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十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7)

1. 附方

十全大補湯,虛損門。

四物湯,血門。

2.

癘風者,乃天地間殺癘之氣也。人或感之,客於脈則氣亂血濁,榮衛不清,怫鬱為熱而生蟲,俗名為癩是也。經云:風氣與太陽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膹䐜而有瘍。衛氣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此之謂也。又有血中伏火之人,或於夏月勞甚,以致血脈沸騰,輒入寒泉澡浴,或冬月酒後腠疏汗泄而輒踢水覆雪,或輒入水取魚,由是熱血為寒所遏,濕熱內郁不散,遂致潰肌腐肉。其始屬於足陽明腸胃為主,蓋腸胃為市,無物不包,且又多血多氣,濕熱易於攢聚。

白話文:

現代

癘風是一種天地間致病的邪氣。人一旦接觸到它,邪氣就會進入經絡,導致氣血混亂,榮衛不調,鬱結化熱,生出蟲子,俗稱癩疾。

《黃帝內經》說:風邪與陽氣運行在經絡和俞穴,分佈在肌肉間隙,與衛氣相交。如果經絡不通暢,就會使肌肉腫脹生瘡。衛氣運行不暢,肉就會失去知覺。這就是所謂的癘風。

還有一種情況,身上有內伏火氣的人,如果在夏天過度勞累,導致血脈沸騰,卻突然進入冷水中洗澡;或者在冬天酒後腠理疏鬆,汗液排出後,又用水潑覆在身上,或者直接下水抓魚,這樣會導致熱血被寒氣阻滯,濕熱內鬱不散,最終導致皮膚潰爛。

癘風的發病部位主要在足陽明經的腸胃。這是因為腸胃是人體的消化吸收場所,什麼東西都能容納,而且血氣旺盛,濕熱容易積聚。

內郁既久,續必潰皮腐肉而形於外,又屬手足太陰脾肺所主。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且與腸胃相為表裡,乃有諸中而形諸外。故先哲治法,先取陽明,後取太陰,正此意也。而丹溪治法又有在氣在血之分,謂上體先見,及上體多者,乃氣分受邪,宜醉仙散:胡麻子、苦參瓜蔞牛蒡子蔓荊子防風之類,取惡物於齒縫中出。

白話文:

體內的疾病積聚久了,必定會潰爛皮膚和肌肉,表現在外。這些部位又屬於手足太陰脾肺這兩條經絡所管理的。因為肺管理著皮膚和毛髮,脾管理著肌肉,而且脾胃和腸道是表裡關係,所以內部的問題會表現在身體外部。因此,古代醫家在治療時,先調治陽明經,再調治太陰經,就是基於這個道理。而朱丹溪的治療方法又分為「在氣」和「在血」兩種。他說,如果病症先出現在上半身,或是上半身的症狀比較多,就是氣分受到了邪氣的影響,應該用醉仙散來治療:胡麻子、苦參、瓜蔞仁、牛蒡子、蔓荊子、防風等藥材,可以把口腔裏的異物祛除出來。

若下體先見,及下體多者,乃血分受邪,宜再造散鬱金、皂角、黑醜、大黃之類,取汙物於穀道中出。若上下齊出及均多者,乃氣血俱受,甚為惡候,百難救一。古有刺法。經云:骨節重,眉毛墮,刺肌肉為故是也。子和亦云:有汗法,謂一汗抵千金。症狀不一,治法難拘,全在活法。

白話文:

如果先出現下體症狀,或者下體症狀較多,說明血分受到邪氣侵襲,應當製作「再造散」來治療,成分包括鬱金、皁角、黑醜、大黃等,通過將這些藥物塞入肛門,讓汙穢雜物從肛門排出。

如果上下體症狀同時出現,或者症狀都較為嚴重,說明氣血都已經受到侵襲,這是非常兇險的徵兆,很難治癒,十次治療也難得救活一次。

古代有針刺療法。經書中說:骨節沉重,眉毛下垂,這是因為肌肉受到了侵襲。子和也說:有發汗療法,一次發汗的治療效果抵得上千金之資。

症狀不一而足,治療方法不能拘泥於某一派,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變。

其毒出表,須是宜汗。若惡血凝滯,亦當刺其腫處,或委中穴去其惡血。如毒居腸胃之中,又須下之逐去穢汙。大抵治法在乎宣泄表裡鬱熱為主,患者在乎清心寡慾、恬淡內觀為先,否則難愈。然此又在患者而不在醫也,故醫與患兩致意焉。

白話文:

如果毒素外發,首要治療是發汗。如果惡血積滯,也應針刺腫脹部位,或在委中穴放出惡血。如果毒素在腸胃中,則需要瀉下清除污穢。總體來說,治療的方法主要是宣泄表裡鬱熱。患者應保持頭腦清醒,減少慾望,心平氣和地內省,否則難以痊癒。然而,這主要取決於患者,而不在於醫生,所以醫生和患者都要共同努力。

3. 癘風脈法

脈浮緩者,易治;洪大而數者,難愈。又云:沉實者,難愈;黑者不治。

4. 治癘風大法

癘風之症,未必盡由於風,亦有嗜欲勞動,氣熾血熱,汗泄不避邪風冷濕,使淫氣與衛氣相干不得施化,氣既不施,血為之聚,血聚則肉爛而生蟲。食肝眉落,食脾鼻崩,食肺聲啞,食心足底穿,膝虛腫,食腎耳鳴啾啾,耳弦生瘡,或癢或痛如針刺狀,食身則皮癢如蟲行。

白話文:

癘風的病症,不一定都是由風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因為過度飲食、勞累、氣血過旺,導致出汗後不注意保暖,讓邪風冷濕入侵,使得淫氣與衛氣相交,無法正常運行。氣血不運作,血液就會積聚,血液積聚就會造成肌肉腐爛生蟲。

如果癘風侵犯肝臟,眉毛會脫落;侵犯脾臟,鼻子會出血;侵犯肺臟,聲音會沙啞;侵犯心臟,足底會潰爛,膝蓋會虛腫;侵犯腎臟,耳朵會嗡嗡作響,耳弦會生瘡,還會發癢或疼痛,像針刺一樣;侵犯全身,皮膚會發癢,就像蟲子在爬一樣。

治療大法:先以再造散下之,以稀粥養半月,勿妄動作勞苦,用醉仙散中間,或吐或利,不必懼怯。雖頸喉面腫,吞嚥不下,旋出惡水,或齒縫中出臭水血絲,或言不得,或悶欲死,亦止以稀粥用管灌入。或一旬或半月,或面旋轉白而安。重者又與換肌散

白話文:

治療方法:

  1. 先用再造散治療,並以稀粥調理身體半個月,期間避免劇烈活動或勞動。

  2. 中間使用醉仙散,可能會引起嘔吐或腹瀉,不必害怕。

  3. 即使出現頸部、喉嚨、臉部腫脹,無法吞嚥,並排出惡臭水或帶血絲的水,或無法說話、呼吸困難等症狀,仍只用稀粥從管子灌入體內。

  4. 大約半個月左右,症狀會逐漸好轉,臉色轉白。

  5. 症狀嚴重的,再搭配換肌散治療。

白花蛇,黑花蛇,地龍,川歸,細辛白芷天麻蔓荊子威靈仙荊芥穗,甘菊花,白蒺藜苦參,不灰術,胡麻子,石菖蒲,定風草,何首烏紫參,草烏頭木鱉子,砂參,木賊,炙草,天冬赤芍蒼朮川芎,共為末,以酒調服。

白話文:

白花蛇、黑花蛇、蚯蚓、川芎、細辛、白芷、天麻、蔓荊子、威靈仙、荊芥穗、甘菊花、白蒺藜、苦參、不灰術、胡麻子、石菖蒲、定風草、何首烏、紫參、草烏頭、木鱉子、砂參、木賊、甘草、天冬、赤芍藥、蒼朮、川芎,一起研磨成粉,用酒調服。

癘風有五,黑者不治,盡由淫氣與衛氣滯而不行,血為之聚,致使肉爛生蟲,以次傳歷藏府。先以再造散,或防風通聖散、局方升麻湯吞下瀉青丸。或以浮萍濃煎湯,乘熱頻頻浴洗,皆可取效。但得愈之後,必在患者忌口節欲,方保無虞,否則雖愈必發。

白話文:

麻風病有五種,黑色的麻風病無法醫治。麻風病都是因為體內的濕熱之氣和衛氣堵塞不通所造成的,導致血液淤積,讓肉腐爛生蟲,並且會逐漸侵犯身體的內臟器官。

一開始可以使用「再造散」、「防風通聖散」或「局方升麻湯」等中藥,配合「瀉青丸」一起服用,來幫助祛邪驅風。

也可以使用浮萍煮成濃湯,趁熱頻繁地洗澡,都能夠收到效果。

不過,麻風病患者在治癒後,一定要忌口節欲,纔能夠確保不再復發。否則的話,即使治癒了,也可能會再次發作。

5. 治癘風方

愈風丹

治癘風及一切疥癬風。此乃風濕為害,法當散風以清濕熱。是以用烏梢蛇白花蛇以去風,經云:苦可勝濕,寒可勝熱,故加苦參清濕熱以殺蟲。

白話文:

治療癘風和各種疥癬風。這些疾病是由風濕侵害引起的,治療方法應該分散風邪並清除濕熱。因此,使用烏梢蛇和白花蛇來祛風,典籍中說:苦味可以勝濕,寒性可以勝熱,所以加入苦參來清濕熱並殺蟲。

烏梢蛇(甘鹹平),白花蛇(甘鹹平,各一條),苦參(苦寒,一斤),共為末,用皂角一斤,細銼碎,以酒五升,浸一晝夜,揉取濃汁去渣,於磁砂臼內煎成膏,和前末,丸如梧子大,每用防風通聖散煎湯送下五七十丸,隨以粥食壓。每用紫浮萍、苦參各等分,煎濃湯,每三日一浴。

白話文:

中醫古文:

烏梢蛇(味甘鹹,性平),白花蛇(味甘鹹,性平,各一條),苦參(味苦寒,一斤),共研成細末。

用皁角一斤,細碎研磨,加酒五升浸泡一晝夜。揉取濃汁,去除渣滓,在磁砂研缽中煎成膏狀。

將前面研成的蛇末和皁角膏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每次使用防風通聖散煎湯送服 50-70 丸,隨後用粥類食物壓服湯藥。

每隔三日,用紫浮萍、苦參等分煎製濃湯洗澡。

東垣四神丹

治一切風疹症。蓋此症由濕熱挾風而成,血為所濁,法當疏風濕清熱調血,是以用羌活疏風勝濕,苦參清熱,歸地調血。

白話文:

治療各種風疹症。由於這種症狀是由濕熱夾雜風邪造成的,血液因此被濁氣污染,治療方法應當是疏散風濕清熱調血,所以使用羌活疏散風邪勝過濕氣,苦參清熱,歸地調血。

羌活(辛溫),黃芩(苦寒),川歸(辛甘溫),生地甘寒),各等分,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白話文:

羌活(性質辛溫),黃芩(性質苦寒),川歸(性質辛甘溫),生地(性質甘寒),各自分量相等,將它們磨成粉,並用蜂蜜製作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到五十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