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1)

1.

〔大法〕,

《精要》云:嘔逆有二證,一證謂初發,不曾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證謂氣虛,脾氣不正,其伏熱在心者,與內托散三兩帖。氣虛者,宜嘉禾散,有寒熱宜正氣散,兼與山藥丸以補腎。丹溪曰:諸逆衝上,嘔噦,皆屬於火。內托散性涼,固有降火之理。若嘉禾散補力已少,徒溫暖以助火耳。

山藥丸補腎,以壯下焦之陰,粗為近理。然治嘔須分先後,腫瘍時當作毒氣上攻治之,潰瘍後當作陰虛治之。若年老因疽潰後,嘔逆不食者,宜參耆白朮膏峻補取效,佐使藥,隨時隨證加減,恐用山藥丸緩急,未易得力,河間謂:瘡瘍嘔者,濕氣侵胃也,藥中宜倍加白朮

〔薛〕,瘡瘍作嘔,不可泥於毒氣內攻而概用敗毒等藥。如熱甚焮痛,邪氣實也,仙方活命飲解之。作膿焮痛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補之。膿熱脹痛,氣血虛也,先用托裡散;後用針以泄之。焮痛便秘,熱蘊於內也,內疏黃連湯導之。若因寒藥傷胃而嘔者,托裡健中湯。胃寒少食而嘔者,托裡益中湯。中虛寒淫而嘔者,托裡溫中湯。肝木乘脾土而嘔者,托裡抑青湯。胃脘停痰而嘔者,托裡清中湯。脾虛自病而嘔者,托裡益黃湯。鬱結傷脾而嘔者,托裡越鞠湯。若不詳究其源而妄用攻毒之藥,則腫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丹溪雖曰腫瘍當作毒氣攻心治之,潰瘍當作陰虛治之,亦大概言耳。今之熱毒內攻而嘔者寡,脾胃虛寒而嘔者多,豈可膠柱而鼓瑟哉!又曰:欲嘔作嘔,或外搽內服寒涼,或痛甚,或感寒邪、穢氣而嘔,皆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去三味,加藿香、倍參朮。

熱盛脈數,《精要》與漏蘆湯單煮大黃湯等。若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湯。丹溪曰:熱盛脈數,若腫瘍時,臟腑秘而體實者,猶可與也。若潰瘍膿血出多,熱盛脈數,去死為近,豈可下乎!緩弱之脈,古人皆以為邪毒已散,五香之飛走升散,其可用乎。

李氏云:癰疽嘔逆,是毒氣衝心,非脾胃之冷,當服內托散。楊氏云:鼻衄初愈,不曾表汗,毒在經絡,則背發大疽,自肩下連腰脅腫硬如石,其色紫黑,以涼藥投之,終夜大嘔,連進內托散,嘔止瘡潰,赤水淋漓,四十日而愈。又有患癧者,痛過徹嘔,服此即止。今有病疽不服此藥者,故引楊氏之言,以解世人之惑。

丹溪治一老人,年七十,患背疽徑尺余已,雜與五香、十宣數十帖,膿血腥穢,嘔逆不食者旬余。病人自服內托散,膈中不安,且素有淋病三十年,今所苦者淋之痛,與嘔吐不得睡而已,急以參耆、歸術煮膏,以牛膝湯,入竹瀝飲之。三日後,盡藥一斤半,淋止思食,七日後,盡藥四斤,膿自湧出而得睡,又兼旬而安。

一男子,年六十餘,性好酒肉,背疽見膿,嘔逆發熱,蓋其得內托、十宣多矣。醫以嘔逆,於嘉禾散中加丁香以溫胃行氣,時七月大熱,脈洪數有力,予因謂:此脈證在潰瘍尤忌。然形氣實,只與人參膏竹瀝飲之,盡藥十五斤,竹百餘竿而安。予曰:此病幸安也,不薄味必再作。

仍厚味自若,夏月醉後坐水池中,又年餘,左脅傍生一軟塊如餅,二年後軟塊為疽,本人見膿血淋漓而脈洪數有力,又嘔逆食少,遂自以人參膏,入竹瀝飲之,又十餘斤,百餘竿而安,今八十歲強健如舊。此病兩以老年氣血弱,專服人參、竹瀝而愈。若與內托、十宣,恐未能若是之安全也。

婁全善,治一男子腫瘍嘔,諸藥不止,用獨參湯一服,嘔即愈。

薛新甫治一人,腹癰焮痛,煩躁作嘔,脈實。河間云: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若脈沉實者,先當疏其內,以絕其源。又云:嘔噦心煩,脈沉而實,腫硬木悶,或皮肉不變,邪氣在內,宜用內疏黃連湯治之,遂用前湯通利二三行,諸證悉去,更以連翹消毒散而愈。

一人患臂毒,焮痛作嘔,服托裡消毒藥愈甚,以涼膈散二劑頓退,更以四物湯,加芩、連,四劑而消。新甫又治一人,年逾四十,患發背已潰,忽嘔而瘡痛,胃脈弦緊,彼以為餘毒內攻。東垣云:嘔吐無時,手足厥冷,臟腑之虛也。丹溪云:潰後發嘔不食者,濕氣侵於內也。

又云:膿出而反痛,此為虛也,今胃脈弦緊,木乘土位,其虛明矣,欲以六君子湯用酒炒芍藥、砂仁、藿香治之。彼自服護心散,嘔愈甚,復邀治,仍用前藥更以補氣血藥,兩月而愈。大抵濕氣內侵,或感穢氣而作嘔者,必喜溫而脈弱,熱毒內攻而作嘔者,必喜涼而脈數,必須辨認明白。

橘半胃苓湯,治癰疽嘔吐不下食,不知味。

橘紅半夏(薑製,各一錢),蒼朮(米泔浸炒),白朮(炒),厚朴(薑製),甘草(炙),茯苓,人參,澤瀉,茅根(各二錢),薑汁(數匙)

水二盅,煎一盅,入薑汁,煎一二沸。作十餘次飲之。

薛氏曰:前證七惡中之五惡也。用此方後,胃氣將醒,宜用六君子湯兼服之。亦有煩躁飲冷,不食,脈沉實而嘔者,恐不可用此,宜內疏黃連湯。(方見腫瘍。)

托裡消毒散加減法,治瘡瘍欲嘔作嘔,或外搽內服寒涼,或痛甚,或感寒邪穢氣而嘔,皆胃氣虛也,去白芷、連翹、金銀花,加參朮、藿香。(方見腫瘍內托條)

托裡健中湯,治瘡瘍元氣素虛,或因涼藥傷胃,飲食少思,或作嘔瀉等證。

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各二錢),半夏,炮姜(各一錢),炙甘草(五分),黃耆(一錢五分),肉桂(三分)

上薑棗,水煎服。

托裡益中湯,治中氣虛弱,飲食少思,或瘡不消散,或潰而不斂。

人參,白朮,陳皮,半夏,茯苓,炮姜(各一錢),木香,炙甘草(各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托裡抑青湯,治脾土虛弱,肝木所侮,以致飲食少思,或胸膈不利等證。

人參,白朮,茯苓,半夏(各一錢),芍藥,柴胡,甘草(各五分),陳皮(一錢)

上薑棗,水煎服。

托裡清中湯,治脾胃虛弱,痰氣不清,飲食少思等證。

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各一錢),半夏(八分),桔梗(七分),甘草(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托裡益黃湯,治脾土虛寒,水反侮土,以致飲食少思,或嘔吐泄瀉等證。

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半夏(各一錢),炮姜,丁香,炙甘草(各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托裡越鞠湯,治六郁所傷,脾胃虛弱,飲食少思等證。

人參,白朮(各二錢),陳皮,半夏(各一錢),山梔,川芎香附米,蒼朮(各七分),炙甘草(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人參理中湯,治瘡瘍脾胃虛寒,嘔吐泄瀉,飲食少思,肚腹作脹,或胸膈虛痞,飲食不入。

白朮,人參,乾薑,甘草(炙,各等分)

上薑棗,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