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6)

1. 附方

四君子湯,見氣門。

四物湯,血門。

二陳湯,見痰門。

茯苓湯,治痰飲作痹。即二陳加枳實桔梗

白話文:

茯苓湯,治療痰飲導致的痺證。也就是在「二陳湯」中加入枳實、桔梗。

2.

吞酸之症,有因中氣不健,以致胃中痰飲宿食鬱成濕熱,遂作酸水吐出,名曰吐酸;有因胃中濕熱壅鬱,以致中氣虧敗,不能輸布,伏於脾胃之間,因值風寒外束,腠理閉密,濕熱愈滋,遂作酸味刺心;有因飲食過度,脾胃不及傳化,郁成酸氣上嘔,名曰吞酸。數者名雖不同,其實屬一濕熱。

白話文:

吞酸的症狀,有的因為中氣不足,導致胃裡痰液、未消化食物堆積形成濕熱,於是吐出酸水,叫做吐酸;有的因為胃裡濕熱淤積,導致中氣虛弱,運化無力,濕熱積聚在脾胃之間,再遇上風寒外襲,使身體組織緻密,濕熱更加嚴重,於是產生酸味刺激心臟;有的因為飲食過量,脾胃來不及消化,積累成酸氣往上嘔吐出來,叫做吞酸。這些症狀的名稱雖不同,但本質都是濕熱造成的。

是以河間謂:酸者,肝木之味,因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木自盛所致,猶熱物覆蓋於器而成酸者是也。治法宜以苦辛寒之劑散郁以清濕熱,如芩、連、茱萸之類,或佐以消導之劑,如山楂、神麯之輩,或加南星、半夏橘紅等以燥濕痰藥,外更宜薄滋味以自養,無有不瘳矣。

白話文:

河間名醫說:「酸味屬於肝木,是因為肝火過盛,而肝火又剋制肺金,導致肺金無法制衡肝木,讓肝木旺盛所致。就像熱器覆蓋在器皿上,會讓器皿內的東西變酸一樣。」

治療的方法應該使用苦、辛、寒的藥材,散發體內的鬱氣和清除濕熱。像是黃芩、連翹、茱萸等藥材,或者搭配消導的藥材,例如山楂、神麴等。另外,也可以加入南星、半夏、橘紅等燥濕化痰的藥材。在平日飲食中,宜清淡口味,自然會痊癒。

3. 吞酸脈法

脈沉而遲者,胸中有寒飲。脈洪者,濕熱在膈間,時吐酸水,欲成翻胃。

4. 治吐酸大法

吐酸之症,以病機言之屬於濕熱,以藏府言之屬於脾胃,以病邪言之屬痰飲宿食。治療之法,熱者,以寒清之;脾濕者,以苦燥之;痰飲者,豁之利之;宿食者,消之導之。各宜類究,毋執一端。

白話文:

吐酸疾病的病理機制:

  • 濕熱內蘊
  • 脾胃受損
  • 痰飲宿食堆積

治療方法:

  • 熱證:使用寒涼藥物清熱
  • 脾濕:使用苦燥藥物健脾利濕
  • 痰飲:使用祛痰化飲藥物
  • 宿食:使用消食導滯藥物

根據不同的病因和類型,對症施治,不可拘泥於某一種方法。

如食鬱挾痰,宜二陳湯加南星、黃芩之類。

如食鬱吐酸,宜平胃散加炒神麯、炒麥芽、薑、棗同煎。

白話文:

如果進食後出現胸悶噁酸,可以用平胃散,再加入炒過的酵母、炒過的麥芽、生薑、紅棗一同煎服。

凡吐清水,宜陳壁土炒蒼朮白朮,同茯苓滑石陳皮煎服。

白話文:

凡是嘔吐清水,適合用陳壁土、炒蒼朮、白朮等藥材,加上茯苓、滑石、陳皮煮成湯藥服用。

凡治酸,必用吳茱萸者,乃順其性而折之也。

5. 丹溪治吐酸活套

酸症乃濕熱鬱於肝而出於脾胃之內,必要蔬食自養。宜以炒茱萸順其性而折之,仍必以炒黃連為主,或用二陳加吳茱萸、黃連,隨時令加減,或丸,或散,或湯服。

白話文:

酸症是由於濕熱鬱積在肝臟,然後蔓延到脾胃所致,因此必須多吃蔬菜來調理身體。建議用炒茱萸順應其性質來治療,但仍然必須以炒黃連為主藥。或者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吳茱萸和黃連,根據具體情況加減用量。可以製成丸劑、散劑或湯劑服用。

6. 治吐酸方

治濕熱鬱成酸味上搶。法當疏鬱滯,清濕熱為主。是以用吳茱萸橘紅等諸辛以疏郁,蒼朮燥濕,芩、連等以清熱。

白話文:

對於濕熱積聚導致酸味上湧的情況,治療方法應以疏通鬱滯、清熱利濕為主。因此,使用吳茱萸和橘紅等辛辣藥物來疏通鬱滯,蒼朮來燥濕,芩連等來清熱。

吳茱萸(苦辛熱,炒,二兩),橘紅(苦辛溫,去白,二兩),蒼朮(苦辛溫,一兩),黃芩(苦寒,酒炒,三兩),黃連(苦寒,酒炒,二兩),共末,用神麯打,糊丸如梧子大,每以薑湯送下三五十丸,日進三服。

白話文:

吳茱萸(苦、辣、熱,炒過,兩錢),橘紅(苦、辣、溫,去掉白膜,兩錢),蒼朮(苦、辣、溫,一錢),黃芩(苦、寒,用酒炒過,三錢),黃連(苦、寒,用酒炒過,兩錢),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白酒做藥引,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薑湯送下三、五十丸,一天三次。

治中氣不足,脾胃不和,嘔吐作酸。法當補中氣和脾胃。是以用人參、橘紅補中氣,丁香、藿香溫脾和胃,助生薑散郁以止嘔。一本無丁香,有吳萸。

白話文:

治療中氣虛弱、脾胃不調,導致嘔吐酸水。方法應該是補益中氣,調和脾胃。因此使用人參、橘紅補中氣,丁香、藿香溫暖脾胃,配合生薑散鬱氣,以止嘔吐。另有一種方法不使用丁香,而使用吳茱萸。

人參(甘溫,一兩),橘紅(苦辛溫,去白,一兩),丁香(苦辛溫,五錢),藿香(辛溫,一兩),生薑(辛溫,五錢),共末,用陳米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白話文:

【材料】

  • 人參:甘、溫,一兩
  • 橘紅:苦、辛、溫,去白,一兩
  • 丁香:苦、辛、溫,五錢
  • 藿香:辛、溫,一兩
  • 生薑:辛、溫,五錢

【做法】

將以上材料搗成細末,用陳米粉糊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三、五十丸。

三因曲術丸

治宿食留飲停滯中脘而作酸症。法當消宿食為本,燥濕行滯為標。故用砂仁、神麯消宿食,蒼朮燥濕飲,陳皮行滯氣。

白話文:

治療因食物停留在胃中時間過長而導致胃酸過多症狀。治療原則應以消食為根本,祛除濕氣和促進食物消化為目標。因此,可使用砂仁和神曲消食,蒼朮祛濕,陳皮促進氣體流通。

砂仁(辛溫,兩半),神麯(苦辛溫,一兩),陳皮(苦辛溫,一兩),蒼朮(辛溫,一兩),上共為細末,用薑汁攪神麯,糊丸如梧子大,每以薑湯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砂仁(辛溫,兩半),神麴(苦辛溫,一兩),陳皮(苦辛溫,一兩),蒼朮(辛溫,一兩)。

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細末。用薑汁攪和神麴,做成和梧桐子一樣大小的丸子。每次用薑糖水送服五、七十顆。

又方

治胃中痰飲,郁成酸症。法當豁痰疏郁。是以用南星、半夏石膏以豁痰,香附以疏郁。(一本有炒子生薑。)

白話文:

用於治療胃中有痰液鬱結,形成酸性病症的藥方。治療方法應當疏散痰液,緩解鬱結。因此使用南星、半夏、石膏來疏散痰液,香附來疏解鬱結。(另有一種藥方中含有炒子生薑。)

南星(苦辛溫,二錢),半夏(苦辛溫,三錢),軟石膏(辛溫,三錢),香附(辛溫,二錢),水二盅,煎一盅服,或作丸亦可。

白話文:

南星(苦、辛、溫,兩錢)

半夏(苦、辛、溫,三錢)

軟石膏(辛、溫,三錢)

香附(辛、溫,兩錢)

加水兩碗,煎成一碗藥汁服用。

也可以製成藥丸服用。

7. 附方

二陳湯,痰門。

平胃散,濕門。

8.

咳逆之症,忤錯不順之謂也。有因水漬於肺而作者;有因喜笑過度,氣噎而作者;有因咽飲錯喉,氣搶而作者;有因急食乾物,氣塞而作者,雖然因各不同,未有不由胃氣上逆,不得下降所致。法當降氣行氣而咳逆自除。又有陰虛不能為陽之守,以致陽火浮上,衝於肺而作咳者,又不可執以行氣降氣之劑,宜以滋陰降火苦寒之藥,或以甘溫補養之藥,使其陽長而陰自生。經云:陽生陰長是也。

白話文:

咳嗽和打嗝的症狀就是指氣機逆亂不通順的現象。它的成因可能有:

  1. 水飲停留在肺部所引起。

  2. 因為過度大笑,導致氣息壅塞所引起。

  3. 飲食噎住咽喉,氣機壅塞所引起。

  4. 急忙食用乾硬食物,導致氣機阻塞所引起。

雖然這些成因各不相同,但都是因為胃氣逆行上衝,而無法下降所致。所以治療方法應當是疏通氣機,讓氣機暢通,咳嗽和打嗝就會自然消失。

還有一種情況是,陰液虧虛,無法固攝陽氣,導致陽氣上浮,衝擊肺部而引起咳嗽。對於這種情況,不宜使用疏通氣機、降氣的藥物,而應當使用滋養陰液、清熱解火的苦寒藥物,或者使用甘溫補養的藥物,讓陽氣得到滋養,陰液自然就會生長。就像經文中所說的:「陽生陰長」一樣。

有因飲食太過,填塞胸中,致氣不得升降而作咳者,治宜瓜蒂散人參蘆以吐之。有因痰閉於上,火起於下,其氣不得升越而咳者,治宜六君子湯黃柏以降火。有因中氣不足,虛火上炎,氣不相續而作咳者,治宜以生脈散加補中益氣以補之。經云虛火宜補是也。有因陽火內實失下而作者,宜大小承氣等類以下之。

白話文:

  • 因飲食過量,導致胸悶氣息不暢,引起咳嗽時,可以使用瓜蒂散加入人參和蘆薈來治療,以吐出積滯。
  • 因痰液堵塞在上焦,下焦火氣上升,氣息無法順暢暢達而咳嗽時,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入黃柏來降火氣。
  • 因中氣不足,虛火上炎,氣息不連續而咳嗽時,可以使用生脈散加入補中益氣的藥物來滋補補虛。經書上說虛火宜補。
  • 因陽火內熱過剩,向下走失所致的咳嗽,可以使用大小承氣湯等瀉下藥物。

經云:實火宜瀉是也。有因渴飲涼水過多,停蓄不散,成水結胸而作咳者,宜小陷胸湯,或青龍湯麻黃附子,以散水寒。有因誤用熱藥,助起火邪,痰火上壅而作咳者,宜以黃連解毒,或白虎加竹瀝之類以降火。種種不同,學者當要分因而療,不可執一。或湧之泄之,或清之利之,隨機應變,合宜而施,無有不愈者也。

白話文:

經典中說:實火應該瀉去。有的人因為口渴喝了太多涼水,水液停留在體內無法散發,凝聚在胸部形成水結胸,進而出現咳嗽的症狀,適合使用小陷胸湯,或者青龍湯去掉麻黃加入附子,以驅散水寒。有的人因為誤用了熱性藥物,助長了火邪,痰火上湧而引起咳嗽,適合用黃連來解毒,或者白虎湯加竹瀝之類的藥物來清火。各種情況不同,學習的人應當根據不同的原因來治療,不要拘泥於一種方法。有的情況需要催吐瀉下,有的需要清熱利濕,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靈活變通,對症下藥,沒有治不好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