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脈象叢說十條

(按此十條,或論脈體,或論診法,或論病脈,皆前人未經暢發者。)

2. 脈有兩側

「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王冰云:兩傍,兩尺外側也。李中梓曰:內外二字,諸家皆說兩側,此必脈形扁闊,或有兩條,否則於義不通矣。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說:尺脈(手腕脈搏)兩側,表示腰腹兩側的狀況。尺脈外側表示腎,內側表示腹部。中附上脈,左外側表示肝,內側表示膈肌;右外側表示胃,內側表示脾。上附上脈,右外側表示肺,內側表示胸中;左外側表示心,內側表示膻中(胸部中央)。

王冰解釋說:兩側,指兩尺脈的外側。李中梓說:內外兩字,各家都解釋為兩側,但這一定是指脈象寬闊,或有兩條脈,否則不合邏輯。

觀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上三爻為外卦,下三爻為內卦,則上下之為內外不昭然乎?故內者,每部之後半部也;外者,每部之前半部也。李氏之解經,誠新穎矣,然脈實有兩側診法,非扁闊與兩條之謂也。凡指平按脈上,其形如此,及側指內側拍之,而其形如彼,及側指外側拍之,而其形又如彼矣。此可以脈之緩急滑澀,察病之虛實寒熱。

白話文:

觀察易經的六爻,從下往上,上面三爻是外卦,下面三爻是內卦,因此內外之分豈不是一目瞭然?所以內部就是每部分的後半部分,外部就是每部分的前半部分。

李氏對於經絡的解釋確實很新穎,但是脈象確實可以透過左右兩側進行診斷,這與「扁闊」和「兩條」所說的不同。

如果用手指平按脈搏,它的形狀是這樣;如果用手指向內側按壓,它的形狀會變成那樣;如果用手指向外側按壓,它的形狀又會變成另一種狀況。

這樣就可以察覺脈搏的緩急、滑澀,從而瞭解病情的虛實和寒熱。

內側主裡,外側主表,只可取以與正脈合參,不能專恃此以決病,亦不能如正脈之分二十八脈,各有主病也。吾每診正脈微弱,側診弦而兼滑,則知有痰飲矣。其微弱,乃氣虛,又為痰飲所困耳。又如外側見弦,內側見滑,便是表寒裡熱,與浮弦沉滑同斷,余仿此。頃讀《韓氏醫通》有云:左寸指法,按如六菽之重,在指頂為陰,屬心,在指節為陽,屬小腸,餘部仿此。此即兩側診法也。

白話文:

脈搏的內側代表內在,外側代表外在。只能作為輔助正脈診斷的方法,不能單靠此法來確定病情。側脈也不能像正脈一樣分為28種,各有特定的主病。我每次診脈時,發現正脈微弱,而側診時發現脈搏有力並且兼有滑脈,就知道有痰飲的情況。正脈微弱,表示氣虛,同時痰飲阻滯也是原因。又如在外側診得弦脈,內側診得滑脈,即代表外寒裡熱,與浮弦沉滑的脈象相同。其他情況可以類推。最近讀《韓氏醫通》中提到,左手寸脈的診法是:按壓時感覺像六個豆子的重量,指尖為陰,屬於心臟,指節為陽,屬於小腸。其他部位以此類推。這就是兩側診法。

但不言側指內、側指外,而言指頂、指節,似從正面平按,未免蹈李氏扁闊、兩條之消矣。

3. 脈有內曲外曲

「脈要精微論」曰: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所謂外者,脈外近臂前廉,手陽明大腸脈之部也;所謂內者,脈內近大筋,手厥陰心包脈之部也。是脈形之弓曲,或外贏,或內朒也。寒結之,則脈形內曲,熱鼓之,則脈形外曲,與小兒診三關脈紋內外之法其義同。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上說:脈象向外推,內部卻不跟著向外,表示內部有積聚;脈象向內推,外部卻不跟著向內,表示身體有熱。所謂的「外」,是指脈象外側靠近手臂前側,也就是手陽明大腸經脈所在的位置;所謂的「內」,是指脈象內側靠近大筋,也就是手厥陰心包經脈所在的位置。這是指脈象彎曲的形狀,有的向外凸,有的向內凹。寒凝會造成脈象向內彎曲,熱膨脹會造成脈象向外彎曲,這與小兒科診斷三關脈紋內外的方法意義相同。

「陰陽別論」曰: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向來注者,罔知斜曲之義。夫結者,堅而澀也;斜者,如弓之曲也。多陰少陽者,謂其斜之弓曲向內,近於少陰,而遠於陽明也。石水、少腹腫,是為單腹脹,即心腹寒積之類也。張石頑診趙明遠曰:左手三部弦大而堅,從人迎斜內向寸,是為三陽經滿溢,入陽維之脈也,當有顛仆不仁之虞。所謂斜內向寸者,必先外越,乃折而內向上寸也。

白話文:

《陰陽別論》中說:陰陽相交不正,陰氣過多,陽氣不足,稱為「石水」,導致小腹部腫脹。以往的注釋家都沒有理解「斜」字的含義。所謂「結」就是堅硬而澀滯的意思;「斜」就是像弓箭一樣彎曲的意思。多陰少陽的意思是指彎曲的弧線朝內,靠近少陰,遠離陽明。石水、小腹腫脹,屬於單側腹部脹滿,類似於心腹寒氣積聚的情況。張石頑診治趙明遠時說:左手三部弦脈強大而堅硬,從人迎穴斜向內部靠近寸口脈,這是三條陽經氣血過盛,進入陽維脈,必定會有暈倒不省人事之虞。所謂「斜內向寸」,必定先向外擴張,然後折向內部靠近寸口脈。

三陽滿溢,即《內經》身熱之類也。

《脈經》曰:從尺邪入陽明者,大風、寒熱也。大風,歷風,亦曰寒熱。詳見「風論」。邪入少陰者,女子漏下赤白,男子溺血,陰痿不起,引少腹疼。是正氣虛則內曲,邪氣實則外曲也。《扁鵲脈法》曰:外勾者久癖也,內卷者十日以還。是又以內曲外曲,分食積之新久也。

白話文:

《脈經》說:從尺脈邪氣進入陽明脈,會引起大風、寒熱。大風,就是歷風,也稱為寒熱。詳見「風論」。邪氣進入少陰脈,女性會出現漏下赤帶或白帶,男性會出現尿血、陽痿、陰莖無法勃起,並伴隨小腹疼痛。這是因為正氣虛弱則內曲,邪氣強盛則外曲。

《扁鵲脈法》說:脈象外勾的,代表長期的癖病;脈象內卷的,代表發病在十天之內。這也是根據脈象內曲外曲,來區分食積發病的新久程度。

大抵脈之曲者,皆因於積,而又中氣虛也。偏於熱多則外撐,偏於寒多則內倚。嘗診一婦,病胃脘痛,過服泄氣之劑,右脈內倚,藏於筋下,左手弦勁。問之,曰:左腹素有塊也。用溫元補中二劑而脈復常矣。惜相信不終,病訖未愈。

白話文:

一般來說,脈象彎曲,大多是因體內有積滯,同時中氣虛弱。如果偏熱,則積滯向外凸;如果偏寒,則積滯向內擠壓。

曾經診治一位婦女,患有胃脘痛,服用過多的泄氣藥物,導致右脈向內倚,隱藏在筋膜之下,左脈卻弦緊有力。詢問後,得知她左腹一直有塊狀物。於是使用了溫補元氣和補中益氣的兩劑藥,她的脈象就恢復正常了。遺憾的是她沒有堅持治療,因此疾病最終沒有痊癒。

4. 脈有兩歧三歧

凡人寸口之脈,本有三歧,而向無三動。三歧者:一由寸口直上白魚也,一由寸口內入掌心也,一由寸口外上合谷也。詳見《靈樞·邪客篇》。已錄入前卷「三關脈體考」,茲不復贅。其動也,或見其一,或見其二,未見有三脈全動者。獨見一脈,其形多粗;兼見二脈,必然一大一細;倘兩脈並大,當有風火上壅之患矣。

白話文:

一般人的寸口脈,本來有三條分支,但通常不會全部跳動。三條分支指的是:

  1. 從寸口直上到白魚穴。

  2. 從寸口內側進入手掌心。

  3. 從寸口外側上合谷穴。

這些脈象的詳細說明可以在《靈樞·邪客篇》中找到,前一卷的「三關脈體考」中已經記錄,這裡就不再重複。

至於脈動,有時只見一條,有時見兩條,從未見過有三條脈動的。只見一條脈動,其形狀通常較粗;同時見兩條脈動,必定一條大一條小;如果兩條脈動都很大,就表示可能有風火上盛的病症了。

《脈經》曰:從寸口邪入上者,名曰解。脈來至,狀如琴瑟弦,苦少腹痛,女子經月不利,孔竅生瘡,男子病痔,左右脅下有瘡。《內經》腰痛論有解脈之名。王冰曰:不合而歧出,如繩之解股也。斜入上者,內竄包絡之脈也。諸證悉由火氣刑金,肺、大腸之傷也。大抵木火盛而亢逆於金,乃見此脈。

白話文:

《脈經》中說:從寸口中脈象偏斜向上進入,稱為「解脈」。脈象來臨時,形狀像琴瑟的弦,伴有小腹疼痛,女性月經不調,口鼻生瘡,男性患有痔瘡,左右脅下有瘡。

《內經》中的「腰痛論」也有提到解脈的名稱。王冰解釋說:脈象不符合常規而偏離而出,就像繩子解開一樣。脈象偏斜向上進入,說明是內臟包絡的脈絡受到影響。

出現這些症狀都是由於火氣克金所致,對應的臟腑是肺和大腸受損。總的來說,當體內木火旺盛,過度亢奮而剋制金時,就會出現這種脈象。

有乍見此脈者,熱痰風火上壅無疑。即生而如此,其人亦必木火常干清道,如頭暈、心煩、燥渴、秘結之類。此條與「三關脈體考」參看乃全。

白話文:

如果第一次見到這種脈象,無疑是熱痰風火上升堵塞。如果天生就是這種脈象,這個人必定經常會出現肝火旺盛的症狀,例如頭暈、心煩、口乾舌燥、便祕等。這一條與「三關脈體考」一起參看才能全面理解。

又按:巢氏《病源候論·黃疸候》曰:人肘屈,前臂上有三歧脈,其中脈名手肝脈。病疸者,若此脈壞而不見,則不治。此言絡脈,非動脈也。《脈經》曰:病疸,寸口近掌無脈,不治。此言動脈,非絡脈也。解者,或誤合為一,則失之。

白話文:

另外,根據巢元方的《病源候論·黃疸候》記載:人的手肘彎曲時,前臂上有三條脈,其中間的那條脈叫做手肝脈。如果患有黃疸病,這條脈摸不到或者消失了,那麼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癒。這裡所說的脈是絡脈,而不是動脈。《脈經》中說:黃疸病患者,寸口靠近手掌的地方沒有脈象,這種情況也無法治癒。這裡所說的脈是動脈,而不是絡脈。一些註解者錯誤地將它們混為一談,犯了錯誤。

5. 脈有雙線

雙線與兩歧不同,上卷「三關脈體考」已言之矣。雙線必一大一細,未見有兩線並大者,或細脈加於大脈之上,或細脈伏於大脈之下,或兩脈平行,大居細外,細居大外。嘗診寒濕脾敗,下瀉上喘,浮之細脈滑疾,重按大脈堅牢挺亙,無甚起伏,此虛陽外浮,死陰內結也。又嘗診身生瘡疥,浮之細脈滑疾,重按大脈緩弱,此風熱搏於表也。

白話文:

雙線脈和兩歧脈不同,在「三關脈體考」已經說過。雙線脈一定是粗細兩條脈,沒有見過兩條脈都粗的。或者細脈加於粗脈之上,或者細脈伏於粗脈之下,或者兩脈平行,粗脈在外細脈在內,細脈在外粗脈在內。

曾診斷過寒濕脾胃虛弱,腹瀉和氣喘的患者,浮脈細小而滑快,重按下脈粗大而堅硬,起伏不大,這是虛陽外浮,死陰內結的表現。此外還診斷過全身生有瘡疥的患者,浮脈細小而滑快,重按下脈緩慢而虛弱,這是風熱之邪搏結於體表的表現。

又嘗診下部生瘡,浮之大脈散弱,重按細脈滑疾,此濕熱深蘊於營分也。故據此以辨表裡,尤為顯然而無遁者。其在平人,細脈常弱於大脈,重按即不見也。此條與「三關脈體考」合看乃全。

白話文:

我曾經診斷過一個下部生瘡的病人,浮脈脈搏散弱,重按深脈脈搏快而滑,這是濕熱深藏在營氣中的徵兆。因此,根據這個原理來辨別表裡證,是很明顯的事情,不會出現偏差。對於健康人來說,深脈通常比浮脈弱,重按也不容易感覺到。閱讀這一段時,需要同時參考「三關脈體考」才能完整理解。

6. 脈有動搖

此所謂動搖,是脈之本象,非加緊脈之因病而見也。扁鵲曰:少陽之脈,動搖六分,正月、二月王;太陽之脈,動搖九分,三月、四月王;陽明之脈,動搖三分,其至跳,五月、六月王;少陰之脈,動搖六分,七月、八月王;太陰之脈,動搖九分,九月、十月王;厥陰之脈,動搖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王:此動搖之本於自然者也。夫常脈之動搖,人人所共有,亦人人所必有。

白話文:

這裡所說的「動搖」,是脈象的本來面貌,而不是因為疾病而導致的脈象加劇。扁鵲說:

  • 少陽脈動搖六分,在正月和二月時最強盛。
  • 太陽脈動搖九分,在三月和四月時最強盛。
  • 陽明脈動搖三分,如果是劇烈的跳動,則在五月和六月時最強盛。
  • 少陰脈動搖六分,在七月和八月時最強盛。
  • 太陰脈動搖九分,在九月和十月時最強盛。
  • 厥陰脈動搖三分,在十一月和十二月時最強盛。

這些都是脈象動搖的自然規律。正常的脈象動搖,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也是每個人都必須有的。

必有動搖,而後見其氣來之盛也。須於指下,脈來應指初回之際,細審之,自見矣。泰西有《審脈表》:凡脈之起,而將落未落旋轉之際,必有振撼之跡。此氣之噓力大盛,與吸力兩相激盪之勢也。若緊脈,熱為寒束,其動搖即在脈勢初起之始,乃熱力與寒相搏,脈形挺亙,故動搖之勢益顯,世遂以動搖專屬之緊矣。

白話文:

必然會有動搖,然後才能看到氣的強盛。需要在手指下,脈搏剛剛回彈的時候仔細觀察,自然就能看到。西方有《審脈表》:凡是脈搏剛開始跳動,又將要結束時旋轉的階段,一定會有震動的跡象。這是氣的吹動力量很大,與吸力相互激盪的狀態。如果是緊脈,熱量被寒氣束縛,它的動搖就在脈勢剛開始升起時。這是熱力與寒氣交戰,脈象挺直,所以動搖的現象更加明顯,因此人們就把動搖專門用於緊脈了。

(更有濕熱痰盛,氣鬱而搖者,氣不暢也;有腎熱水沸,氣喘而搖者,氣不靜也;有命火脫泄,氣怯而搖者,氣已無根,如人之力弱而舉重也。)

白話文:

濕氣、熱氣和痰氣過盛,堵塞氣機所導致(氣息)震顫;腎臟有熱氣,水液蒸騰,導致哮喘和震顫(氣息)不寧靜;體內陽氣虛弱洩散,氣息怯弱而震顫(氣息)已經失去根基,就像人體力弱而舉起重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