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本草正》~ 隰草部 (3)

回本書目錄

隰草部 (3)

1. 麻黃

(注:附麻黃根

味微苦、微澀,氣溫而辛。升也,陽也。此以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絡,大能表散風邪。祛除寒毒,一應瘟疫、瘧疾、瘴氣山嵐,凡足三陽表實之證,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也。

白話文:

略帶苦澀,性溫且辛辣。具有升發、溫熱的特性。它結合了輕揚的氣味和辛溫的性質,因此能很好地到達體表和筋脈,有效地驅散風寒。祛除寒毒,各種瘟疫、瘧疾、瘴氣,凡是屬於陽氣實熱的疾病,都應該使用。然而,如果寒邪深入到少陰、厥陰的筋骨中,必須使用麻黃和肉桂才能驅逐。

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則在佐使之間,或兼氣藥以助力,可得衛中之汗;或兼血藥以助液,可得營中之汗;或兼溫藥以助陽,可逐陰凝之寒毒;或兼寒藥以助陰,可解炎熱之瘟邪。此實傷寒陰證家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今見後人多有畏之為毒藥而不敢用,又有謂夏月不宜用麻黃者,皆不達,可哂也。

白話文:

使用這種方法,自有精妙之處,關鍵在於輔助和調配。

  • 可以搭配補氣藥材增強力量,進而發出衛分的汗。
  • 可以搭配補血藥材補充津液,進而發出營分的汗。
  • 可以搭配溫補藥材幫助陽氣,進而驅除陰寒之毒。
  • 可以搭配寒涼藥材幫助陰氣,進而解除暑熱之邪氣。

這其實是治療風寒感冒陰證的首選藥材,所以張仲景的方劑都以此為主,可說是歷代醫家的獨到之處。現在看到許多後人畏懼它有毒而不敢使用,有些人還說夏天不適合使用麻黃,這些說法都是不正確、令人可笑的。

雖在李氏有云:「若過發則汗多亡陽,若自汗表虛之人用之則脫人元氣。」是皆過用及誤用而然,若陰邪深入則無論冬夏,皆所最宜,又何過之有?此外,如手太陰之風寒咳嗽,手少陰之風熱斑疹,足少陰之風水腫脹,足厥陰之風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為最。然柴胡、麻黃俱為散邪要藥,但陽邪宜柴胡,陰邪宜麻黃,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儘管李氏說過:「如果過度發汗會導致陽氣流失;如果是自汗的人使用發汗藥就會耗損元氣。」這些都是過度使用或誤用的結果。但如果陰邪深入體內,無論季節如何,發汗都是最適合的,又怎麼會過之呢?除此之外,如果手太陰經出現風寒咳嗽,手少陰經出現風熱斑疹,足少陰經出現風水腫脹,足厥陰經出現風痛和目痛,凡是需要發散的,都以麻黃和柴胡為最。然而,柴胡和麻黃都是發散邪氣的重要藥物,但是陽邪應該用柴胡,陰邪應該用麻黃,這一點必須注意。

制用之法,須折去粗根,入滾湯中煮三、五沸,以竹片掠去浮沫,曬乾用之,不爾,令人動煩。

黃根,味甘,平,微苦、微澀。同甘斂藥煎服,可以止汗;同牡蠣粉米粉,或用舊蕉扇杵末,等分,以生絹袋盛貯用,撲盜汗或夏月多汗,用之俱佳。

白話文:

麻黃根的味道微甜,性情平和,帶有微苦和輕微的澀味。和補虛藥物一起煎服,可以止汗;和牡蠣粉、米粉,或研磨成粉末的舊芭蕉扇,等量混合,裝入生絲袋中備用。用於盜汗或夏季多汗,都非常有效。

2. 萱草

(一名忘憂,一名宜男,一名鹿蔥)(注:附萱草根

白話文:

(一種叫做忘憂,一種叫做宜男,一種叫做鹿蔥)(註:附帶萱草根)

萱草者,詩作諼草,凡樹此、玩此者,可解憂思,故名忘憂;烹食其苗,氣味如蔥,而鹿喜食之,故名鹿蔥;婦人佩其花則生男,故名宜男。花葉:氣味甘而微涼,故能去濕熱,利小便赤澀,除煩渴、酒濕、黃疸,安五臟,利胸膈,令人和悅,亦能明目。

白話文:

萱草,在詩中又叫諼草。種植或觀賞萱草能解除憂愁思慮,因此得名為忘憂草。它的嫩芽味道和蔥類似,而且鹿很喜歡吃,所以又叫做鹿蔥。婦女佩戴萱草花則能生男孩,所以又叫宜男。

萱草的花葉味道甘甜微涼,因此可以去除體內的濕氣和熱氣,幫助排尿順暢,緩解煩渴、酒後不適和黃疸。它還能調和五臟,緩解胸膈不適,讓人心情舒暢,同時也能明目。

根,治沙淋帶濁,利水氣,解酒疸,宜搗汁服之;治吐血、衄血,研汁一大盞,和薑汁細細呷之;治吹乳、乳癰腫痛,須擂酒服,以渣封之。

白話文:

根:治療尿道結石伴有膿濁,利尿,解酒後黃疸,宜搗爛取汁服用;治療吐血、衄血,研磨取一大杯汁,加入薑汁慢慢啜飲;治療乳汁淤積、乳癰腫痛,須搗爛與酒一起服用,用渣滓封住患處。

3. 連翹

味苦、微辛,氣微寒。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也,陽中有陰。入手少陰,手足少陽、陽明。瀉心經客熱,降脾胃濕熱,去寸白、蛔蟲,通月水、五淋。以其味苦而輕,故善達肌表,散鼠痿(注:當是「瘻」之誤)、瘰癧、癭瘤結熱、蠱毒、癰毒、斑疹,治瘡癤、止痛消腫、排膿,瘡家號為聖丹。以其辛而能散,故又走經絡,通血凝、氣滯結聚,所不可無。

白話文:

它的味道是苦中略帶辛辣,性質微涼。味道和氣味都很淡,質地輕薄而浮動,具有升發作用,因為陽中有陰。它歸屬於手少陰經、手足少陽經和陽明經。它能清除心經外的熱邪,降低脾胃的濕熱,祛除寸白蟲(寄生蟲)和蛔蟲,疏通月經和五淋。因為它味道苦而質地輕,所以能很好地到達皮膚表面,消散鼠瘻(注:應該是「瘻」字之誤)、瘰癧、癭瘤的結熱、蠱毒、癰毒和斑疹,治療瘡癤、止痛消腫、排出膿液,傷科醫生稱之為聖藥。因為它辛辣而能散,所以還能疏通經絡,化瘀活血,消除氣滯和結聚,是不可缺少的藥材。

4. 旋覆花

味苦、甘、微辛。陰也,降也。乃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藥。開結氣,降痰涎,通水道,消腫滿,凡氣壅濕熱者宜之。但其性在走散,故凡見大腸不實及氣虛陽衰之人,皆所忌用。

白話文:

苦味、甘味、微辛味。屬陰,有降氣的作用。是肺經和腸經的藥物。可以化解氣結、化痰、通便、消腫。凡是氣鬱濕熱的人適合使用。但是它性散,所以大腸虛弱和氣虛陽衰的人都不宜服用。

5. 鼠黏子

(一名牛旁子、一名大力子)

味苦、辛。降中有升。治風毒、斑疹、諸瘻,散瘡瘍腫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滯之氣,以其善走十二經而解中有散也。

白話文:

這味藥材味道苦而辛。它既能降氣,也能升氣。可以治療風毒、斑疹、各種腫瘤和膿包,散瘀消腫解毒、治療喉嚨痛,以及腰膝部因寒氣凝結不通的問題。這是因為它能順利通過身體的十二條經絡,不僅能解毒,還能疏通氣血。

6. 決明

味微苦、微甘,性平,微涼。力薄。治肝熱風眼,赤而多淚及肝火目昏,可為佐使。惟多服、久服方可得效。或作枕用,治頭風、明目,其功勝於黑豆

白話文:

味道微苦微甘,性質平和微涼,藥效較弱。用於治療肝火旺盛引起的紅眼病,眼睛發紅流淚很多,以及肝火旺盛導致視力模糊。可以作為輔藥使用。但是需要長期大量服用才能見效。或者將決明子裝入枕頭中使用,可以治療頭痛和明目,其效果比黑豆更好。

7. 葶藶

味苦,大寒。沉也,陰也。氣味俱厚,有毒。善逐水氣,不減大黃,但大黃能泄血閉,葶藶能泄氣閉,氣行而水自行也;若肺中水氣膹滿脹急者,非此不能除。然性急利甚,凡涉氣虛者不可輕用,《淮南子》曰:「大戟去水,葶藶愈脹,用之不慎,乃反成病。」即此謂也。第此有甜苦二種,雖曰為甜,然亦非真甜,但稍淡耳;稍淡者,其性亦稍緩。

白話文:

葶藶味苦,性大寒。沉降屬陰。氣味都厚重,有毒性。擅長祛除水氣,效果不輸於大黃,但大黃可以通便血,而葶藶可以通氣閉。氣行之後,水氣自然消退;如果肺中水氣壅滯,導致脹滿急促,非葶藶不能解除。

然而葶藶藥性急烈,凡是氣虛體質的人不可輕用。《淮南子》說:「大戟能祛水,葶藶能消脹,若使用不慎,反而會致病。」所指的就是這個。不過,葶藶有甜苦兩種,雖說是甜,但也不是真甜,只是味道較淡而已;味道較淡的,藥性也較緩和。

8. 夏枯草

味微苦、微辛。氣浮而升,陰中陽也。善解肝氣、養肝血,故能散結開鬱,大治瘰癧、鼠瘻、乳癰、癭氣,並治頭瘡、目疾。樓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痛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藥點眼反甚者,亦神效。一男子目珠痛,至夜則重,用黃連點之更甚,諸藥不效,乃用夏枯草二兩、香附二兩、甘草四錢,為末,每服一錢半,清茶調服,下咽即疼減,至四、五服,良愈也。」

白話文:

它的味道有點苦,有點辛辣。它的氣質輕盈向上,在陰性中帶有陽性。它擅長疏通肝氣,養護肝血,所以能散結化鬱,有效治療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鼠瘻(化膿性皮膚病)、乳癰(乳腺炎)、癭氣(甲狀腺腫大)。它還可以治療頭瘡和眼睛疾病。

明朝醫家樓全善說:「夏枯草治療眼睛疼痛,到了晚上疼痛加劇,療效特別好!有些人用苦藥點眼反而加重了,夏枯草也能有奇效。有一位男子眼睛疼痛,到了晚上疼痛難忍,用黃連點眼更嚴重了,其他藥物都不見效,最後用了 2 兩夏枯草、2 兩香附、4 錢甘草,研成細末,每次服用 1.5 錢,用淡茶送服。藥入口後疼痛就減輕了,服用四五次後就完全好了。」

9. 蒼耳子

(一名羊負來)

味苦、微甘。治頭風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去風明目,養血暖腰膝,及瘰癧、瘡疥,亦治鼻淵。宜炒熟為末,白湯點服一二錢,久之乃效。忌豬肉、馬肉。

白話文:

苦味微甜。用於治療頭風寒痛、風濕性關節炎、四肢僵硬,有祛風明目的功效,還能補血暖腎。同時也可用於治療瘰癧、瘡疥,以及鼻竇炎。建議炒熟研磨成細末,用白開水送服一到二錢。服用一段時間後才能見效。忌食豬肉和馬肉。

10. 漏蘆

味微咸,性寒。有小毒。主熱毒惡瘡、瘰癧、乳癰、痔漏,排膿長肉,止金瘡血出,亦下乳汁,通經脈,消赤眼,利小便,止尿血、腸風、淋瀝、遺溺及小兒壯熱,療跌撲損傷,可續筋骨。

白話文:

味道稍微偏鹹,性質寒冷,有微毒。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惡性瘡瘍、瘰癧、乳房膿腫、痔瘡和漏管,可以排膿生肌,止住金瘡血流,也有催乳、疏通經脈、消除紅眼,利小便,止尿血、腸風、淋瀝、遺尿以及小兒壯熱的作用;還能療治跌撲損傷,可以續接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