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女貞實

味苦,氣平。生各處。與冬青相類,葉皆厚而柔長,綠色,面青背淡。但女貞葉長者四五寸,子黑色,今人呼為蠟樹;冬青葉微團,子紅色,為異。入腎經。

主強陰,健腰膝,去風熱。

按:女貞木,乃少陰之精,故入腎。益腎本寒,因虛則熱而軟,此藥則除熱補精之要品也。

2. 楮實子

味甘,氣寒。入脾經。凡使,水沉去浮者,去皮,酒浸蒸,焙乾用。

主起陰痿,除水腫,益氣,明目。

按:楮實子,甘為土化,入脾堅土,土旺則水不留而腫消;生血生精,而肝腎受益矣。

3. 五加皮

味辛,氣溫。生南地者類草故小,生北地者類木故大。莖如蒲葉,三花為雄,五花為雌。遠志為使。凡使,男用雌,女用雄,剝皮,陰乾用。

主腰脊痛,骨節痹攣,皮肌瘀血,心腹疝氣,陰痿囊濕,便瀝陰癢,疽瘡陰蝕。

按:五加皮主病,皆因風寒濕傷於肝腎,而濕氣尤為最也。氣與酒相宜,飲之不生痰火,故稱五車之精。

4. 金櫻子

味酸、澀,氣平。生各處。四月開白花,九月結子,似小石榴而長,有刺,核細碎,有白毛。未經霜採。入腎、脾、肺經。

主澀精氣,止小便,療脾泄,下痢。

按:金櫻子,屬土而有金與水,其性溫澀,精氣不固者可服。若無故以取快欲,使經絡隧道不通,咎將誰執哉?

5. 黃檗皮

味苦,氣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生各處,出蜀者,肉厚色深為佳。入腎經,膀胱引經藥。惡乾漆。凡使,酒製治上,鹽制治下,蜜制治中。

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血痢,消渴,骨蒸,目赤,口瘡,鼻衄,諸痿癱瘓,腸痔,殺疳,治疣,漏下赤白,陰蝕,並諸瘡痛不可忍。

按:黃檗之用有六:瀉膀胱龍火,一也;利小便結,二也;除下焦濕腫,三也;痢疾先見血,四也;臍中痛,五也;補腎壯骨髓,六也。凡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腰膝無力,此壬癸水涸,獨火用事,如諸物火烘則軟,於黃耆湯中加用,益水瀉火,使兩足膝中,氣力湧出,痿軟便去。

古方治陰虛火動,用知母、黃檗,以黃檗能制膀胱命門之陰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腎水之化源也。但宜於少壯氣盛,能食之人,若中氣不足,邪火雖熾,久服有寒中之變,後人用之,往往不效,悉由於此。蜜炒研末,治口瘡如神,亦瀉陰火有功也。

6. 山梔子

味苦,氣寒。氣浮味降,陽中陰也。生各處,七稜者良。入心、肺經。凡使,上中焦連殼用;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血病,炒黑用。

主腸胃大小腸熱鬱結氣,瀉三焦火,及痞塊中火邪,心經留熱,虛煩懊憹,熱厥心痛、頭痛,清胃脘血,吐血、衄血、血痢、血淋,損傷瘀血,皶鼻,目赤,五疸。

按:梔子,除心肺二經之熱,瀉一切有餘之火,性曲屈下行,使火熱降,從小便而去,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清化行,膀胱得之而自出耳。仲景用梔豉湯治煩躁,因傷寒汗吐下後,氣血已虛,用大黃則寒而有毒,梔子雖寒而無毒耳。古人治心痛亦用之,此為久痛成郁,郁久成熱,火氣上逆,氣不得下者設也。

真正虛寒,豈可通用?又童便炒黑,能益少陰經血;得故紙,能滋陰降火。

7. 厚朴

味苦,氣溫。生各處。葉如檞葉,五六月結實,如冬青子,生青熟赤,皮鱗皺而厚,紫色多潤者佳。乾薑為使,惡澤瀉、硝石、寒水石,忌豆,食之動氣。凡使,去粗皮,薑汁浸,炒用。

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氣,血痹死肌,溫中益氣,消痰下氣,霍亂轉筋,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不止,泄痢,積年冷氣,腹內雷鳴,消宿食,去結水、宿血、吐酸水,殺腸中蟲,通月經,下淋露。

按:厚朴,屬土有火,其氣溫,能瀉胃中之實。平胃散佐以蒼朮,平胃土之太過,以致中和,非溫補也。治腹脹者,必是寒脹,於大熱藥中,用其溫暖脾胃,氣得開通,而滯氣自行,滯行則去之。若氣實人,誤服參耆,以致脹悶,或作喘,宜此瀉之。然同枳實大黃則泄實滿,所謂消痰下氣是也;同陳皮、蒼朮,則除濕滿,所謂溫中益氣是也;同解利藥,則治傷寒頭痛;同瀉痢藥,則厚腸胃。大抵性味苦溫,用苦則泄,用溫則補也。

若胃氣虛弱,及不因寒痰冷積致病者,俱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