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徵要》~ 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 (1)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 (1)

1. 天麻

味辛,性平,無毒。入肝經。酒浸,煨熟,焙乾。

風虛眩暈,麻痹不仁。語言蹇謇澀,腰膝軟疼。理風癇驚氣。治恍惚失神。

肝為風木之臟,藏血主筋,獨入肝經,故主治如上。

天麻,雖不甚燥,畢竟是風劑助火,若血虛無風者,不可妄投。

2. 白蒺藜

又名刺蒺藜。味苦、辛,性平,無毒。入肺、肝二經。

去刺用。孕婦不宜服。

祛風而皮膚搔癢可止,平肝而眼目翳膜能除。頭疼眩暈堪定、鼻鼽,噴嚏無虞。

刺蒺藜主治肝肺、沙苑蒺藜主治在腎。刺者多治上部外部;沙苑者多治下部內部,是其區別。

3. 芎藭

味辛,性溫,無毒。入肝經。白芷為使。畏黃連

主頭痛面風,淚出多涕。寒痹筋攣,去瘀生新。調經種子,長肉排膿。小者名撫芎,止利且開鬱。

辛甘發散為陽,故多功於頭面,血和則去舊生新,經調而攣痹自解,長肉排膿者,以其為血中氣藥也。撫芎之止利開鬱,亦上升辛散之力。

芎藭性陽味辛,凡虛火上炎,嘔吐咳逆者,忌之。衍義云:「久服令人暴亡,為其辛喜歸肺,肺氣偏勝,金來賊木,肝必受侮,久則偏絕耳。」

4. 茺蔚子

味辛,性微寒,無毒。入心胞、肝二經。忌鐵。

活血養肝,益精調經,頭痛眩暈,目赤欠明。

此子宜於血滯之目病。如瞳子散大者,忌用。頭痛眩暈而兼血滯之象者,用之更宜。又能除水氣,益心氣。

5. 藁本

味辛,性溫,無毒。入膀胱經。惡䕡茹。

風家巔頂作痛,女人陰腫疝疼。

辛溫純陽,獨入太陽理風寒,疝瘕陰痛,皆太陽經寒濕為邪也。

頭痛挾內熱者,及傷寒發於春夏,陽證頭痛,不宜進也。

6. 蔓荊子

味苦辛,性平,無毒。入肝、膀胱二經。惡烏頭石膏

頭風連於眼目、搜散無餘,濕痹甚而拘攣,展舒有效。

氣清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在風木之臟,目之與筋,皆肝所主也。

頭痛目痛,不因風邪,而因於血虛有火者,忌之。元素云:「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7. 夏枯草

味苦、辛、性寒,無毒。入肝經。土瓜為使。

辛能散結,苦能泄熱。清肝火,防薄厥。陽浮於上,眩暈欲跌。目痛羞明,鼠瘻瘰癘。

夏枯草,久用亦傷胃家。

8. 荷葉

味微苦,性平,無毒。入肝、脾、胃三經。

清熱解暑,升發清陽。助胃消食、蓋粥芳香。治頭暈與頭脹,發痘瘡以成漿。散宿血而止吐衄、止瀉痢而澀滑腸。巔頂昏蒙,如墮雲霧,與茶同用,開暢清涼。

荷蒂:可治雷頭風。

荷梗:去刺用,能通氣寬胸。夏受暑濕,胸悶不暢,用為藥引。

荷之全部,均能治病。今將藕、藕節、藕皮、蓮子、蓮心、蓮花瓣、蓮花須、蓮房等分立專條,供互相參考。

9. 桑椹子

味甘、酸。性偏溫。入肝、腎二經。

補肝益腎,養血生津。頭旋心悸,目眩耳鳴。鬚髮早白,便秘難行。

此子能潤滑大腸,故大便稀者勿用。

10. 十大功勞葉

原名枸骨。味苦,性涼。入肝、腎二經。

腰腳痿弱令健,陽浮於上使平。額沉頭暈,目眩耳鳴。

此物益腎平肝,用於調理上盛下虛之症有益。

11. 辛夷

味辛,性溫,無毒。入肝、胃二經。芎藭為使。惡五石脂。畏菖蒲、蒲黃黃連石膏。去心及毛。毛射肺中,令人發咳。

辛溫開竅,鼻塞與昏冒咸宜。清陽解肌,壯熱與憎寒並選。

肺開竅於鼻,而胃脈環鼻上行,凡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痛而九竅不利。辛夷稟陽春之氣,味薄而散,能助胃中清氣,上達高巔。故頭面諸竅,皆歸於治平也。

辛香走竄,虛人禁之,雖偶感風寒而鼻塞者,亦禁之。頭痛屬血虛火熾者,服之轉甚。

12. 白芷

味辛,性溫,無毒。入脾、胃、大腸三經。當歸為使。

旋覆花。微焙。

通鼻塞,祛濁涕。頭風目淚,齒痛眉疼,肌膚搔癢,嘔吐不寧,女人赤白帶下,瘡家止痛排膿。

色白味辛,行手陽明庚金;性溫氣厚,行足陽明戊土;芳香上達,人手太陰辛金。肺者,庚之弟,戊之子也,故主治不離三經。

白芷,燥能耗血,散能損氣,有虛火者,勿用。癰疽已潰,宜漸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