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羌活勝濕湯

羌活獨活(以上各一錢),甘草(炙),藁本防風(以上各五分),蔓荊子(三分),川芎(二分)

白話文:

羌活、獨活(各 10 公克),炙甘草、藁本、防風(各 5 公克),蔓荊子(3 公克),川芎(2 公克)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熱也,更加黃柏一錢,附子半錢,蒼朮二錢。

白話文:

如果身體沉重,腰部有沉重感,說明經絡中有濕熱,可以再加入黃柏一錢、附子半錢、蒼朮二錢。

如腿腳沉重無力者,加酒洗漢防己半錢,輕則附子,重則川烏頭少許,以為引用而行經也。

白話文:

對於腿腳沉重無力的人,可以加入半錢的酒洗漢防己藥材。症狀較輕時,可以適量添加附子;症狀較重時,可以添加少量的川烏頭,這些藥物可以促進氣血運行。

如臥而多驚,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陽、厥陰,亦用太陽經藥,更加柴胡半錢;如淋,加澤瀉半錢,此下焦風寒二經合病也。經云:腎肝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不可也。

白話文:

如果躺下後容易受到驚嚇,小便淋瀝不暢,說明邪氣在少陽經和厥陰經,也應該使用太陽經的藥物,再加半錢的柴胡;如果淋,再加半錢的澤瀉,這是下焦風寒兩經的併發症。經書說:腎和肝的疾病治療方法相同,因為它們都在下焦,如果不使用風藥讓藥物運行,就無法治療。

如大便後有白膿,或只便白膿者,因勞役氣虛,傷大腸也,以黃耆人參湯補之;如裡急頻見者,血虛也,更加當歸

白話文:

如果大便後有白色膿液,或者只排出白色膿液,這是因為勞累導致氣虛,損傷了大腸所致。可以使用黃芪人參湯來補氣。如果出現裡急後重,頻頻想大便的症狀,說明血虛,可以再加入當歸。

如肺脹,膨膨而喘咳,胸高氣滿,壅盛而上奔者,多加五味子人參次之,麥門冬又次之,黃連少許。

白話文:

如果肺部氣脹,會感到胸悶脹痛,喘息咳嗽,胸部高聳,氣體壅塞而上衝,就要多加五味子,其次是人參,再其次是麥門冬,最後加入少量黃連。

如甚則交兩手而瞀者,真氣大虛也,若氣短,加黃耆、五味子、人參;氣盛,加五味子、人參、黃芩荊芥穗;冬月,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

白話文:

如果症狀嚴重到兩手交握發暈,這是真氣極度虛弱所導致的。如果氣息短促,可以加上黃耆、五味子、人參;如果氣息強盛,可以加上五味子、人參、黃芩、荊芥穗;冬季時,去除荊芥穗,加上草豆蔻仁。

如嗌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加黃芩、桔梗、甘草各五分。

如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防風、甘草、藁本,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消其腫,以人參、黃耆益其元氣而瀉其火邪;如脈緊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惡,皆寒也,亦加羌活等四味,當瀉足太陽,不用連、芩,少加附子以通其脈;面色惡,多悲恐者,更加桂、附。

白話文:

如果出現耳鳴、眼睛發黃、臉頰和下巴腫脹、頸肩肘臂後外側疼痛、臉色發紅、脈搏洪大的情況,可以使用羌活、防風、甘草、藁本等藥物,疏通經絡中的血液,再加入黃芩、黃連來消腫,並使用人參、黃耆來滋補元氣,祛除火邪。

如果脈搏緊促,說明是寒症,可能會出現面色蒼白、容易打噴嚏,或面色難看等症狀,也需要使用羌活等四味藥材,但需要針對足太陽經進行瀉火,不需要使用黃連、黃芩,可以適量加入附子來疏通經絡。

如果面部表情難看,經常悲傷恐懼,可以另外加入桂枝、附子。

如便白膿,少有滑,頻見汙衣者,氣脫,加附子皮,甚則加米殼;如氣澀者,只以甘藥補氣,當安臥不語,以養其氣。

白話文:

如果大便帶有白膿,排便次數頻繁,且排泄物常弄髒衣服,表示氣虛,可以加入附子皮治療;如果氣虛嚴重,則再加入米殼。如果是氣喘不過來的,只要用甘味補氣藥治療即可,而且應該安靜臥牀,不要說話,以養護氣息。

2. 用藥宜禁論

凡治病服藥,必知時禁、經禁、病禁、藥禁。夫時禁者,必本四時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萬物之發生,耕耨科斫,使陽氣之郁者易達也。夏宜汗,象萬物之浮而有餘也。秋宜下,象萬物之收成,推陳致新,而使陽氣易收也。冬周密,象萬物之閉藏,使陽氣不動也。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並服用藥物時,必須瞭解以下四項禁忌:

  1. **時禁:**根據一年四季氣候變化的原理,決定應進行的汗療法、瀉療法、催吐療法、利尿療法。
  • 春季適合催吐,象徵萬物生發,通過耕種等活動,幫助鬱積的陽氣疏通。
  • 夏季適合發汗,象徵萬物浮出地面,陽氣過剩。
  • 秋季適合瀉療法,象徵萬物收穫,新陳代謝,並幫助陽氣收斂。
  • 冬季需要嚴密保護,象徵萬物閉藏蟄伏,避免陽氣外泄。
  1. **經禁:**根據經絡運行規律,確定應避開的治療部位。
  2. **病禁:**根據疾病的不同,確定應避開的藥物和治療方法。
  3. **藥禁:**根據藥物的不同性質,確定應避開的配伍和用法。

經云:夫四時陰陽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伐其本,壞其真矣。又云: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無翼其勝也。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黃,不失氣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有病則從權,過則更之。

白話文:

古籍記載:四時陰陽與萬物的生長息息相關。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破壞萬物的本質。

又說:使用溫性藥物時,要避開過於溫熱的時期;使用熱性藥物時,要避開過於炎熱的時期;使用涼性藥物時,要避開過於寒冷的時期;使用寒性藥物時,要避開過於寒冷的時期。這樣可以避免藥效過於強烈。

因此,冬天不能使用白虎湯(寒涼藥),夏天不能使用青龍湯(溫熱藥)。春季和夏季不能服用桂枝湯(溫熱藥),秋季和冬季不能服用麻黃湯(溫熱發汗藥),這樣才能順應氣候。

如果在春季和夏季發汗,在秋季和冬季受寒,那就違背了自然規律,傷害了身體的和諧。

但是當有病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如果用藥過度,則需要調整。

經禁者,足太陽膀胱經為諸陽之首,行於背,表之表,風寒所傷則宜汗,傳入本則宜利小便;若下之太早,必變證百出,此一禁也。足陽明胃經,行身之前,主腹滿脹,大便難,宜下之,蓋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禁發汗、利小便,為重損津液,此二禁也。

白話文:

有禁忌的:

  1. 足太陽膀胱經為諸陽經脈之首,循行於背部,是身體防禦的外表,如果受到風寒侵襲,宜發汗驅邪;如果邪氣深入體內,則宜利小便以排泄邪氣。但如果過早用瀉下法,必會導致各種變證。這是一個禁區。

  2. 足陽明胃經,循行於身體前部,主治腹部脹滿、大便不通等症,宜用瀉下法。這是因為陽明胃經會化熱生燥, 津液不能停留。所以禁止發汗和利小便,因為這樣會嚴重損傷津液。這是一個第二個禁區。

足少陽膽經,行身之側,在太陽、陽明之間,病則往來寒熱,口苦胸脅痛,只宜和解;且膽者、無出無入,又主發生之氣,下則犯太陽,汗則犯陽明,利小便則使生髮之氣反陷入陰中,此三禁也。三陰非胃實不當下,為三陰無傳,本須胃實得下也。分經用藥,有所據焉。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循行於身體側面,介於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當膽經有病,會出現反覆寒熱、口苦、胸肋脹痛的症狀,此時應以和解的方式治療。

膽經的特點是「無出無入」,即氣血無法正常運化出入。膽經還主管人體的生發之氣。如果膽經有病,上逆會影響太陽經,出現汗出;下陷會影響陽明經,導致小便不利;治療時,如果過度瀉利小便,會導致生髮之氣回歸陰中,這三種情況都是治療時的禁忌。

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中,除了胃經以外,其他兩條經絡實證時都不宜瀉下,因為三陰經沒有相傳關係,必須胃經實證才能瀉下。在分經用藥時,應遵循這些原則。

病禁者,如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之病,則凡飲食及藥,忌助陰瀉陽。諸淡食及淡味之藥,瀉升發以助收斂也;諸苦藥皆沉,瀉陽氣之散浮;諸薑、附、官桂辛熱之藥,及濕面、酒、大料物之類,助火而瀉元氣;生冷、硬物損陽氣,皆所當禁也。如陰火欲衰而退,以三焦元氣未盛,必口淡淡,如咸物亦所當禁。

白話文:

對於患病且禁止進食的情況下,若陽氣不足、陰氣過盛,那麼所有食物和藥物都要避免幫助陰氣而損耗陽氣。各種清淡的食物和藥物,可以緩和升發、幫助收斂;各種苦味的藥物都具有沉降的作用,會損耗陽氣的疏散作用;類如薑、附子、官桂等辛熱藥物,以及濕麵、酒、大料之類,會助長火氣而損耗元氣;生冷、堅硬的食物都會損耗陽氣,也應禁止食用。若陰火欲衰退,而身體元氣尚未旺盛,就會表現為口淡,那麼含有鹹味的食物也應禁止食用。

藥禁者,如胃氣不行,內亡津液而乾涸,求湯飲以自救,非渴也,乃口乾也,非溫勝也,乃血病也。當以辛酸益之,而淡滲五苓之類,則所當禁也。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發汗。咽痛禁發汗利小便,若大便快利,不得更利。大便秘澀,以當歸桃仁、麻子仁、郁李仁、皂角仁,和血潤腸,如燥藥則所當禁者。

白話文:

藥物禁忌:如果胃氣不好,體內津液缺乏而導致口乾,尋求湯水來自我解救,這不是口渴,而是缺水。這時不能用溫熱的藥物,因為這是血液方面的疾病。應該用辛酸的藥物來滋補,而淡滲的五苓類藥物則應禁止服用。

出汗多時,禁止利尿。小便多時,禁止發汗。

咽喉疼痛時,禁止發汗和利尿。如果大便通暢,不要再使用瀉藥。

大便乾燥時,可以使用當歸、桃仁、麻子仁、郁李仁、皁角仁等藥物來補血潤腸。如果使用燥性的藥物,則應禁止服用。

吐多不得復吐;如吐而大便虛輒者,此土氣壅滯,以薑、橘之屬宣之;吐而大便不通,則利大便,上藥則所當禁也。諸病惡瘡,及小兒癍後,大便實者,亦當下之,而薑、橘之類,則所當禁也。又如脈弦而服平胃散,脈緩而服黃耆建中湯,乃實實虛虛,皆所當禁也。人稟天之濕化而生胃也,胃之與濕,其名雖二,其實一也。

白話文:

如果乾嘔吐不出,又或是嘔吐後大便軟不成形,這是土氣阻塞引起的,可以用薑、橘子等宣散氣滯;如果嘔吐後大便不暢通,則應該瀉大便,上文所說的藥物就不適用了。各種難治的瘡,以及小孩出麻疹後,大便實滯的,也應該瀉大便,但是薑、橘子等藥物就不適用了。另外,脈弦(緊實有力)的人服用平胃散,脈緩(無力)的人服用黃耆建中湯,這都是虛實不分,也是不適當的用藥。人生來就具有天生的濕性,而胃也需要濕性才能正常運作。所以,雖然胃氣和濕性名稱不同,其實是同一種東西。

濕能滋養於胃,胃濕有餘,亦當瀉濕之太過也。胃之不足,惟濕物能滋養。仲景云:胃勝思湯餅,而胃虛食湯餅者,往往增劇,濕能助火,火旺鬱而不通主大熱。初病火旺不可食,以助火也。察其時,辨其經,審其病,而後用藥,四者不失其宜,則善矣。

白話文:

濕氣能滋養胃,如果胃內濕氣過多,也應當將濕氣排出。胃氣不足的情況下,只有濕物才能滋養。張仲景說:胃氣充足的人喝湯吃餅沒問題,但胃虛的人吃湯餅往往會加重病情。濕氣能助長火氣,火氣旺盛而鬱結不通會導致高燒。疾病初期火氣旺盛時不能進食,以免助長火氣。根據時節、辨別經脈、審查病情,再用藥治療。這四方面如果都能恰當處理,治療就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