氣者,宜揀新完未經鑽綴之珠,以人乳浸三日煮過,方可搗研。一法以絹袋盛入豆腐內,煮一炷香,不傷珠質,研細如粉,方堪服食。不細則傷人臟腑。古方外證多用,湯藥罕用。近人湯劑喜用蘇珞珠,又豈料為假珠所欺誑乎?用者慎之。

炳章按:《范成大蟲魚志》云,珍珠出合浦海中有珠池,蜑戶投水採蚌取之。相傳海底有處所如城郭,大蚌居其中,有怪物守之不可近。蚌之細碎蔓延於外者,始得而採之。《嶺表錄異》云:珠池,在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池,每年刺史親監珠戶入池採珠,以充貢賦。皆採老蚌取而剖珠。

池在海上,其底與海通,其水乃淡,深不可測也。土人採小蚌肉作脯食,亦往往得細珠如粱粟(即今之廉珠也)。乃知珠池之蚌,隨其大小,悉胎中皆有珠矣。而今之取珠蚌者,云得之海邊,不得於池中也。其北海珠蚌種類小,土人取其肉,或有得珠者,色黃白不甚光瑩(或即今之藥珠也)。

蚌中又有一種江瑤者,腹亦有珠,皆不及南海者奇而且多。宗奭曰:河北溏瀠中亦有珠,圓及寸者,色多微紅。珠母與廉州者亦不相類。但清水急流處,其色光白;濁水及不流處,其色暗也。《熊太古冀越集》云:《禹貢》言淮夷蠙珠。後世乃出嶺甫。今南珠色紅,西洋珠色白,北海珠色微青,各隨方色也。

予嘗見蜑人入海,取得珠子樹數株,狀如柳枝。蚌生於樹,不可上下,樹生於石,蜑人鑿石得樹以求蚌,甚可異也。《南越志》云:珠有九品,以五分至一寸八九分者,為大品,有光彩,一邊似鍍金者名鐺珠,次則走珠、滑珠等品也。《格古論》云:南番珠色白圓耀者為上,廣西者次之,北海珠(即藥珠)色微青者為上,粉白油黃者下也。西番馬價珠為上,色青如翠,其老色夾石粉青油煙者下也。

凡蚌聞雷則㾭瘦,其孕珠如懷孕,故謂之珠胎。中秋無月,則蚌無胎。《左思賦》云:蚌蛤珠胎,與月盈虧是矣。陸佃云:蚌蛤無陰陽牝牡,須雀蛤化成,故能生珠,專一於陰精也。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鱉珠在足,蛛珠在腹,皆不及蚌珠也。據近時市上所通用,最上者為廉珠,即廉州合浦縣珠池所產,粒白如粱、如粟,色白光滑有寶光。

其次曰藥珠,種類甚多,即北海所產,色白黃有神光者亦佳,惟色黑質松者為最次,不入藥用。

3. 蟾酥(二)

蟾蜍生於江湖池澤間,其眉間白汁謂之蟾酥。以油單紙裹眉裂之,酥出紙上陰乾用;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納口中,則蟾身白汁出,以竹蔑刮下,面和成塊,干之。聞有一種假酥,系麵粉及別藥偽造,萬不可用。

炳章按:按《鮑叔真醫方約說》云:蟾酥乃治諸毒之要藥也,制合得宜,傅、服皆可用。蛤蚆皮即蟾皮也,大能收毒外貼,不可缺也。《嘉興縣誌》云:宮中用蟾酥錠,於每年端午日修合。各坊車蝦蟆至醫院者億萬計,往時取用後率斃,蓋兩目俱廢,不能跳躍也。東山朱公典院事,命止刺其一偏,得蘇者甚多。

此事似微,然發念甚真,為德不淺。王文謨《碎金方》取蟾酥法:先將牙皂角三兩,煎水三沸,旋候冷,用大口甕或缸盛水,將癩蝦蟆不拘多少入中,以稀物覆之,勿令跳出。過一宿,其酥即浮水面。若未浮,其酥即在身上矣。可用竹刀刮下用之。《本草明辨》云:端午日以大蛤殼未離帶者,合於蝦蟆眉上腫處,用力一捻,剛酥出殼內,貯於油紙候乾。江南出者為杜酥,要無面塊、神色起亮光者佳。

無錫出者,中有竹節痕;浙江杭、紹出者,為片子酥,粉質少者亦佳;山東出者為東酥,色黃黑味麻辣,不上二層之貨。蓋酥本無定色,但驗其粉之輕重為衡。如看成色,以水一碗將酥化開,放入水,如烏見水即變色,水面有泡沫者真。偽真見水不動,而粉質漸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