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貽績

《醫學指要》~ 卷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五 (6)

1. 傷寒三陽三陰指要

夫傷寒症候,傳變不一,要當審其病在何經,以施汗下溫三法也。而三陽三陰,究未可以日數拘矣。仲景所云: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此特言傳經次第,由陽入陰之大概耳。要之傷於寒邪而即發者是為正傷寒,惟在太陽經,則脈必尺寸俱浮,其症惡寒發熱,頭項痛,腰脊強者,以其脈上連風府故也。在陽明經,則脈必尺寸俱浮長,其症身熱目疼,鼻乾不得眠者,以其脈夾鼻絡於目故也。

白話文:

傷寒的症狀變化多端,要仔細分辨疾病在哪個經絡上,然後使用發汗、瀉下、溫補三種方法來治療。至於三陽三陰的傳變,並不能僅以時間來判斷。仲景所說的:「第一天太陽經,第二天陽明經,第三天少陽經,第四天太陰經,第五天少陰經,第六天厥陰經」,只是說明瞭傳經的順序,以及從陽經傳入陰經的大概情況而已。

總之,如果受到寒邪立刻發病的,是為正傷寒,通常在太陽經。這個時候,脈象肯定寸脈和尺脈都浮,症狀是惡寒、發熱、頭項痛、腰背強痛,這是因為太陽經的脈絡上連風府穴的緣故。

如果在陽明經,脈象肯定寸脈和尺脈都浮長,症狀是身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不能入眠,這是因為陽明經的脈絡夾雜在鼻子和眼睛之間的緣故。

又曰:不惡寒而作渴為在經,不惡寒反發熱,自汗出,大便難,為在府也。在少陽經則脈必尺寸俱浮弦,其症胸脅痛,耳聾,口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者,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也。若在太陰經,則脈必尺寸沉細也,其症腹痛咽乾,手足自溫,直中者或腹痛自利不渴,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喉故也。

白話文:

另外,如果不畏寒而感到口渴,表示病位在外經;如果不畏寒反而發燒,自汗,大便困難,表示病位在內府。

病位在少陽經,脈象一定會浮弦,症狀會有胸脅疼痛、耳鳴、口苦舌乾,以及寒熱交替和嘔吐,這是因為少陽經的脈循行於胸脅,並與耳朵相連接的緣故。

病位在太陰經,脈象一定會沉細,症狀會有腹痛、咽喉乾燥、手腳溫暖,如果侵犯較深,則可能出現腹痛自利、不渴的現象,這是因為太陰經的脈分佈於胃部並與喉嚨相連接的緣故。

在少陰經,則脈必尺寸俱沉,其症口燥舌乾而渴,直中者,惡寒口中和,默默欲寐,腹痛或咽痛,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也。在厥陰經,則脈必尺寸俱沉而微緩,其症煩滿囊縮,直中者,唇青舌卷不欲食,或吐蛔,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也。

白話文:

少陰經

脈象:寸關兩脈都沉伏

症狀:口乾舌燥、口渴,直中者,惡寒、口氣溫和、昏沉想睡覺,腹痛或咽痛。這是因為少陰經脈連接腎臟和肺,又與舌根相連的緣故。

厥陰經

脈象:寸關兩脈都沉伏而緩慢

症狀:煩躁、腹脹、陰囊收縮,直中者,嘴脣青紫、舌頭捲起、不想吃東西,或吐出蛔蟲。這是因為厥陰經脈循行於陰器,與肝臟相連的緣故。

若其邪入陽明胃府,則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揭衣去被,揚手擲足,或發斑黃狂亂,五六日不大便,此乃陽熱既極,陰氣消亡之候,不可不以大承氣下之,以承領其一線之陰,使陰氣不盡為陽所劫,因而得生矣。

白話文:

如果邪氣侵犯陽明胃腑,就會導致發燒、自汗、說胡話、口渴,不畏寒反而畏熱,掀開衣服、去除被子,揮舞手臂、踢腿亂動,或者出現斑點、發黃、神志不清,五六天大便不通。這是因為陽熱極盛,陰氣消亡的徵兆。一定要用大承氣湯下行瀉熱,以承接那一線陰氣,使陰氣不被陽氣完全劫奪,從而得以恢復。

夫傷寒之邪,實無定體,或入陽經氣分,則太陽為首,或入陰經血分,則少陰為先,而其脈以浮而有力無力,則知表之虛實;沉而有力無力,則知里之寒熱;中而有力無力,則知半表半裡之緩急。故陽盛陰虛,則邪乘虛而入於裡,下之則除其內邪而愈。若誤汗,則竭其津液而死矣。

白話文:

造成傷寒的病邪,其實沒有固定的位置。可能進入陽經的氣分,這時太陽經就會最先受到影響;或者進入陰經的血分,這時少陰經就會最先受到影響。而脈象的浮沉和有力無力,可以看出表面的虛實;沉伏和有力無力,可以看出裡面的寒熱;居中和有力無力,可以看出半表半裡的緩急程度。所以,陽氣盛而陰氣虛時,病邪就會趁虛而入,從裡面發作。這時用下法治療,就可以去除裡面的病邪而痊癒。如果錯誤使用發汗法,就會耗盡體液而死亡。

陰盛陽虛,則邪得客於胰理而未能入,汗之則散其外邪而愈。若誤下則邪盡入里而凶矣。觀此不可以知脈症治法之大要乎?

白話文:

當身體中的陰氣強盛,陽氣虛弱時,邪氣會停留在體表的經絡中,還沒有深入體內。此時發汗,可以驅散外來的邪氣而使病情好轉。但是,如果誤用瀉下之法,則會使邪氣全部進入體內,導致嚴重的後果。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瞭解到,把握脈象和症狀,正確選擇治療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按:經文三陽傳經,先太陽,次陽明,後少陽,論傷寒者皆宗之。不知太陽行乎身之後,陽之表也,陽明行乎身之前,陽之裡也,少陽行乎身之側,半表半裡也。如前所云:焉有傳裡已後方傳半表半裡者哉?此固所宜亟正也。惟三陽熱邪傳至三陰,藏府入里為盡,無所復傳,故言三陰無傳經也。

白話文:

註解:中醫學裡有個概念叫做「三陽傳經」,按照順序分別是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探討傷寒病的醫家都遵循這個原則。但是,不知道的是,太陽經走行於人體的背部,也就是陽氣的外部;陽明經走行於人體的正面,也就是陽氣的內部;少陽經走行於人體的側面,就是半表半裡的位置。如前文所說,怎麼會有傳到裡面的部位之後,才傳到半表半裡的位置呢?這確實是需要緊急糾正的錯誤。只有三陽經的熱邪傳到三陰經,也就是進入內臟,纔算傳經完畢,沒有再繼續傳傳的。所以說,三陰經沒有傳經的說法。

如再傳者是足傳手經也。若云傳足不傳手者,俗醫之謬也。蓋傷寒者,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冬乃坎水司事,其氣嚴寒,時則太陽少陰正司其令,觸冒之者,則二經受病。其次則足少陽厥陰,繼冬而司春令,而亦受傷何也?春木之令,起於大寒節,正當十二月中,至春分後方行溫令,故風寒亦能傷之。

白話文:

如果有人主張寒邪傳到手經,那就錯了。如果說寒邪會傳到足經而不傳到手經,這是庸醫的謬論。所謂傷寒,是指冬天受寒而引起的疾病。冬天屬坎水掌管,天氣嚴寒,這時太陽經和少陰經當令,如果接觸到寒邪,這兩條經絡就會受損。接著,足少陽經和厥陰經接替冬天掌管春天,也會受損。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春木之令,從大寒節開始,也就是十二月,直到春分後才會開始溫暖,所以寒風也能傷人。

足陽明太陰,中上也,與冬時無預,而亦傷之何也?土無定位,寄旺於四季,能終始萬物,則四時寒熱溫涼之氣皆能傷之也。故表邪傷里,必歸於脾胃而成燥糞矣。手之六經,主於夏秋,故不傷之。足之六經,蓋受傷之方分境界也。若言傷足不傷手則可,以為傳足不傳手則不可耳。

白話文:

足陽明經和太陰經屬於中上等,與冬季無關,但為何也會受傷?

因為脾胃屬土,沒有固定的方位,在四季中寄託而盛衰。脾胃能滋養萬物,因此四季寒熱溫涼的氣候變化都能傷及脾胃。所以,表面的病邪會侵犯到內裡,最終導致脾胃受損,出現大便乾燥的情況。

手部的六條經絡,主要受夏季和秋季影響,所以不會受這種氣候所傷。足部的六條經絡,則會受到季節變化的影響而受傷。

如果說受傷影響足部而不影響手部,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認為這種氣候只會傳播到足部而不傳播到手部,那就不對了。

況風寒之中人營衛,晝夜循環,無所不至,豈間於手經哉!傷寒傳變之大要舉此可推,學者宜細究之。

若夫瘟疫症,亦多類傷寒,而其初起,舌即有輕黃苔現,非若傷寒黃苔,兩邊猶紅也。且症則惡食不惡寒,又無頭疼或嘔吐酸臭,是乃分別之切要也,況右手關脈滑大可辨。蓋時感瘟疫,感天地之戾氣,邪自口鼻入內,不客藏府,舍於伏脊之內,去里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分界,是為半表半裡,《針經》所謂橫達膜原是也。

白話文:

瘟疫的症狀類似於傷寒,但在發病初期,舌頭上就有淡黃色的苔,不同於傷寒的黃苔,兩側仍然泛紅。此外,瘟疫的症狀是喜歡進食而不是怕冷,而且沒有頭痛或嘔吐酸臭味,這是區別瘟疫和傷寒的重要特徵。此外,可以通過右手關脈滑大來辨別。因為瘟疫是由於感受了天地間的邪氣,邪氣從口鼻進入體內,沒有藏匿於臟腑,而是停留在咽喉部,距離胃部不遠,也就是表裡的分界線,這就是《針經》所說的「橫達膜原」。

凡邪在經為表,在胃為里,今邪在膜原,正當經胃交界之所,病之所發惡食,或懍懍怯寒,甚則肢厥,陽氣鬱極,而通則厥回而中外皆熱。始而怯寒,既而發熱,非若傷寒發熱而並惡寒也。且其為變,往往至急至危,尤有大異於傷寒者,此又不可不辨之也。

白話文:

當病邪位於經絡時,症狀表現於體表;位於胃部時,症狀表現於體內。現在病邪位於胃經與其他經絡交界處,因此發病時可能出現厭食、畏寒等症狀,嚴重時會出現肢體冰冷的厥症。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受阻鬱積,一旦陽氣通暢,厥症就會消退,體內外都會發熱。

患者一開始可能會出現畏寒,然後發熱,這與傷寒發熱同時惡寒的症狀不同。另外,這種疾病變化往往非常迅速且危險,與傷寒有明顯不同。因此,在診斷時必須注意區分。

2. 傷寒症治指要

夫傷寒症治,仲景方法具詳,醫宜得其要也。如太陽主表,為一身之外藩,綜六經而統營衛。風為陽邪,故傷衛,寒為陰邪,故傷營。衛受邪則有汗或有咳,鼻流清涕,乃為虛邪,故用桂枝湯參蘇飲加荊防主之。營受邪則無汗,惡寒發熱,頭痛脊強,乃為實邪,故用麻黃湯羌活湯香蘇散等主之。

白話文:

在傷寒病的治療方面,仲景的方法很詳細,醫生應該掌握其要點。比如太陽病主治肌表,是人體外部的屏障,總領六經,統攝營氣和衛氣。風是陽邪,所以傷衛氣;寒是陰邪,所以傷營氣。衛氣受邪就會出汗或咳嗽,流清鼻涕,屬於虛邪,所以用桂枝湯或參蘇飲加上荊防來治療。營氣受邪則不發汗,惡寒發熱,頭痛脊背強硬,屬於實邪,所以用麻黃湯、羌活湯、香蘇散等來治療。

營衛俱受邪,俱無汗,皆為實邪,大青龍主之。然太陽之症,頭項強痛,惡寒發熱,脈必浮緊,而有受邪重傷,脈伏而附骨,重按乃得,沉緊之至,是須重用發散之劑而脈始見也。若單惡寒,不頭痛項強,而惟腹痛脈代者,則又為直中陰經矣,此又不可不知。如陽明主裡,內候胃中,外候肌肉,而有病經病府之分。

白話文:

營衛同時受到邪氣侵襲,都沒有發汗,都是實證,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但是太陽病的症狀是頭頸僵硬疼痛,惡寒發熱,脈象一定浮緊。如果有受邪嚴重的情況,脈象會沉伏在骨頭旁邊,按壓很重才能感覺到,脈象沉緊到了極點。這種情況需要大量使用發散的藥物,脈象才會顯現出來。如果只有惡寒,沒有頭頸強痛,而且只有腹痛和脈代的症狀,那麼這就是直中陰經了。這一點也不能不知曉。例如陽明經主裡,內候在胃中,外候在肌肉,就有病經和病府的區別。

如雲身熱煩渴,目疼鼻乾不得眠,不惡寒反惡熱者,此陽明經病也。若潮熱譫語,手足肢下濈然汗出,腹滿痛,大便硬不得解者,此陽明府病也。而其候有三:經脈則有邪已傳陽明而表尚未罷,兼見頭痛惡寒無汗之太陽症者;有太陽之邪已盡,悉傳陽明,但見大熱有汗,心煩不眠,口渴引飲之陽明府者;有陽明之邪未已,復轉少陽,兼見胸膈痛,寒熱往來,口苦而嘔,目眩耳聾之少陽症者。

白話文:

如果你有身熱、口渴、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睡不好的症狀,但是不畏寒反而怕熱,這是陽明經出了問題。

如果你有潮熱、胡言亂語、手腳發燙冒汗、肚子脹痛、大便硬結解不出來的症狀,這是陽明府出了問題。

陽明府病症有三種情況:

  1. 陽明經病症已經傳到陽明府,但表證(外感邪氣)尚未痊癒,同時出現頭疼、畏寒、無汗等太陽經病症。

  2. 太陽經病邪已經全部傳到陽明府,只見高熱有汗、心煩不眠、口渴想喝水等陽明府病症。

  3. 陽明經病邪尚未痊癒,又轉移到少陽經,同時出現胸脅疼痛、寒熱交替、口苦嘔吐、頭暈耳鳴等少陽經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