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醫辨》~ 卷之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

1. 中風

經云:暴病卒死,皆屬於火。注云:火性速疾故也。然初治之藥,不寒而溫、不降而升,甚者從治也。俗有中風、中氣、中食、中寒、中暑、中濕、中惡之別。但見卒然仆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塞壅,咽喉作聲,或口眼喎斜,手足癱瘓,或半身不遂,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者,並可用麻油、薑汁、竹瀝調蘇合香丸

白話文:

經書上說:急病猝死,都屬於火症。註解說:因為火性快速猛烈。然而在初次治療時,不用寒冷的藥,而是用溫熱的藥;不用下降的藥,而是用升上去的藥,這樣纔算嚴格遵循治療原則。民間有中風、中氣、中食、中寒、中暑、中濕、中惡之分。但只要看到患者突然倒下,昏迷不醒,或者痰液阻塞氣管,喉嚨發出聲響,或者口眼歪斜,手腳癱瘓,或者半身不遂,或者脈搏微弱,或者按壓手指後脈搏浮大,都可以用麻油、薑汁、竹瀝調和蘇合香丸來治療。

如口噤,抉開灌之,或用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成入竹瀝二三杯、薑汁少許;如抉不開,不可進藥,急以生半夏為末吹入鼻中,或用細辛、皂角、菖蒲為末吹入,得嚏則蘇。此可以驗其受病深淺,則知其可治不可治。若口開、手撒、遺尿者,虛極而陽暴脫也,速用大料參、耆接補之,及臍下大艾灸之。

白話文:

如果嘴緊閉無法張開,就用撬開灌藥,可以用三生飲一兩,再加入人參一兩,煎煮後加入竹瀝兩、三杯,以及少許薑汁;如果撬不開,無法灌藥,就緊急將生半夏磨成粉末吹入鼻中,也可以用細辛、皁角、菖蒲磨成粉末吹入,打了噴嚏就能甦醒。這樣可以驗證病情的深淺,就能知道病能不能治。如果嘴巴張開、兩手攤開、漏尿,是因為元氣極度虛弱而導致陽氣突然離散,必須趕快用大料參、耆接補氣,並且在肚臍下方進行大艾灸。

蓋心是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是穀氣充大真氣之標,標本相得,則胸膈間之膻中氣海所留宗氣盈溢,分布四臟三焦,上、中、下無不周遍。若標本相失,則不能致其氣於氣海,而宗氣散矣。故分布不周於經脈則偏枯,不周於五臟則喑。

白話文:

心臟是天生的靈智發展的根本;胃是穀物營養充足和元氣旺盛的象徵。這兩個標本相互作用,在胸腔內的膻中(胸骨後)氣海中儲存的宗氣會充盈,分佈到四臟三焦,上中下都遍及。如果標本失衡,宗氣就不能到達氣海,而宗氣就會散失。因此,如果宗氣在經脈中的分佈不夠遍及,就會導致氣血偏枯;如果宗氣在五臟中的分佈不夠遍及,就會導致失音。

有元氣素弱,或過於勞役,或傷於嗜欲,而卒然厥僕,狀類中風者,手必散,口必開,非大劑參耆用至斤許,豈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哉。亦有不僕而但舌強語澀,痰壅,口眼喎斜,肢體不遂者,作中風治必殆,以六君子湯加諸汁治之。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的元氣本來就虛弱,或者勞累過度,又或者沉迷於慾望享樂,突然昏倒,症狀類似中風,手一定會散開,嘴巴一定會張開,如果不使用大量的參芪,達到幾斤的劑量,怎麼能讓元氣從虛無中恢復過來呢。還有一種情況,沒有昏倒,但是舌頭僵硬,說話含糊不清,痰液壅塞,口眼歪斜,四肢不靈活,如果按照中風來治療,必定會死。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上諸果汁來治療。

有熱盛生風而為卒僕偏枯者,以麻、桂、烏、附投之則殆,當以河間法治之。《紺珠經》云:以火為本,以風為標。心火暴甚,腎水必衰。肺金既摧,肝木自旺。治法先以降心火為主,或清心湯,或瀉心湯,大作劑料服之,心火降則肝木自平矣。次以防風通聖散汗之,或大便閉塞者,三化湯下之。

白話文:

對於因熱盛生風導致中風偏癱的人,如果使用麻黃、桂枝、烏頭、附子等熱性藥物治療,會很危險,應該採用河間醫派的方法治療。《紺珠經》說:以火為根本,以風為標誌。心火過於旺盛,腎水必定虛弱。肺金被摧毀,肝木就會旺盛。治療方法首先以清降心火為主,可以用清心湯或瀉心湯等藥劑大量服用,心火降下來後,肝木自然就會平息。接下來用防風通聖散發汗,如果大便不通,可用三化湯通便。

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以羌活愈風湯常服之,宣其氣血,導其經絡,病自已矣。或舌蹇不語者,轉舌膏活命金丹以治之,此聖人心法也。或有中風便牙關緊急,漿粥不入,急以三一承氣湯灌於鼻中,待藥下則口自開矣,然後按法治之。《寶鑑》云: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有中風之疾也。

白話文:

身體的內在病邪已經消除,外來的病邪也已經沒有了,應該經常服用羌活愈風湯。這樣可以疏通氣血,暢通經絡,疾病自然就能得到痊癒。或者出現舌頭不能活動、無法說話的情況,可以使用轉舌膏或活命金丹來治療,這是聖賢傳承下來的心法。還有,中風導致牙關緊閉,湯水無法入口的,趕緊用三一承氣湯灌入鼻腔,等藥物產生作用,牙關自然就會打開。然後按照正常的方法進行治療。《寶鑑》說:如果有人剛開始出現大拇指、食指麻木不仁或者無法使用的症狀,三年之內很可能會中風。

宜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法也。薛己云:預防之理,當養氣血,節飲食,戒七情,遠幃幕可也。若服前方以預防,適所以招風取中也。

白話文:

建議先服用愈風湯和天麻丸各一劑,這是預防疾病的方法。薛己說:預防的原則,應該是養護氣血,節制飲食,控制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遠離蚊蟲。如果服用上面提到的藥方來預防,反而會引風邪入體,容易生病。

卒僕偏枯之症雖有多因,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故黃耆為必用之君藥,防風為必用之臣藥,黃耆助真氣者也,防風載黃耆助真氣以周於身者也,亦有治風功焉。許胤宗治王太后中風口噤,煎二藥熏之而愈,況服之乎。

白話文:

半身不遂雖然有多種原因,但沒有不是因為真氣循環不暢而生病的,因此黃耆是必須使用的君藥,防風是必須使用的臣藥。黃耆可以幫助真氣,防風可以幫助黃耆將真氣循環至全身,也具有治療風病的功效。許胤宗治療王太后的中風症,口不能言,用這兩種藥煎服燻蒸治癒,何況是服用呢?

多怒加羚羊角;渴加葛根汁秦艽;口噤、口喎亦加秦艽;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不得睡加炒酸棗仁;不能言加竹瀝、荊瀝、梨汁、陳醬汁、生葛汁、人乳汁;內熱加梨汁、人乳、生地黃汁;痰多加竹瀝、荊瀝,少佐以薑汁。予每治此症,用諸計以收奇功,為其行經絡、滲分肉,捷於湯、散故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容易生氣,可以加入羚羊角。如果口渴,可以加入葛根汁和秦艽。如果嘴巴張不開或歪斜,也加入秦艽。如果神智不清、說話錯亂,可以加入茯神和遠志。如果失眠,可以加入炒酸棗仁。如果不能說話,可以加入竹瀝、荊瀝、梨汁、陳醬汁、生葛汁或人乳汁。如果身體發熱,可以加入梨汁、人乳或生地黃汁。如果痰液多,可以加入竹瀝或荊瀝,少許薑汁。我在治療這種疾病時,使用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為這些方法可以疏通經絡、滲透組織,比湯藥或散劑見效更快。

中風將發預防之:黃耆(蜜炙)五錢,防風一錢五分,人參一錢五分,橘紅一錢,當歸身(酒洗)二錢五分,木通二錢五分,山梔一錢,甘草五分,紅花三分。

白話文:

中風即將發作時的預防方法:

  • 黃耆(用蜂蜜炙過):5錢
  • 防風:1錢5分
  • 人參:1錢5分
  • 橘紅:1錢
  • 當歸身(用酒洗過):2錢5分
  • 木通:2錢5分
  • 山梔:1錢
  • 甘草:5分
  • 紅花:3分

脾胃虛弱,語言無力,再加人參二錢,乾山藥一錢五分,薏苡仁二錢,白朮一錢。內熱加山梔至二錢,仍多啖消梨妙;渴加麥門冬二錢五分,五味子五分;眩暈加明天麻一錢;痰多而暈更加旋覆花五分;腳膝麻痹無力,加杜仲(薑汁炒去絲)、牛膝(酒浸)、石斛(酒浸)各一錢五分;夜臥不安,或多驚恐,心神不寧,加酸棗仁(炒香熟)、茯神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脾胃虛弱,說話無力,再加入人參 10 克、乾山藥 7.5 克、薏苡仁 10 克、白朮 5 克。

如果有內熱,可加山梔子至 10 克,並多吃梨子。

口渴,可加麥門冬 12.5 克、五味子 2.5 克。

頭暈,可加天麻 5 克。

痰多而暈,可加旋覆花 2.5 克。

腳膝麻痹無力,可加杜仲(用薑汁炒去絲)、牛膝(用酒浸泡)、石斛(用酒浸泡)各 7.5 克。

夜間無法安睡,或多有驚恐、心神不寧,可加酸棗仁(炒香)、茯神各 7.5 克。

上用水二鍾,煎至一鍾,入竹瀝一杯、梨汁一杯,加薑汁一匙,溫服無時。

中風將發之前,未有不內熱者,熱極生風,子能令母實,故先輩謂以火為本,以風為標。治法先以降心火為主,心火既降,肝木自平矣,此實則泄其子之法也。若作風治,而以辛熱之藥疏之者,固貽害不小,而調氣一法亦百無一驗,明者更精思之。

白話文:

中風發作之前,沒有不伴有內熱的,內熱達到極點就會生風。風是熱的結果,因此古人說治療中風應以火(熱)為根本,以風為症狀。治療方法應首先以降低心火為主,心火下降後,肝木也會自動平復。這就是所謂的「實則瀉其子」的方法。如果只針對風來治療,使用辛熱藥物疏散,不僅會造成不小傷害,單純調氣的療法也幾乎沒有效果。明智的人應仔細思考這個道理。

《太平廣記》載:唐梁新見一朝士,診之曰:風痰已深,請速歸去。其朝士復見鄜州馬醫趙鄂,乃復診之,言疾危,與梁說同矣。曰:只有一法,請官人試吃消梨,不限多少。咀齕不及絞汁而飲,到家旬日,惟吃消梨頓爽矣。此亦降火除熱之驗也。

白話文:

《太平廣記》上記載:唐朝的梁新見到一個朝廷官員,診斷後說:「風痰已經很嚴重了,請趕快回去養病。」這個官員又去找鄜州的獸醫趙鄂看病,趙鄂也診斷病情危重,和梁新的說法一致。趙鄂說:「只有一種方法,請官人試著吃消梨,數量不限。咬碎咀嚼,但不用榨汁飲用。」官員回家後吃了十天消梨,果然病就好了。這也是降火除熱的一種驗證方法。

每見時師初用八味順氣散多不得效,已而用二陳、四物加膽星、天麻之類,自謂穩當之極,可以久而奏功,而亦竟無一驗,何也?蓋妄以南星、半夏為化痰之藥,當歸、川芎為生血之劑,而泥於成方,變通無法故也。正不知通血脈、助真元非大劑人參不可。而有痰者惟宜竹瀝,少加薑汁佐之,不宜輕用燥劑。

白話文:

我常常看到有些醫生剛用八味順氣散治療時,效果不佳。接著又使用二陳湯、四物湯加上膽星、天麻等藥物,自以為這樣非常穩妥,可以慢慢見效,但實際上卻沒有任何效果。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們錯誤地把南星、半夏當成化痰藥,當歸、川芎當成補血藥,並且死記硬背藥方,無法靈活變通。沒意識到疏通血脈、增強元氣必須使用大劑量的人參。而有痰的人只適合服用竹瀝,少量加上薑汁輔助,不應該輕易使用燥熱的藥物。

至於歸、地,甘黏能滯脾氣,使脾精不運,何以能愈癱緩?豈若人參出陽入陰,少則留而多則宣,無所不達哉。其能通血脈,雖明載《本草》,誰信之?

白話文:

至於何首烏和生地黃,這兩種藥材都甘甜黏膩,容易滯留脾氣,導致脾臟精氣無法運行,怎麼可能治療癱瘓呢?難道它們能像人參一樣,既能發揮陽氣又能滋陰,少量的能固攝,大量的能宣通,什麼地方都可達到嗎?它們能夠通暢血脈,雖然在《本草經》中有明確記載,但又有誰會相信呢?

里中一老醫,右手足廢,不起於床者二年矣。人傳其不起。過數月,遇諸塗,訊之。曰:吾之病幾危矣。始服順氣行痰之藥,了無應驗,薄暮神志輒昏,度不可支,令家人煎進十全大補湯,即覺清明,遂日服之,浹數月能扶策而起,無何則又能捨策而步矣。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白話文:

一個村裡的年老醫生,右手腳癱瘓,已經兩年無法下牀了。大家傳說他站不起來了。過了幾個月,在路上遇到他,詢問他的病情。他說:「我的病情差點危及生命啊。一開始吃理氣行痰的藥,完全沒效果。每天傍晚神志都恍惚不清,感覺撐不下去了。於是我讓家人幫我煮了十全大補湯,喝了之後馬上覺得神清氣爽,於是每天都喝。過了幾個月,我就能扶著柺杖起身了。不久之後,我就能不用柺杖走路了。」經文說,病邪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正氣一定虛弱。

吾治其虛,不理其邪而邪自去,吾所以獲全也。余曰:有是哉。使進順氣疏風之藥不輟者,墓木拱矣。然此猶拘於成方,不能因病而變通,隨時而消息,故奏功稍遲。使吾早為之,當不止是也。姑書之以俟明者採焉。

白話文:

我在治療過程中專注於調理虛弱的體質,而不直接驅邪,這樣邪氣自然就會消失,這是我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我說:果真如此?如果一直服用疏風順氣的藥物,恐怕會耽誤治療。但是,這些方法還拘泥於固定的方劑,不能因應具體病情而靈活變通,根據不同時期調整用藥,所以見效較慢。如果我早點遇到這個病人,治療效果肯定不止於此。姑且把這個經驗記錄下來,等待有識之士借鑒。

凡卒中之時,不可驚惶搬攪,只掐其人中,徐徐以藥灌之。

遺尿,濃煎參耆湯,少加益智子,頻啜之。

失音不語,竹瀝、荊瀝、大梨汁各三杯,生葛汁、人乳汁各二杯,陳醬汁半杯,和勻,隔湯頓溫服。

風邪中人,六脈多沉伏,亦有脈隨氣奔,指下洪盛者。浮遲吉,堅大急疾凶。浮遲為寒,虛大為暑,不當暑則為虛。浮澀為濕。浮大為風,浮數無熱亦為風。微而數,浮而緊,沉而遲,皆氣中。風應人迎,氣應氣口。洪大為火,滑為痰。或浮而滑、沉而滑、微而虛者,皆虛與痰。

白話文:

譯文:

人體受到風邪侵襲時,多數脈象會沉伏。也有脈象隨呼吸而急促,指下脈象洪盛的。脈象浮弱緩慢則吉利,脈象結實宏大急促則兇險。

脈象浮弱緩慢是寒症,脈象虛浮宏大是暑症;如果不屬於暑症,則為虛症。脈象浮澀是濕症。脈象浮大是風症,脈象浮數即使沒有發燒也可能是風症。

脈象細微而數,浮而緊,沉而緩,都是氣滯所致。風症應取人迎穴的脈象,氣症應取氣口的脈象。

脈象洪大是火症,脈象滑利是痰症。或者脈象浮而滑、沉而滑、細微而虛弱的,都是虛症合併痰症。

更當察時月氣候及其人之起居,參以顯症而定病之主名,以施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