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醫案》~ 千里醫案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千里醫案卷五 (2)

1. 癇厥

海鹽吳驚氣通於肝,肝熱則膽寒而胃不和,痰涎沃膽,風木內震,以致心悸,頭眩,耳鳴,心神不能自主,甚或運僕,搐搦,此皆內風與痰涎搏擊之故也。脈象弦小滑,宜溫膽以熄風,和胃以滌濁,病經多年,恐難全愈

白話文:

海鹽吳驚氣與肝臟相通,肝臟發熱就會導致膽囊發寒,進而導致胃部不適,痰液堆積在膽囊中,風氣內部震動,引發心悸、頭暈、耳鳴等症狀,心神失控,甚至抽搐、痙攣。這些都是由於體內風氣和痰液相爭所致。脈象細小而滑,應該溫和膽囊以平息風氣,調和胃部以祛除濁氣。由於病情已經持續多年,恐怕難以完全康復。

半夏(一錢五分) 炒枳實(五分) 粉丹皮(一錢五分) 新會皮(一錢五分) 天竺黃(二錢) 石菖蒲(三分) 炙甘草(四分) 霜桑葉(三片) 穭豆衣(三錢) 雲茯苓(二錢) 竹茹(七分)

白話文:

半夏研末(1.5錢) 炒枳實(5分) 丹皮研末(1.5錢) 新會陳皮(1.5錢) 黃連(2錢) 石菖蒲(3分) 炙甘草(4分) 霜桑葉(3片) 豆蔻衣(3錢) 雲茯苓(2錢) 竹茹(7分)

塘西勞婦,去冬猝發癇症,迄今月必數發,發在夜昏痙,口角血沫,必吐痰涎而後醒,居平經事不調,頭運,耳鳴,心悸,食少,脈右芤弦近數,此屬肝鬱生風,膽虛聚涎,猝犯胞絡,神明遽蒙,宜戒尤郁恚惱,緩為圖治

白話文:

塘西的農婦,去年冬天突然發作癲癇症,到這個月已經發作好幾次了。癲癇發作時,通常在夜間,會出現痙攣、嘴角流出帶血的泡沫,並吐出痰液後才會清醒。平常她的月經不規律,頭暈、耳鳴、心悸,食慾不振。把脈時,發現她的右手脈搏又強又緊,且跳動頻率較快。這些症狀表明,她的病情是由肝氣鬱結生風,膽氣虛弱聚涎,突然侵犯胞絡,導致神志不清所致。建議她避免激動和生氣,慢慢調理身體。

製半夏(一錢) 陳皮(一錢五分) 炙甘草(四分) 大生地(三錢) 竹茹(七分) 天竺黃(二錢) 茯苓(三錢) 西洋參(二錢) 穭豆衣(三錢) 桑葉(一錢五分) 石菖蒲(三分) 枳實(五分) 酸棗仁(二錢) 胡麻仁(二錢)

白話文:

半夏(6 克) 陳皮(9 克) 炙甘草(2.4 克) 大生地(18 克) 竹茹(4.2 克) 天竺黃(12 克) 茯苓(18 克) 西洋參(12 克) 穭豆衣(18 克) 桑葉(9 克) 石菖蒲(1.8 克) 枳實(3 克) 酸棗仁(12 克) 胡麻仁(12 克)

光按此症當治在血分

又肝鬱生風,膽寒聚液,夜寐每發癇狀,痰涎潮流,昏不知人,甚或失溲,平時脈虛而靜,頭痛,脊痠,耳鳴,心悸,經事不調,前投熄風化痰,宋見大效,擬養血液以治其本

白話文:

而且肝氣鬱結生風,膽怯氣血凝聚,晚上睡覺時常發作類似癲癇的症狀,痰液大量流出,昏迷不醒,甚至大小便失禁。平常脈象虛弱而平靜,頭痛、背痛、耳鳴、心悸、月經失調。之前用熄風化痰的藥方治療,效果顯著。準備用補血的藥方來調理身體的根本病因。

大生地(四錢) 歸身(二錢) 元參(一錢五分) 石菖蒲(四分) 隨皮膠(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白薇(一錢五分) 棗仁(二錢) 穭豆衣(三錢) 丹參(二錢) 池菊(一錢五分) 桑葉(一錢五分)

白話文:

地黃  4 錢

當歸  2 錢

玄參  1.5 錢

石菖蒲 0.4 錢

鹿膠  2 錢

白芍  1.5 錢

白薇  1.5 錢

大棗仁 2 錢

黑豆衣 3 錢

丹參  2 錢

池菊花 1.5 錢

桑葉  1.5 錢

宮衖口宋,前年夏怒氣傷肝,肝膽風木挾痰火內擾,致發癇症,迄今二年餘,其神呆,善怒,默處寡言,多吐乾嘔等症,雖皆滅而未淨盡,近月來神思困倦,飲食少進,大異常,時脈遲弱,虛澀,惟右寸獨大,舌苔滑白,邊白胖,中心黑膩,微寒而熱,乾咳,耳鳴,心虛,少寐,手臂動即振掉,此又有風燥之火上刑肺金,中劫腸胃,宜暫進滋肺養胃,泄風化燥方法,以化客感

白話文:

宮廷內,有位宦官小宋,前年夏天,因為生氣而傷到了肝臟,導致肝氣和膽氣與痰火在體內作祟,引起了癲癇症,直到現在已經兩年多了。他經常精神恍惚、容易發怒、不說話、乾嘔等症狀,雖然有所減輕,但尚未完全恢復。最近一個月,他的精神狀態更加疲倦,食慾不振,異常虛弱,脈象時常微弱無力、緩慢,唯有右手寸脈較為有力。舌苔滑白,邊緣泛白,中央呈現黑色,略微寒冷而灼熱,伴有乾咳、耳鳴、心慌、睡眠不足。手臂一動便會顫動,這是由於風燥之火上侵肺金,阻滯腸胃所致。應暫時採用滋養肺胃、祛風化燥的方法,以緩解外部的病邪。

西洋參(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五分) 杏仁(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川貝(二錢) 枳實(五分) 池菊(一錢五分) 天竺黃(二錢) 桑葉(一錢五分) 竹葉(七張)

白話文:

  • 西洋參 1.5 錢

  • 陳皮 1.5 錢

  • 杏仁 2 錢

  • 丹皮 1.5 錢

  • 製半夏 1.5 錢

  • 茯苓 3 錢

  • 川貝 2 錢

  • 枳實 0.5 錢

  • 池菊 1.5 錢

  • 天竺黃 2 錢

  • 桑葉 1.5 錢

  • 竹葉 7 張

善連孫,素有痰火風發癇厥,居平眩悸,耳鳴,消渴,便難,肺胃津氣既虛,則痰濕愈益凝聚,今濕令氣蒸,胸次欠舒,知飢不運,足痠,脈滑,乾咳,音澀,宜滋養肺胃津氣,以化痰濕

白話文:

善連孫,平常就有因痰火引發的癲癇發作,平時容易頭暈心悸、耳鳴、口渴、大便困難,肺胃的津液已虛,導致痰液聚集,現在濕氣導致氣血上湧,胸悶氣短,知道餓但食慾不振,腳酸,脈搏滑利,乾咳,聲音嘶啞。治療宜滋養肺胃津液,化消痰濕。

西洋參(二錢) 杏仁(二錢

2. 瘧疾

雙林馮先覺寒熱模糊嘔吐殊甚繼則瘧伏分明先參差後間日總計已旬有餘日昨瘧來寒戰而熱甚竟日始平汗多消渴額脹胸悶脅痞煩冤疲憊大便越數日一更衣堅硬色黑小溲赤熱而不多舌質紅而苔凝白脈濡長而數此屬暑熱之邪由少陽直迫陽明陰痹三焦幸得戰汗暢達雖痞悶煩冤而不致十分糾纏宜辛涼清解陽明可望漸愈也

白話文:

雙林的馮先覺,寒熱模糊,嘔吐得很厲害。之後,瘧疾明顯地逐漸發作,先是間歇發作,後來變成隔日發作。算一算,已經發作十多天了。前一天瘧疾發作時,寒戰後發熱非常厲害,整天後才退燒。汗多,口渴,額頭脹痛,胸悶,脅部痞滿,心煩、氣冤鬱,疲憊不堪。大便好幾天一次,而且堅硬呈黑色。小便發紅、發熱,但量不多。舌質紅,舌苔白而凝結,脈象濡滑、細長而數。這是因為暑熱邪氣由少陽直接侵襲陽明,導致陰氣鬱塞在三焦。幸好汗液流暢,雖然有痞悶、煩冤等症狀,但不會纏綿不愈。應採用辛涼之藥清解陽明之熱,這樣症狀可望逐漸好轉。

西洋參(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竹葉(十醜片) 橘皮(一錢五分) 煨石羔(一錢五分) 白蔻仁(五分) 荷花露(一匙分二次沖) 赤苓(三錢) 杏仁(二錢) 益元散包(三錢)

白話文:

西洋參(15克) 知母(15克) 半夏(15克) 竹葉(10片) 橘皮(15克) 煨石羔(15克) 白蔻仁(5克) 荷花露(每次一勺,分兩次服用) 赤苓(30克) 杏仁(20克) 益元散包(30克)

嘉興宋中年以後不免勞鬱則形氣易虛今秋因感作瘧所感者濕故胃易鈍氣易滯舌黃脈濡陽事不充皆陽明濕困宜先和陽明以祛弊後商培補以復元

白話文:

嘉興人在中年以後,難免會出現勞累抑鬱的情緒,導致身體氣血虛弱。今年秋天,他們容易受濕邪感染,導致瘧疾。因此,他們的胃氣容易不暢,氣血容易瘀滯。舌苔發黃,脈象濡滑,陽氣不足,都是陽明經濕氣困阻造成的。治療應該首先調理陽明經,祛除濕邪,然後再用培補的方法恢復元氣。

黨參(二錢) 陳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蓮心(十粒) 大有耆(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黃柏(一錢五分) 鮮佛手(一錢五分) 廣藿香(一錢五分) 米仁(三錢)

白話文:

潞黨參(12公克) 陳皮(7.5公克) 澤瀉(7.5公克) 蓮子心(10粒) 大有耆(7.5公克) 茯苓(7.5公克) 黃柏(7.5公克) 鮮佛手(7.5公克) 廣藿香(7.5公克) 米仁(18公克)

歸安吳伯塤上年秋季發疲瘧糾纏至今雖去年間有參差然內蘊之濕迄不能解甚至腫滿且發瘡痍蓋陽虛之體陽益虛則濕熱益不能化況瘧為經邪留連而暑濕之瘧又屬陽明多而少陽少陽明屬腑每多經邪傳腑內阻氣化外遏肌肉隧絡浸淫漫衍無處不到為腫為脹皆勢力之必至也今脈得虛澀似弦舌質光紅不但陽為濕困兼之津液亦漸消耗急須存津液和氣以為自強之本佐以開太陽闔陽明以止瘧消腫必得病魔漸退不致拖延到長夏濕土之時方可免陳陳困積之弊

白話文:

去年秋天,歸安的吳伯塤開始發作瘧疾,糾纏至今,雖然去年症狀時有時無,但體內濕氣仍未消散,甚至還出現腫脹和瘡瘍。這是因為陽虛體質,陽氣越來越虛,濕熱就更難化解。況且瘧疾是外邪入侵經絡,長期停留,加上暑濕的瘧疾又屬於陽明經多,少陽經少。陽明經屬於腑,經邪往往會傳到腑中,阻礙氣血運化,從而影響肌肉隧絡,致使腫脹漫衍,無處不在。腫脹都是在所難免的。現在脈象虛澀如弦,舌質光紅,不僅陽氣被濕氣困擾,津液也逐漸消耗。急需保住津液,調和氣血,以增強自身抵抗力。配合打開太陽經,闔閉陽明經,以止瘧消腫,這樣才能讓病魔逐漸消退,避免拖延到長夏濕土之時,才能避免舊病纏身,積重難返。

潞黨參(二錢) 生冬朮(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桂枝(三分) 絲瓜絡(三錢) 炙甘草(四分蜜炙) 石羔(二錢五分) 五味子(十粒) 乾薑(一分) 同搗生薑皮(三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麥門冬(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白話文:

潞黨參(12 克) 生冬朮(9 克) 茯苓(12 克) 桂枝(1.8 克) 絲瓜絡(18 克) 炙甘草(3 克,蜂蜜炙製) 石羔(15 克) 五味子(10 粒) 乾薑(0.6 克) 搗碎生薑皮(1.8 克) 製半夏(9 克) 麥門冬(9 克) 豬苓(9 克) 澤瀉(9 克)

烏鎮周念九日竟得寒戰而熱則暑邪已有外達之機蓋戰則邪與正相持而可畢達況間日又作瘧狀則暑當無不達矣其熱甚時之昏沉譫語是暑中夾濕之濁邪礙清也暑欲去則濕亦不能獨留而其濕流連於腸胃之間者既久且未免夾食夾痧所以腸腑之氣奔迫而下夾溏夾痰夾血或多或少腹痛滯下且有乾黑之宿垢亦漸錯雜而來則濕亦有下泄之機矣暑濕之為瘧為痢皆三焦主病脈得左遲濡右較大而見流利舌黃燥紇而不渴胸脘寬舒而納食無味甚少頻轉矢氣論舌與脈則大腸猶有宿垢留滯宜疏腑化滯專與理氣俾宿垢去而氣化調則胃當漸醒

白話文:

烏鎮的周先生,發病了九天,最後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這表示暑邪已經開始外達。發冷發熱表示病邪和正氣相互對抗,病邪就有可能完全排除。況且時而出現瘧疾的症狀,說明暑邪肯定會全部排除。發高燒時出現昏迷、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暑熱中夾雜濕濁之邪,阻礙了清氣。暑邪想要排出,濕邪也不可能單獨留存。濕邪在腸胃間流連不去,時間長了,難免會夾雜食物和痧氣,所以腸腑之氣向下奔流,導致腹瀉、腹脹、痰多、血便,多種症狀交替出現。腹痛、腹瀉不止,還有乾黑宿便逐漸混雜而出,說明濕邪也有向下拉泄的徵兆。暑濕之邪導致瘧疾和痢疾,都是三焦為主病,脈象左手脈遲緩濡滑,右手脈較大而流利;舌苔黃燥、有裂紋,但患者並不口渴;胸脘寬舒,能進食,但食量很少且頻頻放屁。綜合舌象和脈象來看,大腸還有宿便留滯,應該疏通腑氣,化解滯塞。專門調理氣機,讓宿便排出,氣機和調,胃氣才能逐漸恢復正常。

杏仁(二錢) 黃芩(一錢五分) 建面(一錢五分) 益元散包(三錢) 陳皮(一錢五分

白話文:

  • 杏仁:2 錢
  • 黃芩:1 錢 5 分
  • 建面:1 錢 5 分
  • 益元散包:3 錢
  • 陳皮:1 錢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