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爲則

《藥徵》~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柴胡

主治胸脅苦滿也。旁治寒熱往來、腹中痛、脅下痞硬。

考證

小柴胡湯證曰:胸脅苦滿、往來寒熱。又云:腹中痛。又云:脅下痞硬。

柴胡加芒硝湯證曰:胸脅滿。

柴胡半夏加栝蔞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柴胡薑桂湯證曰:胸脅滿、微結。又云:往來寒熱。

大柴胡湯證曰:心下急、鬱郁微煩。又曰:往來寒熱。又曰:心下滿痛。

以上五方,柴胡皆八兩。

柴胡桂枝湯證曰:心下支結。

以上一方,柴胡四兩而八兩之例。

上歷觀此諸方,柴胡主治胸脅苦滿也。其他治往來寒熱、或腹中痛、或嘔吐、或小便不利,此一方之所主治。而非一味之所主治也。為則按:《傷寒論》中,寒熱、腹痛、嘔吐、小便不利,而不用柴胡者多矣。胸脅苦滿而有前證,則柴胡主焉。此可以見柴胡之所主治也。

白話文:

綜觀這些藥方,柴胡主要治療胸脅苦悶。其他方劑治療的症狀包括反覆發作的寒熱、腹痛、嘔吐、小便不順利,但這些並非柴胡單味藥所主治的。

然而,根據《傷寒論》,有許多寒熱、腹痛、嘔吐、小便不順利的案例並未使用柴胡。如果胸脅苦悶同時伴隨這些症狀,則應使用柴胡。由此可見柴胡的主要治療範圍。

互考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其證不具也。以渴,故代半夏以栝蔞也。今試諸世所謂瘧疾,胸脅苦滿而渴者,甚有效焉。其無有胸脅苦滿證,則終不知也。然則胸脅苦滿證,其脫也明矣。

白話文: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這個藥方),它的證狀不齊全。因為有口渴的症狀,所以用栝蔞代替了半夏。現在我試著把它用於世間所稱的瘧疾,胸脅苦悶而口渴的患者,效果非常顯著。如果不出現胸脅苦悶的症狀,那麼這個方子就永遠用不上。由此可見,胸脅苦悶的症狀,相當明顯。

辨誤

《本草綱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來寒熱為其主治也。夫世所謂瘧疾,其寒熱往來也劇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於是質之仲景氏之書,其用柴胡也,無不有胸脅苦滿之證。今乃施諸胸脅苦滿而寒熱往來者,其應猶響之於聲。非直瘧也,百疾皆然。無胸脅苦滿證者,則用之無效焉。然則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白話文:

《本草綱目》中的柴胡,常被用於治療寒熱往來的疾病。人們常說的瘧疾,就是寒熱往來劇烈。其中,有的可用柴胡治療,有的卻不行。

我查閱了張仲景的著作,發現他使用柴胡治療的患者,都有胸脅苦滿的症狀。因此,現在用柴胡治療胸脅苦滿兼寒熱往來的疾病,其效果非常明顯,就像回聲對聲音一樣。不僅限於瘧疾,其他疾病也適用。

如果沒有胸脅苦滿的症狀,使用柴胡就不會有效。所以,柴胡真正治療的是胸脅苦滿,而不是寒熱往來。

品考

柴胡,處處出焉。本草以產於銀州銀縣者為上品也。本邦藥鋪所鬻者有二品。曰鎌倉柴胡,曰河原柴胡也。蓋河原柴胡者,非柴胡之種也,不可用焉。鎌倉柴胡者尤佳,去須及頭,以粗布指拂拭之,銼而用焉。雷斆、陳子承,稱柴胡香氣甚矣。而本邦之產,比諸產漢土者,形狀則同,氣味則薄,因稽諸說。

白話文:

柴胡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植物。本草認為產於銀州銀縣的柴胡是最好的品種。國內藥鋪販售的柴胡有兩種:鎌倉柴胡和河原柴胡。河原柴胡並非柴胡的品種,不可使用。鎌倉柴胡品質較佳,要去除鬚根和頭部,用粗布手指輕拭,然後切碎使用。雷斆、陳子承等人表示柴胡的香氣很濃鬱。但日本產的柴胡與產於中國的柴胡相比,雖然形狀相似,但氣味較淡。

嫩則香美也,老則不也。張元素曰:氣味俱清,故今用鎌倉柴胡也。

2. 貝母

主治胸膈鬱結、痰飲也。

考證

桔梗白散證曰: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白話文:

桔梗白散證症狀:經常吐出濁臭的口水,長時間會吐出膿液。

以上一方,貝母三分。

仲景氏用貝母也,特此一方已然。考之本草,古人用貝母,主治鬱結痰飲,旁治咳嗽、乳汁不下也。乃與仲景氏治濁唾腥臭,其歸一也已。其功於桔梗,大同而小異也。

白話文:

仲景先生使用貝母,特別在這一帖藥方中。參照《本草綱目》,古人使用貝母,主要治療氣結痰飲,也用於治療咳嗽、乳汁不下等疾病。這與仲景先生用貝母治療濁唾腥臭,本質上是一樣的。貝母和桔梗的作用類似,但還是有些許區別。

品考

貝母,用自漢土來者也,銼用焉。今本邦間亦出焉,不異於漢土產也。

3. 細辛

主治宿飲停水也。故治水氣在心下而咳滿、或上逆、或脅痛。

考證

小青湯證曰: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

苓甘五味姜辛湯證曰:咳、胸滿。

以上二方,細辛皆三兩。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大黃附子湯證曰:脅下偏痛。

桂姜草棗黃辛附湯證曰: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

以上三方,細辛皆二兩。

上歷觀此諸方。其咳者,上逆者,胸滿者,脅痛者,心下堅大者,胸脅心下宿飲停水而所致也,用細辛則水飲去,而其證已。可以見其所主治也。

白話文:

綜觀上述諸多方劑,治療咳嗽(上逆)、胸悶、脅痛、心下痞滿的癥狀,皆是由於胸脅心下宿有水飲停滯所致。使用細辛後,水飲可被去除,癥狀也就隨之消除。由此可見,細辛針對的是這些癥狀的病因。

互考

麻黃附子細辛湯條,特云少陰病反發熱,而不舉餘證。為則按:六經也者,是後人之攙入,而非仲景之古也。所謂少陰病者,蜷臥、小便清利也。蜷臥者,惡寒甚也。惡寒者,水病也;仲景氏之治惡寒也,其用附子者居多。又其言曰: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也。由是觀之,惡寒之為水氣也明矣。

白話文: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湯條方只提到少陰病復發發熱的症狀,卻沒有列出其他症狀。為氏按:六經分類是後人添加的,不是仲景的原意。所謂少陰病,就是蜷伏在牀、小便清利。蜷伏表示惡寒嚴重。惡寒是水氣病,仲景治療惡寒多用附子。此外,仲景說:「朮藥、附子都走行於皮膚中,驅逐水氣。」由此可見,惡寒是由於水氣引起的。

其喘而惡寒,有痰飲之變者,此方主之。桂姜草棗黃辛附湯證,不具也。說在術條下,故不復贅焉。

辨誤

今之為醫者,其用藥也,瞑眩則慄,遽轉其方,何無特操之甚也。書曰: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余每讀書到於此,未嘗不廢書抵掌而歡。聖哲之言,信而有徵也。仲景之為方也,亦有徵矣!請舉其一二。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條曰: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也。

白話文:

現在的醫生用藥,(病患)一旦出現頭暈目眩、噁心的瞑眩反應,就驚慌失措地更換藥方,為什麼如此沒有原則呢?醫書上說:「如果用藥沒有出現瞑眩反應,疾病就無法根治。」我每次讀到這裡,都會興高采烈地放下書,拍手稱讚。聖人的話語,真是有道理又有根據啊!仲景所開的藥方也是如此,有根據可循。讓我舉幾個例子。苓甘五味姜辛夏湯中提到,如果咳嗽、腹脹的症狀馬上停止,但隨後又出現口渴、氣體上沖的現象,這時應使用細辛和乾薑。

而仍用細辛乾薑,此非審知此毒,而治此疾者,孰能之為?嗚呼!仲景哉!朮附湯條曰: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此亦瞑眩之謂也。夫欲為仲景氏者,其要在知藥之瞑眩,而疾乃瘳焉。而後就其方法,審其藥功而已。為則從事於此,審試諸藥,本草所謂大毒者,其不徹疾也,不瞑眩。

白話文:

繼續使用細辛和乾薑治療這種疾病,這是因為瞭解這些藥物的毒性,並能應用它們來治療疾病,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唉!這就是張仲景的智慧啊!

「朮附湯」條文中有云:「病人感到頭暈目眩,不要以為奇怪。」這是因為朮附兩味藥同時作用於皮下,驅逐水氣,但水氣尚未完全清除乾淨。這也是瞑眩反應。

想要成為張仲景那樣的名醫,關鍵在於瞭解藥物的瞑眩反應,在瞑眩反應出現後,疾病才得以痊癒。然後再根據張仲景的方法,仔細審查藥物的功效。

如果想要在用藥上取得進步,就必須仔細試驗各種藥物。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那些大毒之藥,如果服用了,卻沒有出現瞑眩反應,就表示藥物沒有徹底發揮作用。

所謂無毒者,亦中肯綮也,必瞑眩。瞑,眩也,疾斯瘳也;余未見藥弗瞑眩,而疾之為瘳者也。嗚呼!聖哲之言,信而有徵哉!學者思諸。

白話文:

所謂沒有毒性的藥物,也是適中的藥性,一定會使人感到頭暈目眩。頭暈目眩,就是藥效發揮的作用,疾病就會痊癒;我從未見過不令人頭暈目眩的藥物,而使疾病痊癒的。唉!聖賢的話,真是有道理啊!學醫的人們應當好好思考這句話。

品考

細辛,本邦稱云:真細辛者,即是也,洗去塵土,銼而用之,藥鋪間以杜衡充細辛也。不可不辨矣。

白話文:

細辛:

我們國家稱之為「真細辛」。將塵土洗淨,銼成碎片後使用。藥鋪裡有的會用杜衡(另一種植物)充當細辛,因此必須加以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