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4)

1. 長夏濕熱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氣湯論

《刺志論》云: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痿論》云: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而髓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此濕熱成痿,令人骨乏無力,故治痿獨取於陽明。

白話文:

《刺志論》說:身體虛弱,但卻發熱,是由於暑熱引起,熱氣損傷了氣。

《痿論》說:有一個人長途跋涉,疲勞睏倦,又恰逢天氣炎熱而口渴。口渴時陽氣會向內攻伐,內攻則熱氣就會停留在腎臟上。腎臟是貯藏水的臟器。現在水不能勝過火,就會導致骨頭枯竭、骨髓空虛,足部無法支撐身體,形成骨瘦萎縮的癥狀。所以《下經》說:骨瘦萎縮是由於炎熱引起的。

這種濕熱導致的骨瘦萎縮,會讓人骨頭無力,所以治療骨瘦萎縮的方法主要針對陽明經。

時當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出黃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瘥,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

白話文:

當夏季時,濕熱天氣大作,人們容易感到四肢無力、精神不濟、懶得動、胸悶氣短、身體沉重疼痛。有些人的氣往上衝而喘,發燒且煩躁,心口以下腫脹,小便黃且頻繁,大便稀爛且次數多,或腹瀉出淡黃色或泔水色的液體。有些會口渴,有些不渴,不想吃東西,一出汗就全身無力。對出汗少的人來說,是因為血虛而氣不虛。把脈時會摸到脈搏洪大且緩慢,如果濕氣很重,脈搏會更慢。雖然脈搏的緩與慢會交替出現,但疾病不太會好,因為天氣炎熱潮濕的原因是一樣的。治療時應該使用清熱燥濕的藥物。

《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耆甘溫補之為君;人參橘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人體的陽氣具有保護身體免受外邪侵襲的作用,但是如果陽氣過熱,則會導致氣血外泄。如今夏季暑邪侵襲人體的保護層,導致身體發熱、自汗,所以使用黃耆性甘溫熱,有補益作用的藥材作為主藥;人參、橘皮、當歸、甘草,性甘微溫,有補益中氣的作用,作為輔助藥材;蒼朮、白朮、澤瀉,有滲利濕邪的作用;升麻、葛根,性甘苦平和,可以解肌熱,還能疏風勝濕。

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辛寒,借甘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名曰清暑益氣湯

白話文:

當濕氣過多時,食物不易消化,會導致腹脹。因此,炒焦的麥芽具有甘辛味,青皮辛溫,可以消食理氣。腎臟不喜乾燥,需要緊急服用辛味藥物來滋潤它。因此,使用黃柏苦辛寒,藉由甘味來瀉熱補水,對於虛弱的人滋養其根本;使用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作為輔助藥物,以補救夏季酷熱對肺金造成的損傷。此方劑名為清暑益氣湯。

2. 清暑益氣湯

黃耆(汗少減五分),蒼朮(泔浸,去皮),升麻(以上各一錢),人參(去蘆),澤瀉,神麯(炒黃),橘皮白朮(以上各五分),麥門冬(去心),當歸身,炙甘草(以上各三分),青皮(去白,二分半),黃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

白話文:

  • **黃耆:**用量減為原來的五分之一
  •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去皮
  • **升麻:**用量各為一錢(約 3.75 克)
  • **人參:**去除鬚根
  • **澤瀉:**用量各為五分(約 1.88 克)
  • **神麯:**炒至焦黃
  • **橘皮:**用量各為五分(約 1.88 克)
  • **白朮:**用量各為五分(約 1.88 克)
  • **麥門冬:**去除中心
  • **當歸身:**用量各為三分(約 1.12 克)
  • **炙甘草:**用量各為三分(約 1.12 克)
  • **青皮:**去除白色部分,用量為二分半(約 0.94 克)
  • **黃柏:**用酒洗淨後去皮,用量為二分或三分(約 0.75 克或 1.12 克)
  • **葛根:**用量為二分(約 0.75 克)
  • **五味子:**用量為九枚

上件同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食遠。劑之多少,臨病斟酌。

此病皆由飲食勞倦,損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藥中犯澤瀉、豬苓茯苓、燈心、通草木通,淡滲利小便之類,皆從時令之旺氣,以瀉脾胃之客邪,而補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從權而立之,若於無時病濕熱脾旺之證,或小便已數,腎肝不受邪者誤用之,必大瀉真陰,竟絕腎水,先損其兩目也,復立變證加減法於後。

白話文:

這個病都是由於飲食不節制和過度勞累,損傷了脾胃,遇上暑熱就發作。但藥方中含有澤瀉、茯苓、通草、木通等有利小便的藥物,都是根據時令的旺氣,用來清除脾胃的客邪,同時補益金水之氣的不足。這個主方已經是權衡利弊後制定的,如果在沒有濕熱脾旺症狀的時候,或者小便已經頻繁,腎肝沒有受到邪氣侵襲的時候誤用這個方子,必定會大傷真陰,耗盡腎水,首先會損害雙眼。因此,我再製定了一些根據病症變化加減藥物的法子,附在下面。

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發,陽氣伏於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當歸和血,少用黃柏以益真陰。

脾胃不足之證,須少用升麻,乃足陽明、太陰引經之藥也。使行陽道,自脾胃中右遷,少陽行春令,生萬化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諸經右遷,生髮陰陽之氣,以滋春之和氣也。

白話文:

脾胃功能虛弱的人,應少用升麻。升麻是一種能引導陽明胃經和太陰脾經的藥物。它能使陽氣運行於經絡中,從脾胃向右側移動。少陽膽經主導春季的運作,而脾胃是萬物生長的根基。再少加一點柴胡,能使氣血運轉於諸經之中,化生陰陽之氣,滋養春季的和暢。

脾虛,緣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氣受邪,為熱所傷,必須用黃耆最多,甘草次之,人參又次之,三者皆甘溫之陽藥也。脾始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之甘溫,以益皮毛之氣,而閉腠理,不令自汗而損其元氣也。上喘氣短懶語,須用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須用炙甘草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甘草最少,恐資滿也。

白話文:

脾虛的原因是心火旺盛,侵犯了脾土;其次是肺氣受邪,被熱氣所傷。治療時必須大量使用黃耆,其次是甘草,再次是人參。這三種藥物都是甘溫性質的陽藥。脾虛初期,肺氣先絕,所以使用甘溫的黃耆,以益皮毛之氣,閉合腠理,防止自汗損耗元氣。如果出現氣喘氣短、懶得說話等症狀,則需要使用人參來補益。若心火侵犯脾臟,則需要使用炙甘草來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甘草用量最少,以免滋補過剩。

若脾胃之急痛,並脾胃大虛,腹中急縮,腹皮急縮者,卻宜多用之。經云:急者緩之。若從權,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遷之邪堅盛,卒不肯退,反致項上及腎尻肉消而反行陰道,故使引之以行陽道,使清氣之出地,上遷而上行,以和陰陽之氣也。若中滿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參。

白話文:

如果脾胃急痛,同時脾胃虛弱,肚子劇烈收縮,腹皮緊縮的人,應該適當多用這條藥方。經上說:急痛的疾病應該用緩和的方法治療。如果權衡利弊,必須加入升麻來引導藥力,因為擔心左遷的邪氣堅實而繁盛,始終不肯消退,反而會導致脖子和腎部肌肉消瘦,藥力逆行陰道,所以用升麻引導藥力走陽道,讓清氣從下往上傳導,以此調和陰陽之氣。如果中焦滿脹,去掉甘草;咳嗽嚴重,去掉人參。

如口乾嗌乾者,加乾葛。

脾胃既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營血大虧,營氣伏於地中,陰火熾盛,日漸煎熬,血氣虧少;且心包與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是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亂於胸中,使周身血逆行而亂。《內經》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

白話文:

脾胃虛弱,食物無法向上運化,因體內陰火灼傷了脾胃生髮氣血的功能,營血嚴重不足。營氣下陷聚集在地部,陰火過旺,日益耗傷血氣。

此外,心包和心臟主管血脈,血氣虧損則心無所養,導致心神不安而煩躁,這就是「悗」病。所謂「悗」,是指心神迷惑、煩悶、坐立不安。這是因為清氣無法上升,濁氣無法下降,清濁之氣交錯,擾亂胸中,導致全身血氣逆行混亂。《內經》中說:從下往上運行的病氣,要引導它離開身體。

故當加辛溫、甘溫之劑生陽,陽生則陰長。已有甘溫三味之論。或曰:甘溫何能生血,又非血藥也?仲景之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更加當歸和血。又宜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蓋甘寒瀉熱火,火減則心氣得平而安也。如煩亂猶不能止,少加黃連以去之,蓋將補腎水,使腎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陽氣矣。

白話文:

因此應該添加辛溫、甘溫的藥劑來生髮陽氣,陽氣生髮則陰氣也會增長。已經有甘溫三味的論述。有人說:甘溫怎麼能生血,它又不是補血的藥?仲景的方法是,血虛就用人參來補,陽氣旺盛就能生髮陰血。再搭配當歸和血。還應該稍微添加黃柏,以救援腎水。甘寒的藥物可以瀉除熱火,火氣減少,心氣就能平穩下來,這樣就安穩了。如果煩亂仍然不能止息,就少量添加黃連來去除,目的是補益腎水,讓腎水旺盛,心火自然就會下降,扶持住體內的陽氣。

如氣浮心亂,則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得煩減,勿再服,以防瀉陽氣之反陷也。如心下痞,亦少加黃連。氣亂於胸,為清濁相干,故以橘皮理之,又能助陽氣之升而散滯氣,又助諸甘辛為用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氣浮心亂的症狀,可以用硃砂安神丸來鎮靜安神。症狀緩解後,不要再服用,以免瀉去陽氣,反而加重病情。

如果出現心下痞悶的症狀,可以少加一些黃連。氣亂於胸,是由於清濁之氣交結造成的,因此可以用橘皮來調理。橘皮既能幫助陽氣升發,還能散去滯氣,並輔助其他辛甘藥物的功效。

長夏濕土客邪大旺,可從權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也。濕氣大勝,主食不消化,故食減,不知穀味,加炒曲以消之。復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此三伏中長夏正旺之時藥也。

白話文:

在炎熱潮濕的夏季,外界有害物質會大量增加。可以暫時添加蒼朮、白朮、澤瀉這三味藥,從頭到腳去除體內的濕熱之氣。濕氣過盛,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因此會食慾下降,甚至嘗不出穀物的味道。所以加入炒熟的麥芽糖來消除濕氣。另外加入五味子、麥門冬、人參,可以清熱益肺氣,幫助身體適應夏季。這些藥物適用於夏季三伏中最炎熱潮濕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