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本草正》~ 山草部 (1)

回本書目錄

山草部 (1)

1. 人參

(反藜蘆

味甘、微苦,微溫。氣味頗厚,陽中微陰。氣虛、血虛俱能補。陽氣虛竭者,此能回之於無何有之鄉;陰血崩潰者,此能障之於已決裂之後。惟其氣壯而不辛,所以能固氣;惟其味甘而純正,所以能補血;故凡虛而發熱,虛而自汗,虛而眩運,虛而困倦,虛而驚懼,虛而短氣,虛而遺泄,虛而瀉利,虛而頭疼,虛而腹痛,虛而飲食不運,虛而痰涎壅滯,虛而嗽血,吐血,虛而淋瀝、便閉,虛而嘔逆、躁煩,虛而下血、失氣等證,是皆必不可缺者。

白話文:

味道甘甜微苦,性質微溫。氣味濃鬱,富含陽氣,略帶陰性。氣虛、血虛都能補益。陽氣極度虛弱的人,它能使其恢復生機;陰血大崩的人,它能修補已經破裂的血管。它氣味溫和不辛辣,因此能固攝陽氣;味道甘甜純正,因此能補益氣血。所以凡是虛弱而發燒、自發性盜汗、眩暈、睏倦、驚恐、氣短、遺尿、腹瀉、頭痛、腹痛、飲食不運化、痰涎壅滯、咳血、吐血、小便淋漓、大便不通、嘔吐反胃、躁動不安、下血、氣脫等症狀,都必不可缺少此藥。

第欲以氣血相較,則人參氣味頗輕而屬陽者多,所以得氣分者六,得血分者四,總之不失為氣分之藥。而血分之所不可缺者,為未有氣不至而血能自至者也。故扁鵲曰:「損其肺者,益其氣,須用人參以益之。肺氣既王,餘臟之氣皆王矣。」所以人參之性多主於氣,而凡臟腑之有氣者,皆能補之。

白話文:

如果要比較人參對氣血的影響,那麼人參氣味較輕,屬於陽性的成分較多。因此,它能補充六分氣分,補充四分血分。總之,人參是一種氣分方面的藥物。

在血分方面,人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沒有氣的到達,血就不能自行到達。所以扁鵲說:「損傷肺部的人,要補充他的氣,就必須使用人參來補充。」肺氣充盛了,其他臟腑的氣也會旺盛。

因此,人參的性質主要歸於補氣,任何有氣的臟腑器官都能用它來補益。

然其性溫,故積溫亦能成熱,若云人參不熱則可,云人參之性涼恐未必然。雖東垣云人參、黃耆為退火之聖藥,丹溪云虛火可補,參朮之類是也,此亦皆言虛火也。而虛火二字最有關係,若內真寒而外假熱者,是為真正虛火,非放膽用之必不可也;然有一等元陰虧乏而邪火爍於表裡,神魂躁動,內外枯熱,真正陰虛一證,誰謂其非虛火?若過用人參,果能助熱,若王節齋云:「陽旺則陰愈消」,及《節要》云:「陰虛火動者,勿用」,又曰:「肺熱還傷肺」等說,固有此理,亦不可謂其盡非;而近之明哲,如李月池輩皆極不然之,恐亦未必然也。

白話文:

人參性質溫和,所以如果長時間服用,也會導致人體產生熱氣。說人參不熱可以,但說人參性質涼就未必如此。

雖然東垣先生說人參、黃耆是治療熱症的聖藥,丹溪先生也說虛火可以用參朮類的藥物來治療,但這些都是針對虛火而言的。

虛火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如果是內部真正寒冷,而外表卻表現出假性發熱的這種情況,纔是真正的虛火,這種時候必須大膽使用人參等溫補藥物。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元陰虧虛,導致邪火在體內外燃燒,神魂躁動,內外枯熱。這也是真正的陰虛證,誰能說這不是虛火呢?

如果過量服用人參,確實可能助長熱氣。就像王節齋說的「陽旺則陰愈消」,還有《節要》上說的「陰虛火動者,勿用」,以及「肺熱還傷肺」等說法,這些話都是有道理的,也不能說完全錯誤。

但是,近代的醫學家,比如李月池等人,卻對這些說法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陰虛火動的患者,也可以適當服用人參。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具體情況還需要醫生的辯證施治。

夫虛火二字最當分其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惟勿以成心而執己見斯可矣。如必欲彼此是非,是所謂面東方不見西牆,皆未得其中也。予請剖之曰:如龍雷之火,原屬虛火,得水則燔,得日則散,是即假熱之火,故補陽即消矣;至若亢旱塵飛,赤地千里,得非陽亢陰虛而亦可以補陽生陰乎?或必曰此正實火也,得寒則已。

白話文:

「虛火」這個名詞應該仔細區分,其中有虛的,虛中又有實的;陽中有陰的,陰中有陽的。只要不要固執己見,就沒問題了。如果一定要爭論誰是誰非,那就好像面對著東牆看不見西牆一樣,都是因為沒有掌握到事情的全面性。讓我來分析一下:

比如說龍雷之火,原本屬於虛火,遇到水就會熄滅,遇到太陽就會消散,這是一種假熱之火,所以補陽它就會消退。至於大旱塵土飛揚,千里赤地,難道不是陽氣過盛陰氣不足,也可以通過補陽來滋陰嗎?

也許有人會說,這明明是實火,用寒涼的方法就能治好。

予曰不然,夫炎暑酷烈,熱令大行,此為實火,非寒莫解;而乾枯燥旱,泉源斷流,是謂陰虛,非水莫濟。此實火之與陰虛亦自判然可別,是以陰虛而火不盛者,自當用參為君;若陰虛而火稍盛者,但可用參為佐;若陰虛而火大盛者,則誠有暫忌人參而惟用純甘壯水之劑庶可收功一證,不可不知也!予非不善用人參者,亦非畏用而不知人參之能補陰者,蓋以天下之理原有對待,謂之曰陰虛必當忌參固不可,謂之曰陰虛必當用參亦不可,要亦得其中和,用其當而已矣。觀者詳之。

白話文:

我不認同這種說法。夏季炎熱酷烈,暑熱盛行,這是實火,要用寒涼之物來解除;而乾枯燥旱,水源斷絕,這是陰虛,要用滋潤之物來補救。實火和陰虛自己就能明顯區分開來,所以陰虛而火不旺盛的,理當把人參當主藥;如果陰虛而火稍旺盛,可以把人參當輔助藥物;如果陰虛而火很旺盛,那麼確實有暫時忌用人參而只用滋養強壯水氣的藥物才能收效的一種情況,不可不知!我不是不會用人參,也不是畏懼用它而不知道人參有補陰的功效,而是因為世間的道理本來就有對立的兩面。說陰虛就一定要忌用人參固然不對,說陰虛就一定要用人參也不對,關鍵是要中和適度,用在合適的地方就可以了。細細觀察,就能明白。

2. 黃耆

味甘,氣平。氣味俱輕,升多降少,陽中微陰。生者微涼,可治癰疽;蜜炙性溫,能補虛損。因其味輕,故專於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氣固而血自止也,故曰血脫益氣;其所以除瀉痢、帶濁者,以氣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舉之。然其性味俱浮,純於氣分,故中滿氣滯者,當酌用之。

白話文:

甘草味道甘甜,屬性平和。氣味都很輕,昇發多於沉降,在陽氣之中略帶陰性。生甘草性微涼,可以治療腫脹化膿的瘡瘍。用蜂蜜炙烤後的甘草性溫,可以補益虛損。

由於甘草的味道較輕,所以作用主要在氣的分佈上,達到表面的功能,因此可以補益元陽、充盈腠理、治療勞損、生長肌肉。氣虛難以出汗的,甘草可以發汗;皮膚表層鬆疏而多汗的,甘草可以止汗。

甘草能止血崩、血淋,是因為氣血固攝後,出血自然會停止,所以說「血脫益氣」。甘草能祛除腹瀉、白帶,是因為氣血固攝後,下陷的症狀自然會消除,所以說「陷者舉之」。

但是,甘草的性質和味道都很浮,作用純粹在氣的分佈上,所以如果患有中滿(腹脹)、氣滯的人,應酌情服用。

3. 白朮

味甘、辛,氣溫。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陽中有陰,氣中有血。其性溫燥,故能益氣、和中、補陽、生血、暖胃、消穀、益津液、長肌肉、助精神、實脾胃、止嘔逆、補勞倦、進飲食、利小水、除濕運痰、消浮去脹,治心腹冷痛、胃虛下痢、痃癖癥瘕。制以人乳,欲潤其燥;炒以壁土,欲助其固;佐以黃芩,清熱安胎。

白話文:

它有甘甜和辛辣的味道,溫和的氣味。氣味都很濃鬱,既能升發又能下降,陽中帶陰,氣中帶血。它的性質偏溫燥,因此能補充氣血、調和中氣、溫補陽氣、生血養血、溫暖胃部、促進消化、滋潤津液、長養肌肉、振奮精神、健脾益胃、止嘔逆、補充勞損、增加食慾、利尿消濕、運化痰飲、消水腫去脹氣,治療心腹冷痛、胃虛腹瀉、積聚腫塊。用人乳來調和它,以潤澤它的燥氣;用壁土來炒它,以幫助它固攝;輔以黃芩,清熱安胎。

以其性澀壯氣,故能止汗實表,而癰疽得之必反多膿,奔豚遇之恐反增氣,及上焦燥熱而氣多壅滯者,皆宜酌用之。然冬朮甘而柔潤,夏術苦而燥烈,此其功用大有不同,不可不為深辨也。若於飢時,擇肥而甘者嚼而服之,服之久久,誠為延壽之物,是實人所未知。

白話文:

冬朮藥性澀味,能增強元氣,所以能夠止汗鞏固表層組織。但對於癰疽患者來說,使用冬朮反而會導致膿液增多;氣虛病患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氣虛症狀;對於上焦燥熱、氣滯的人來說,也需要酌情使用。

此外,冬朮在不同季節的藥性也有所區別。冬季採集的冬朮甘甜滋潤,而夏季採集的冬朮則苦而燥烈。它們的功效大有不同,一定要仔細辨別。

如果在飢餓時,選擇肥碩甘甜的冬朮嚼著吃,長期堅持服用,確實可以延年益壽,這是許多人不知道的。

4. 蒼朮

味苦、甘、辛,性溫而燥。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陽也。用此者,用其溫散燥濕。其性溫散,故能發汗,寬中,調胃進食,去心腹脹疼、霍亂嘔吐,解諸鬱結,逐山嵐寒疫,散風眩頭疼,消痰癖氣塊、水腫脹滿;其性燥濕,故治冷痢、冷泄、滑瀉、腸風、寒濕諸瘡。與黃柏同煎,最逐下焦濕熱痿痹。

白話文:

中藥的三種味道:苦、甘、辛。性質溫和且乾燥。氣味都很濃,既能升又能降,所以屬於陽性。使用這種藥材,主要是利用它的溫熱散發、乾燥濕氣的功效。它性質溫熱散發,所以能夠發汗、緩解胸悶、調和胃氣、促進食慾、消除心腹脹痛、霍亂嘔吐、解除各種鬱結、驅散山嵐寒疫、散風眩頭疼、消除痰癖、氣塊、水腫脹滿;它性質乾燥濕氣,所以能夠治療冷痢、冷泄、滑泄、腸風、寒濕諸瘡。與黃柏一起煎煮,最能驅除下焦濕熱引起的痿痹。

若內熱陰虛、表疏汗出者,忌服。然惟茅山者,其質堅小,其味甘醇,補益功多,大勝他術。

5. 甘草

味甘,氣平。生涼,炙溫,可升可降。善於解毒,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其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升,下藥得之緩其速。助參耆成氣虛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療陰虛之危,誰其曉焉!祛邪熱,堅筋骨,健脾胃,長肌肉;隨氣藥入氣,隨血藥入血,無往不可,故稱國老。惟中滿者勿加,恐其作脹;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

白話文:

甘草味道甘甜,性情平和。生用時涼,炒用時溫,既能升上又能降下。長於解毒,能抵消甘遂、海藻、大戟、芫花的毒性。它的味道極為甘甜,具有調節和滋補的作用,因此毒藥得到它就能解毒,剛烈的藥物得到它就能緩和藥性,表症藥物得到它就能協助上升,裡症藥物得到它就能減緩作用。它能幫助人參和黃耆補益氣虛,這是眾所周知的;它能幫助熟地黃補益陰虛,又有誰知道呢!它可以祛除邪熱,增強筋骨,健脾胃,長肌肉;隨著氣藥而入氣分,隨著血藥而入血分,無處不到,因此被稱為「國老」。只有中滿的人不能添加甘草,怕引起脹氣;瀉下作用快的藥物中不要加入甘草,怕延緩藥效。

不可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