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二集 傳染病案 (42)

回本書目錄

二集 傳染病案 (42)

1. 夏熱天痘案

汪竹安(住紹興斷河頭)

病者,謝姓男嬰,六個月,住紹城大云橋。

病名,夏熱大痘。

原因,現當痘疫盛行之際,感染時氣而即發天痘。

證候,身熱煩啼,氣急咳嗽,心悸,口乾,耳涼肢冷。

診斷,舌紫,苔赤。指紋浮露,此錢仲陽所謂天行之病也。

療法,先開腠理,以透發之。

處方荊芥穗(五分),浙苓皮(錢半),光杏仁(錢半),前胡(一錢),陳皮(五分),生枳殼(一錢),蘇薄荷(一錢),防風(六分),桔梗(六分),蟬衣(一錢)

白話文:

藥方

  • 荊芥穗:5 分
  • 浙苓皮:0.5 錢
  • 光杏仁:0.5 錢
  • 前胡:1 錢
  • 陳皮:5 分
  • 生枳殼:1 錢
  • 蘇薄荷:1 錢
  • 防風:6 分
  • 桔梗:6 分
  • 蟬衣:1 錢

次診,身熱面腫,目封,痰滯,便下。苔紋兼赤。此疫毒尚郁,將發未發之候。治以升提內托。

次方升麻(三分),炒牛蒡(錢半),生甘草(三分),浙茯苓(錢半),桔梗(五分),文元參(八分),生黃耆(六分),瓜蔞皮(錢半),陳皮(五分)

白話文:

劑方

  • 升麻:三分
  • 炒牛蒡:半錢
  • 生甘草:三分
  • 浙茯苓:半錢
  • 桔梗:五分
  • 文元參:八分
  • 生黃耆:六分
  • 瓜蔞皮:半錢
  • 陳皮:五分

三診,壯熱神煩,質小火重,腠密難透,故痘尚未見點。紋舌同前。治以扶中托毒,活血養營,冀其痘出而起脹。

白話文:

三診

  • **壯熱神煩:**發燒嚴重,精神煩躁。
  • **質小火重:**體格弱小,但內熱嚴重。
  • **腠密難透:**皮膚緻密,痘痘難以發出來。
  • **故痘尚未見點:**因此痘痘還沒出現。
  • **紋舌同前:**舌頭上有紋路,與先前相同。

治療原則:

  • **扶中託毒:**扶助體力,將毒氣排出。
  • **活血養營:**促進血液循環,滋養營血。
  • **冀其痘出而起脹:**希望痘痘順利發出,並鼓起。

三方,文元參(一錢),清炙甘草(三分),酒炒當歸(錢半),陳皮(五分),生、炙綿耆(各六分),蒲公英(錢半),根生地(三錢),蟬衣(一錢)

白話文:

三方

  • 文元參:一錢
  • 清炙甘草:三分
  • 酒炒當歸:半錢
  • 陳皮:五分
  • 生、炙綿耆:各六分
  • 蒲公英:半錢
  • 根生地:三錢
  • 蟬衣:一錢

四診,痘一出而灌漿,皮尚的,而便泄。苔微,指紋漸淡。治以補托,為結痂善後之地。

四方,料豆衣(錢半),別直參(五分),炙、生綿耆(各六分),浙茯苓(錢半),陳皮(五分),清炙甘(三分),焦冬朮(錢半),炒枳殼(八分),絲通草(一錢)

白話文:

四君子湯:

  • 蒼朮:6克
  • 人參:3克
  • 炙黃芪:4克
  • 生黃芪:4克
  • 茯苓:6克
  • 陳皮:3克
  • 甘草:2克
  • 焦山藥:6克
  • 炒枳殼:5克
  • 通草:6克

五診,多吮母乳。地閣面頰告回,日見好象。惟鼻塞痰多,大便如沫。若皮面又起炎性,運水蒸痂,固有之病,勿揣可也。巨與清宣肺氣,以化結痰,兼實大便。

白話文:

根據五診(望、聞、問、切、診脈)的結果,孩子多吮吸母乳。面部上半部分和臉頰表示孩子正在好轉,一天比一天好。但是,孩子仍有鼻塞、痰多,大便像泡沫一樣。如果孩子皮膚上又有炎症或水泡結痂,屬於原有的疾病,不要隨意揣測。應該給孩子服用中藥,以清除肺氣,化解痰結,同時治療大便異常。

五方,東白薇(錢半),淨楂肉(二錢),生於術(錢半),通草(一錢),淡子芩(六分),浙茯苓(錢半),生枳殼(一錢),大腹皮(錢半),杭菊(錢半),淡竹茹(錢半)

白話文:

現代

五方:

  • 白薇(半錢)
  • 淨楂肉(二錢)
  • 生於術(半錢)
  • 通草(一錢)
  • 淡子芩(六分)
  • 浙茯苓(半錢)
  • 生枳殼(一錢)
  • 大腹皮(半錢)
  • 杭菊(半錢)
  • 淡竹茹(半錢)

六診,痰滯不出,肺失健旋,深慮停漿化燥。治仍清金化痰,解除痘毒。

六方,淡子芩(八分),銀花(二錢),炒楂肉(二錢),瓜蔞皮(錢半),生甘草(三分),京川貝(一錢),連翹(錢半),大腹皮(二錢),炒枳殼(八分),鮮竹茹(二錢)

白話文:

六味中藥方劑:

  • 淡竹葉 8 分
  • 金銀花 2 錢
  • 炒山楂肉 2 錢
  • 冬瓜皮 1.5 錢
  • 生甘草 3 分
  • 川貝母 1 錢
  • 連翹 1.5 錢
  • 大腹皮 2 錢
  • 炒枳實殼 8 分
  • 鮮竹茹 2 錢

七診,天痘日見消回,惟鼻塞目封,胃肝火上冒,吮乳痰多。舌苔潤。如不多吮母乳,勿受外感,可保無慮。

白話文:

經過「七診」檢查,痘痘逐漸消退。但是孩子鼻塞、眼睛有分泌物,主要是因為胃火和肝火引起的。餵奶時痰液較多。舌苔濕潤。如果不要頻繁餵奶,並且避免受到外感,孩子的健康狀況就不會出現問題。

七方,淡子芩(八分),炙百部(錢半),光杏仁(二錢),杭菊(二錢),生甘(三分),金銀花(二錢),夏枯草(錢半),炒楂肉(二錢),黃草石斛(錢半)

白話文:

七方

  • 淡竹葉(8 分)
  • 炙甘草(0.5 錢)
  • 光杏仁(2 錢)
  • 杭菊(2 錢)
  • 生甘草(0.3 分)
  • 金銀花(2 錢)
  • 夏枯草(0.5 錢)
  • 炒山楂肉(2 錢)
  • 黃草石斛(0.5 錢)

效果,連進三劑,諸證痊愈。

廉按:痘為先天欲火之遺毒,蘊藏於骨髓深處,至熱毒流行之歲,則因而外發。夏令正歲火流行之際,痘易升發。初方解肌開膳,先清外感,以發痘毒。二三兩方,升提內托,活血養營,助其起脹而灌漿,厥後輕清宣化,以解痘後餘毒,為輕性疫痘之正治法。

白話文:

翻譯:

根據古人的說法,痘疹是由先天身體存在的熱毒所造成的,這些熱毒潛藏在骨髓深處,一旦遇到天氣炎熱、熱毒盛行的時候,就會發作出來。在夏季,正是熱毒流行的季節,痘疹容易發作。

治療痘疹的第一個處方是解肌透疹、清熱解表,先清除外邪,讓痘毒發出來。第二和第三個處方是用升提氣血的方法,活血養血,幫助痘疹長大化膿。最後使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消除痘疹後的餘毒,這是治療輕症痘疹的正統方法。

2. 冬溫疫痘案

汪竹安(住紹興斷河頭)

病者,徐姓男嬰,年三歲,住本城駙馬樓。

病名,冬溫疫痘。

原因,從冬溫時氣傳染而發。

證候,身發壯熱,天痘微現。氣急作嘔,大便溏泄。

診斷,舌苔糜白,關紋淡紫。此《內經》所謂溫癘大行。適感其氣而發疫痘也。

療法,輕清透發,使痘毒隨感邪而出。

處方,淨蟬衣(八分),炒牛蒡(一錢),生枳殼(八分),苦桔梗(五分),絲通草(六分),仙露夏(一錢),淡竹茹(一錢),廣陳皮(六分),生甘草(三分)

白話文:

藥方:

  • 蟬衣 (8 分)
  • 炒牛蒡 (1 錢)
  • 生枳殼 (8 分)
  • 苦桔梗 (5 分)
  • 絲通草 (6 分)
  • 仙露夏 (1 錢)
  • 淡竹茹 (1 錢)
  • 廣陳皮 (6 分)
  • 生甘草 (3 分)

次診,頭面漸見腫赤,稍兼清漿痘泡。氣急已減,身熱未除。指紋舌苔同前。此因兒小元弱不能托痘外達也。最防漿未滿而驟變內陷,姑以保元湯加味,扶元透毒,助痘成漿。

白話文:

第二次診察:

頭面部的腫脹和發紅逐漸加重,還伴有清澈的痘泡。氣喘減輕,但發熱未退。指紋和舌苔與前次相同。這是因為孩子體弱,無法將痘疹外發導致的。

最需要預防的是痘疹漿液未充盈的情況下突然向內部轉化。暫時給予保元湯加減,扶助正氣,透發毒邪,幫助痘疹形成漿液。

次方,文元參(一錢),淨蟬衣(一錢),炒枳殼(一錢),浙茯苓(一錢),升麻(二分),生、炙綿耆(各六分),陳皮(六分),絲通草(八分),炙甘草(三分)

白話文:

**方劑名稱:**次方

成分:

  • 元參:一錢(約3克)
  • 淨蟬衣:一錢(約3克)
  • 炒枳殼:一錢(約3克)
  • 浙茯苓:一錢(約3克)
  • 升麻:二分(約0.6克)
  • 生綿耆:六分(約1.8克)
  • 炙綿耆:六分(約1.8克)
  • 陳皮:六分(約1.8克)
  • 絲通草:八分(約2.4克)
  • 炙甘草:三分(約0.9克)

三診,身熱咬牙,口燥神煩,大便泄瀉。舌色紫絳。審此現象,恐化驚痘,先以輕透健運,使痘毒清化,變症自除。

白話文:

三種診斷結果:身體發熱、咬牙切齒、口乾舌燥、心神煩躁、大便稀溏。舌頭發紫發紅。觀察這些現象,擔心會變成驚風痘,先用輕透解毒的藥物,讓痘毒消散,這樣變證就會自行消除。

三方,升麻(三分),生葛根(七分),淨蟬衣(五分),天花粉(錢半),西紫草(三分),水蘆筍(三錢),鮮竹葉(十片),廣木香(磨汁,沖一小匙)

白話文:

三方藥

  • 升麻:3 克
  • 生葛根:7 克
  • 蟬衣:5 克
  • 天花粉:0.5 克
  • 紫草:3 克
  • 水蘆筍:30 克
  • 鮮竹葉:10 片
  • 廣木香:磨成汁,沖服一小匙

四診,目鼻俱封,咽阻,多痰,咬牙,肢瘛。頭面腫,口燥,便溏,尿赤澀。舌肉有痘,苔白燥。形色合參,熱盛風動,正由險轉逆之危候。仿前明李重興先生《金鏡玉函》例,清化涼解。

白話文:

四診合參:

望診:

眼睛和鼻子都被覆蓋住,喉嚨阻塞,多痰,咬牙,四肢僵硬。頭面腫脹,口乾,大便稀溏,小便赤黃並帶有刺痛感。

舌診:

舌頭上有痘痘,舌苔白而乾燥。

綜合分析:

形狀和氣色相結合,表明身體熱盛、風邪活動,病情由險情轉向危情。

治療方案:

仿效明代李重興先生《金鏡玉函》中的方法,以清熱化痰、涼解為主。

四方,羚角片(五分,先煎),滁菊花(一錢),前胡(八分),天花粉(一錢),桔梗(五分),水蘆根(錢五),豬尾血(十滴),梅冰(一釐,研勻同沖),白頸蚯蚓(三小支,洗去泥)

白話文:

四方:

  • 羚羊角碎片(5分,先煎)
  • 滁菊花(1錢)
  • 川前胡(8分)
  • 天花粉(1錢)
  • 桔梗(5分)
  • 水蘆根(5分)
  • 豬尾血(10滴)
  • 梅冰(1釐,研磨後與其他藥材一起沖服)
  • 白頸蚯蚓(3條小支,洗淨泥土)

五診,目開鼻通,咬牙止,痰亦少,頭面腫退,口燥大減,二便尚赤。舌轉紅潤,痘形平扁。病已轉機,出險就順,仍仿《金鏡玉函》中清養法調理以善後。

白話文:

五診:

  • 眼睛張開,鼻子通暢
  • 牙關緊閉,痰液減少
  • 頭面部腫脹消退
  • 口乾症狀大幅減輕
  • 大小便仍呈紅色

舌診:

  • 舌頭轉為紅潤
  • 痘疹變得平扁

這表明疾病已轉變,危險期已過,順利康復中。仍根據《金鏡玉函》中的清養法調理以促進康復。

五方,鮮生地(三錢),鮮石斛(錢半),北沙參(錢半),原麥冬(一錢),鮮茅根(廿支,去衣),嫩桑芽(一枝),廣陳皮(三分)

白話文:

五種藥材:

  • 鮮生地(3 錢)
  • 鮮石斛(1.5 錢)
  • 北沙參(1.5 錢)
  • 原麥冬(1 錢)
  • 鮮茅根(20 支,去外皮)
  • 嫩桑芽(1 枝)
  • 廣陳皮(3 分)

效果,連服三劑,諸證悉瘥,痘亦結痂,胃健善食而愈。

說明,此為天花痘之險證,出險就順,由險轉逆,吉凶在二三日間,全在醫家心靈眼快,病家看護周到,始能轉危為安。予於十五日四診之際,頗為躊躇,悟到李重興先生《金鏡玉函》中,載有羚角二妙湯一方,為治險痘歷試輒驗之良方,酌而用之,果有特效。快何如之,益信前哲專科之善本,不可不精究於平時也。

白話文:

說明:這是天花痘疹的危險徵兆,一旦出現,病情就會惡化,從危險轉為兇險,吉凶禍福在兩三天內決定。這全靠醫生的敏銳觀察和病人的悉心照料,才能化險為夷。我在十五日第四次診斷時,頗感猶豫,想起李重興先生《金鏡玉函》中記載的羚角二妙湯,經過試用,證明這對治療危重痘疹非常有效。效果如此顯著,更相信前人的專科經驗之寶貴,平時應認真鑽研。

廉按:小兒血氣來充,臟腑嬌嫩,痘瘡不能起發,良由元虛不能足漿,漿不足,則毒不泄。若再以毒攻毒,不但毒不肯出,而正氣更受其害,未有正虛而毒能化者也。然亦有因熱極而槳不起者,以正氣為壯火所食也。宜瀉火,忌補托。至痘後生毒,多由妄投毒藥,誤用溫補所致。

白話文:

李廉按語:小孩血氣充盈,內臟嬌嫩,痘瘡不能發出來,主因是元氣虛弱無法充盈膿液,膿液不足,則毒素無法排出。如果再用毒藥攻毒,不僅毒素無法排出,正氣反而會受到傷害,沒有正氣虛弱而毒素能化的道理。然而,也有因為熱氣太盛而膿液無法生成的,那是因為正氣被旺火消耗所致。這種情況應該瀉火,避免補託。至於痘瘡後產生毒素,大多是亂用毒藥,誤用溫補藥物所造成。

此案初用輕清透發,為治痘開先之正法;次用保元補托,反變咬牙熱瀉、口燥神煩等症者,顯因壯火食氣也;又次輕透健運,反變咬牙肢瘛,熱盛風動之危候,諒因升葛升陽,反助壯火以生風。迨改用李重興先生法,大劑清化涼解,以瀉痘毒之火,而病始轉機,出險就順。終用清養調理,而競收全功,此吳鞠通所謂始終實熱者,則始終用錢之涼解。

白話文:

這個案例一開始使用輕微透發的藥物,這是治療痘痘的正確方法;之後改用補氣固本的藥物,竟然出現咬牙、發燒、腹瀉、口乾、心浮氣躁等症狀,顯然是因為壯火助熱所致;再之後使用輕透健運的藥物,竟然出現咬牙、肢體僵硬,熱盛風動的危險徵兆,可能是因為葛根升陽,反而助長壯火生風所致。直到改用李重興先生的方法,大量使用清化涼解的藥物,消除痘毒之熱,病情才開始好轉,化險為夷。最後使用清養調理的藥物,順利痊癒,這就是吳鞠通所說的「始終實熱」者,始終使用清涼解毒的方法。

蓋痘本有毒可解,但須解之於七日之前,有毒鬱而不放肥,不上槳者,烏得不解毒哉?旨哉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