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散脈

何夢瑤曰:大而散漫滲開,脈與肉無界限,名散脈。形本圓斂,今散漫不收,蓋虛甚而四散者也。元廉夫曰:何氏又解秋脈,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曰虛者,是兩旁散而中央不散也。然常見真元不足,肝木有餘者,其脈中央一線緊細,而兩旁散漫,證屬不治,又不可不知也。此說前人未道,而實為閱歷之言。

白話文:

何夢瑤說:脈象寬大鬆散,脈息與肌肉的界限模糊不清,稱之為「散脈」。原本脈象應該是圓潤收斂,但現在鬆散不集中,這是因為虛弱過度導致脈氣分散。元廉夫說:何氏還解釋了「秋脈」,它的特徵是脈氣浮於皮膚,而且中間堅硬,兩側虛浮。所謂「虛」,是指兩側脈氣鬆散,而中間脈氣不鬆散。然而,臨牀上常見到真氣不足,肝木過盛的人,其脈象表現為中間一條緊細的脈象,兩側鬆散,這種脈象預後不良,值得注意。前人沒有提到這種說法,這是閱歷豐富的人才能說出的話。

夫弦而中有勁線者,其病危;散而中有勁線者,其死近。秋脈毛而中央堅兩旁虛者,乃脈之中央厚,而兩旁漸漸薄也。散脈乃陰虛而陽無所戀,與亡陰之微脈一例。

白話文:

脈象又細又緊,中間還有強勁紋路,病情很危險;脈象鬆散虛弱,中間又有強勁紋路,很快就會死亡。秋天脈象表層鬆軟,中央堅硬,兩側虛弱,是指脈象中央厚實,兩側逐漸變薄。脈象鬆散虛弱,是陰氣不足,陽氣無所依附,和陰氣耗盡導致的脈象微弱差不多。

《脈經》曰:滑而浮散,攤緩風。又曰: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瘕。脈直前而中散絕者,病消渴,一云侵淫痛。夫攤緩、消渴,為氣虛血耗,見散宜也。寒食成瘕及侵淫痛,為氣血凝滯,宜見弦澀,而云中散者,何也?又曰:關上脈襜襜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癥瘕結聚,欲熱飲食。襜襜大,即散之義也。

白話文:

《脈經》說:脈象滑而浮散,這是氣虛的表現。又說:脈象沉重而中間鬆散,這是由於寒食積聚成塊的原因。脈象直線前行而中間鬆散消失,說明有消渴症,有人認為這也可能是隱痛的表現。氣虛血耗會出現滑而浮散、消渴的症狀,所以脈象鬆散是合理的。那麼,寒食成塊和隱痛的脈象應該是弦而澀的呀,為什麼也會出現脈象鬆散呢?《脈經》還說:關上(脈)脈象寬大,而寸脈和尺脈細小,這種人一定是心腹有寒氣積聚,出現癥瘕結聚,想吃熱的食物。寬大是指鬆散的狀態。

蓋瘕痛日久,氣行不暢,則舊血日耗,新血不生,血氣不相榮故也。此必久病,非初病即有此象也。且既雲散矣,又云沉重,云直前者,何也?此所謂散者,乃氣過指下有混混濁大之形,不能條直圓斂。「脈要精微」以軟而散與搏而長對言,正此義也。私嘗參互考證,散脈亦分虛實。

白話文:

如果積聚的疼痛持續很長時間,氣血運行就會不順暢,那麼舊血會逐漸耗盡,新血也無法產生,於是氣血就互相不能滋養。這種情況一定是長時間的疾病,而不是剛發病就有這些現象的。另外,既說是散亂的脈象,又說是沉重,說是指前直的,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裡所說的散亂,是指脈象通過手指時,有混濁而粗大的形狀,不能夠條理分明,圓潤收斂。「脈要精微」一書中將軟弱而散亂的脈象與強勁而持久的脈象相對應,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我自己曾經反覆比較驗證,散亂的脈象也可以分為虛證和實證。

實者,指下雖無定形,應指卻還有力,似結澀,而形體更見寬衍不聚也,即《脈經》諸條是也;虛者,浮薄模糊,軟弱無力,即亡陰之微是也。又有一種喘脈,輕按應指虛大,有來無去,重按指下即空,動於兩旁且漶漫,不似芤脈之有邊際也,此元根不固,氣散之象也。陰血虛燥不斂,即慎柔所謂虛洪者。

白話文:

**實脈:**雖然指壓下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應指時仍有力量,好像有結塊感,但脈象反而寬鬆不聚集。例如《脈經》中的各種「實脈」。

虛脈: 浮動虛浮,軟弱無力。例如「陰氣虛脫」的徵兆。

喘脈: 輕按時應指虛大,有脈搏出現但不會消失,重按時指下空洞,脈搏在兩旁流動且模糊,不像「芤脈」那樣有邊界。這表示元氣不足,氣血散逸。

虛洪脈: 陰血不足,乾燥而無法收斂。即《診家直訣》中所說的「虛洪脈」。

2. 緊脈(左右彈)

元廉夫曰:緊脈,諸家皆謂與弦脈相似,非也。緊者,不散之謂也,其廣有界限,而脈與肉劃然分明者也。寒主收引,故脈道緊束,非弦之端直挺長也。仲景謂如轉索,左右無常者,蓋緊中兼見之脈,而非其正形也。元氏此說甚瑩,究竟收引緊束,即是轉索切繩之義。至於左右彈而無常者,脈體驟束,則氣來振撼,此惟寒束於外,熱氣內盛者有之。

白話文:

元朝的廉夫說:緊脈,大家普遍認為它類似弦脈,這是不對的。緊脈,是指脈道不散開的狀態,它的寬度有一定範圍,而且脈與肉的區分很明顯。寒氣會導致收縮,所以脈道會緊縮,這與弦脈的筆直挺長不同。仲景說緊脈像搓繩子,左右不固定,那是因為在緊脈中兼見其他脈象,而不是緊脈的正常狀態。元氏的解釋十分透徹,歸根結底,收縮緊束就是搓繩切繩的意思。至於左右彈動而不固定的情況,是因為脈體突然收束,氣血來回衝擊所致,只有寒氣束縛在外部,而體內熱氣旺盛的情況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若內外皆寒,則堅細而澀,不能左右彈也。《素問·示從容論》中前謂切脈浮大而緊,後申釋曰: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二火不能勝三水,是以脈亂無常也。是明明以脈亂無常釋緊矣。且二火不勝三水,是明明熱為寒制矣。所謂脈亂無常,非謂至數疏數不一也,即左右彈是也,是緊脈固多兼左右彈也。

白話文:

如果內部和外部都寒冷的話,脈象會堅硬、細小且澀滯,無法左右跳動。

《素問·示從容論》前面說切脈浮大而緊,後面解釋說:脈浮大而空的,是脾氣絕於胃的外面,離開胃,朝向外歸於陽明經,二火不能勝過三水,所以脈絡紊亂不定。這明顯是用脈絡紊亂不定來解釋緊脈。

而且二火不能勝過三水,這說明熱被寒邪抑制。所謂脈絡紊亂不定,並非是指脈搏次數多或少不一致,而是指左右跳動,緊脈通常會同時伴有左右跳動。

而左右彈,則不必皆緊脈。《傷寒例》曰:脈至如轉索者,其日死。《素問·大奇論》曰: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見,四十日死。《金匱要略》曰: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中如覆杯,絜絜狀如搖者死。此非緊也,乃弦直。死陰之氣,挺然指下,而來去大小不勻,應指高下無定位也,此死脈之左右彈也。

白話文:

至於左右彈動的脈象,並不一定全都是緊脈。《傷寒例》記載:「脈搏像扭動的繩索,當日就會死亡。」《素問·大奇論》記載:「脈搏像膠漆一樣粘稠,膠漆狀,就是左右兩側都有脈搏,脈搏很細微,四十日後死亡。」《金匱要略》記載:「脾經死亡,浮脈大而堅硬,按壓時感覺像蓋著一個杯子,脈絡抖動得像搖晃一樣,就會死亡。」這裡所說的並不是緊脈,而是弦而直的脈象。死亡的寒氣,在手指下挺立如針,跳動的節奏大小不一,應指的高低沒有固定的位置,這就是死亡脈象左右彈動的表現。

《素問》曰: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脈經》曰:脈直前左右彈者,病在血脈中,衃血也;脈後而左右彈者,病在筋骨中也。前後者,脈來之首尾也。左右彈者,應指動搖不定,氣結不暢故也。又曰:脈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

白話文:

《素問》記載:

青色的脈象,說明氣血充盈。如果脈象很長,左右搖動不定,表示心臟下方有積滯之氣壓迫,稱為「肝痹」。

《脈經》記載:

脈象直線前進,左右搖動不定的,表示疾病在血脈之中,叫做「瘀血」。脈象往後走,左右搖動不定的,表示疾病在筋骨之中。

「前後」指脈搏的開始和結束。「左右搖動」表示手指受脈時感覺氣血運行不暢,有阻礙感。

此外,《脈經》還記載:

脈象前半段左右搖動,表示陽蹺脈(從頭走足)有問題。脈象中半段左右搖動,表示帶脈(環繞腰腹)有問題。脈象後半段左右搖動,表示陰蹺脈(從足走頭)有問題。

蓋此經有病,即見此象。此病脈之左右彈也,皆非緊也。然雖非緊,而其脈體卻必不軟弱,必有勁直之象,惟神理不同,此全重在左右彈,與寒盛之緊脈主病不侔也。寒脈之左右彈者,形堅而氣來踴躍也;死脈之左右彈者,形直而氣來有出無入,大小不一也;痹脈之左右彈者,脈絡滯澀不暢,氣來曲屈而達,以致左右振撼不定也,其氣似滑實非滑也。

白話文:

凡是這種經絡病變,就會出現這種脈象。這種病脈在左右彈動,都不屬於緊脈。但是雖然不是緊脈,但其脈體一定不會軟弱,必有勁直的脈象,只是神理不同,這種脈象完全以左右彈動為主,與寒邪過盛而導致的緊脈引起的主病不同。寒脈左右彈動,其形狀堅硬而氣息來勢洶湧;死脈左右彈動,其形狀筆直而氣息來勢有出無入,大小不一;痹脈左右彈動,脈絡阻塞不通暢,氣息來勢彎曲屈折而到達,導致左右振動不定,其氣息雖然看似滑利,實際上並不滑利。

易思蘭曰:有患膈滿,寸關俱沉大有力,尺中三候俱緊,按之如搖擺之狀,此乃寒濕深入經絡,以致氣血凝結。脈來牽引振撼,是痰血裹於氣外,氣滯於痰血之中,即痹而左右彈者也。

白話文:

易思蘭說:有的人得的是膈滿的病,寸關兩脈都沉重有力,尺脈的三個部位都緊繃,按下去就像搖晃的樣子。這是因為寒濕深入經絡,導致氣血凝結。脈象牽引震盪,說明痰血包裹在氣的外面,氣滯留在痰血之中,就像痺症患者左右彈動一樣。

3. 微脈

(微與濡弱不同者,濡弱只是形體柔軟,而微則極細極薄又無力也,與散相近。)

微為氣血兩虛之候,而考諸經旨,屬血虛者尤甚。夫亡陰,亡陽皆有微脈。《靈樞·終始》曰: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小,而不稱尺寸也。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脈經》曰:脈小者,血氣俱少。又曰: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

白話文:

輕微的氣血兩虛,研究經書發現,以血虛為主的徵兆更為明顯。如果陰血不足,陽氣也會不足,會有微弱的脈搏。《靈樞·終始》說:氣血虛弱的人,脈搏口訣和人迎脈都較小,與寸脈、尺脈不協調。陰陽都虛弱的情況下,補陽會耗盡陰氣,瀉陰會脫失陽氣。遇到這樣的狀況,可以用甘補的藥物,不能服用峻烈的藥劑。《脈經》說:脈搏較小的人,表示氣血都比較虛弱。又說:脈搏細而微弱的人,表示氣血都比較虛。

凡浮而極薄,卻非極細,應指元力而模糊者,亡陰之微也,推其極則羹上肥也。沉而極薄,且又極細,似見弦勁,應指無力,不甚模糊者,亡陽之微也,推其極則蜘蛛絲也。極細極薄者,血虛也。應指無力者,氣虛也。(應指無力為弱脈,微乃弱之極,故更模糊也。)《脈經》曰:陽微則發汗,陰微則下利。

白話文:

凡是浮在表面而很薄的脈象,但是並不非常細,應當是指元氣豐盛而模糊不清,這表示陰液微微不足,推到極致就是羹湯上面的油脂一樣。沉在深處而很薄的脈象,而且又非常細,好像看到弓弦的彈力,應當是指力量不足,不是很模糊,這表示陽氣微微不足,推到極致就是蜘蛛絲一樣。極細極薄的脈象,表示血氣不足。應當是指力量不足的脈象,表示氣血不足。(應指力量不足的稱為弱脈,微微是弱到極致的狀態,所以更模糊不清。)《脈經》中說:陽氣微微不足就會發汗,陰液微微不足就會腹瀉。

(謂曾汗曾下也。)又曰:陽微則不能呼,陰微則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氣。《傷寒論》曰: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也。此大法也。

白話文:

(謂曾出過汗,曾有瀉下。)另說:陽氣虛弱就無法呼氣,陰氣虛弱就無法吸氣,呼吸不足,胸中感到氣短。《傷寒論》說:脈象微弱而且畏寒的人,這是陰陽兩虛,不可以再發汗、再催吐、再瀉下。這是一個重要的法則。

仲景「辨脈」曰: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傷寒論·太陽篇》曰: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脈經》曰: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撓不得眠也。此皆久病血虛,以致脈體浮薄而軟弱無力者也。「辨脈」曰:不戰不汗出而解者,其脈自微。

白話文:

仲景在《辨脈》中說:脈搏沉細的人,表示氣血虛弱。如果再用燒針灸灼,會導致血流不暢,進一步發熱和煩躁不安。

《傷寒論·太陽篇》中指出:脈搏微弱而跳動較快時,不能進行灸療。因為火屬邪氣,會導致心煩意亂,使虛弱的部位更加虛弱,而使充實的部位更加充實,導致血脈中血氣渙散。

《脈經》中說:脈搏陰性(沉細)且跳動較快,患者必定會感到惡寒、煩躁不安和失眠。這些都是由於久病血虛,導致脈搏浮薄、軟弱無力的緣故。

仲景在《辨脈》中還說:沒有發戰慄和出汗症狀而病痛自癒的人,他們的脈搏通常都是微弱的。

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又曰: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謂必曾大汗出。)此卒病經汗吐下,邪去而正亦虛者也。又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又曰: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此過用汗吐下,津液大傷,以致化燥化熱也,即加燒針與灸之流弊也。

白話文:

這種情況是因為之前發過汗、嘔吐、腹瀉、流血,體內沒有津液,陰陽自動平衡,不用治療會自行痊癒。還有,脈搏微弱且緩解的人,一定會大汗淋漓(指之前一定有大量出汗)。這是因為卒病經過發汗、嘔吐和腹瀉,邪氣排除了,正氣也虛弱了。另有說,病人脈搏微弱且澀的人,是因醫生的過度治療所致。發汗太多,又多次腹瀉,導致病人失血。還有,傷寒嘔吐腹瀉後發汗,虛熱煩躁,脈搏非常微弱,八九天後,心下絞痛,脅肋下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頭暈目眩,經脈跳動,過了一段時間就會變成癱瘓。這是發汗、嘔吐和腹瀉用過度,津液大量受損,以致化燥化熱的緣故,也是過度使用針灸的弊端。

故曰: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此皆亡陰之微也。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傷寒六七已,脈微,手足厥逆,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白話文:

翻譯 1

少陰病,腹瀉清澈的水穀,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手腳冰涼發逆,脈搏微弱將要消失,但身體卻不畏冷,病人臉色發紅,有的會腹痛,有的會乾嘔,有的會咽喉痛,有的腹瀉停止,脈搏不顯的,用通脈四逆湯 治療。

翻譯 2

既嘔吐又腹瀉,小便也頻繁,同時出大汗,腹瀉清澈的水穀,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脈搏微弱將要消失的,用四逆湯治療。

翻譯 3

傷寒六七天後,脈搏微弱,手腳冰涼發逆,煩躁不安,灸灸厥陰穴,脈逆不退的就沒救了。

霍亂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此皆元陽大虧,寒毒太盛而脈微,雖當發汗下利後,津液必傷,而仍以回陽為急者也。故曰:寸口諸微亡陽,此微乃沉細之極,亡陽之微也。

白話文:

得了霍亂,會感覺到發冷,脈象微細又不穩定,如果腹瀉停止了,這是因為身體失血所致,可以服用四逆湯加上人參湯治療。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嚴重不足,寒毒太過導致脈象微弱,即使在發汗、腹瀉之後,體內的津液也會受到損傷,而此時回陽更加急迫。因此古籍中說:寸脈出現微細的脈象,是因為陽氣虛弱,這種微細的脈象實際上是極度沉細,是陽氣衰弱的徵兆。

統觀諸義,凡脈見此,只宜輔正,斷無攻邪,或養陰,或扶陽,總宜兼顧陰分,不可稍傷津液。故四逆本有甘草,而又有加人參之例也。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此微字,只作沉字解。厥陰病,脈微緩,為欲愈,此只是微甚之微,非微脈也。既微矣,何所復見其緩耶?雖辨脈亦有寸口脈微而緩,趺陽脈微而緊之語,蓋以微指來去不大,應指無力,非形體模糊之微也。仲景書中,此類甚多,後人都牽作微脈,大謬。

白話文:

綜觀各種論點,凡是脈象出現這些徵兆,都只宜採取扶助正氣的方法,而不是攻伐邪氣,或者單純滋養陰分或扶持陽氣,總之要兼顧陰分,不可稍有損傷津液。因此,四逆湯原本就有甘草,還有添加人參的例子。少陰病中,脈象微弱細微,病人只想睡覺,這個「微」字只作為「沉」字解釋。厥陰病中,脈象微弱緩慢,表示病情將要好轉,這個「微」字只是稍微微弱,而不是脈象微弱。既然已經微弱,又怎麼會同時出現緩慢的現象呢?雖然辨脈也有「寸口脈微而緩,趺陽脈微而緊」的說法,但是「微」字是指脈象來去幅度不大,應指無力,而不是脈象形體模糊不清的微弱。在仲景的書中,類似這樣的說法很多,後人都把它理解為脈象微弱,這是大錯特錯。

大抵亡陰之微,病勢緩而挽回甚難。亡陽之微,病勢急而恢復稍易。若夫下利脈微弱為欲愈,及前所謂汗吐下後脈微而解者,不過脈體軟薄應指無力,未至模糊欲絕也,仍是濡弱之甚者,非正微脈也。正微脈,必如羹上肥、蜘蛛絲者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陰氣虛弱,病情變化緩慢,很難恢復。陽氣虛弱,病情變化急劇,但恢復起來相對容易。如果出現腹瀉,脈搏微弱,這可能是病情的轉機。還有前面提到的,汗吐下後脈搏微弱而解除症狀,這只不過是脈象軟弱無力,並沒有到模糊不清、快要消失的程度,仍然是脈搏極度虛弱,並非真正的微弱脈象。真正的微弱脈象,必定像羹湯上的油脂或蜘蛛絲一樣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