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中 (3)

回本書目錄

卷中 (3)

1. 除風濕羌活湯

羌活(一兩),防風(去蘆),蒼朮(酒浸,去皮),黃耆(以上各一錢),升麻(七分),炙甘草獨活柴胡(以上各五分),川芎(去頭痛),黃柏橘皮藁本(以上各三分),澤瀉(去須,一分),豬苓(去黑皮),茯苓(以上各二分),黃連(去須,一分)

白話文:

羌活(30克),防風(去除蘆稈),蒼朮(用酒浸泡後,去除外皮),黃耆(以上各3克),升麻(2.1克),炙甘草,獨活,柴胡(以上各1.5克),川芎(去除頭痛),黃柏,橘皮,藁本(以上各0.9克),澤瀉(去除根須,0.3克),豬苓(去除黑色外皮),茯苓(以上各0.6克),黃連(去除根須,0.3克)

上㕮咀。每服秤三錢或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量虛實施用。如有不盡證候,依加減法用之。

夫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時一澀,其證:四肢滿悶,肢節煩疼,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懶倦,口失滋味,腹難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大便澀滯不行,一二日一見,夏月飧泄,米穀不化,或便後見血,見白膿,胸滿短氣,膈咽不通,或痰嗽稠黏,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鳴耳聾,目中流火,視物昏花,胬肉紅絲,熱壅頭目,不得安臥,嗜臥無力,不思飲食,調中益氣湯主之。

白話文:

脈象弦長洪大而緩慢,按壓之中部或下部,偶爾會感覺到一下澀滯感,症狀包括:

  • 四肢酸脹不適,關節疼痛煩悶,難以彎曲伸直
  • 身體沉重,心煩不安
  • 體重忽胖忽瘦,四肢倦怠無力
  • 口中無味,腹部脹悶不適
  • 大小便清澈順暢,次數較多
  • 有時上半身有水飲,下半身腹瀉
  • 或有大便乾結不通暢,一兩天才能排便一次
  • 夏季出現腹瀉,大便中夾雜未消化的米粒
  • 排便後見血或白膿
  • 胸口鬱悶,呼吸短促,膈肌和咽喉不通暢
  • 或咳痰稠黏,口中充滿唾液,吃下去的食物又吐出來
  • 耳鳴耳聾,眼睛發紅流淚,視物昏花
  • 身上長出紅色的紋路
  • 熱氣上衝頭部,無法安穩入睡
  • 嗜睡無力,不想飲食

服用「調中益氣湯」可以改善這些症狀。

2. 調中益氣湯

黃耆(一錢),人參(去蘆頭,有嗽者去之),甘草蒼朮(以上各五分),柴胡(一味為上氣不足,胃氣與脾氣下溜,乃補上氣,從陰引陽也),橘皮(如腹中氣不得運轉,更加一分),升麻(以上各二分),木香(一分或二分)

白話文:

  • 黃耆(6克)
  • 人參(去蘆頭,咳嗽者去掉蘆頭),甘草,蒼朮(以上各3克)
  • 柴胡(1味用於補上氣,針對胃氣和脾氣下溜,從陰引陽)
  • 橘皮(如果腹中氣體運轉不暢,再加6克)
  • 升麻(1.2克)
  • 木香(0.6克或1.2克)

上件銼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帶熱,宿食消盡服之。寧心絕思,藥必神效,蓋病在四肢血脈,空腹在旦是也。

白話文:

上一帖藥丸的大小像麻豆。一次全部服下,用兩大杯水煎煮到剩一杯,濾掉藥渣,趁熱服下,可以清除前一晚沒有消化的食物。保持心境平靜,不要胡思亂想,藥效一定很好。因為病症在四肢血脈之中,空腹時服藥纔能有效。

如時頭熱躁,是下元陰火蒸蒸發也,加真生地黃二分、黃柏三分,無此證則去之。

白話文:

如果症狀出現頭部發熱、煩躁,是因為下半身的陰火向上蒸發所致,可以加入真生地黃二分、黃柏三分的藥材治療。若無此症狀,則可將這些藥材去除。

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逼迫,血虛血澀也,加當歸身三分;如身體沉重,雖小便數多,亦加茯苓二分,蒼朮一錢,澤瀉五分,黃柏三分,時暫從權而祛濕也,不可常用,兼足太陰已病,其脈亦絡於心中,故顯濕熱相合而煩亂;如胃氣不和,加湯洗半夏五分,生薑三片;有嗽,加生薑,生地黃二分,以製半夏之毒;如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陰脾所作也;如兼躁熱,加黃柏、生地黃以上各二分;如無以上證,只服前藥;如夏月,須加白芍藥三分;如春月腹中痛,尤宜加。

白話文:

  • 如果大便時解不出來,或者解了還感覺沒解完,腹部經常有緊迫感,這是血虛血澀所致,應加入當歸身三分。
  • 如果身體沉重,即使小便次數多,也要加入茯苓二分、蒼朮一錢、澤瀉五分、黃柏三分,這是暫時緩解濕氣的方法。但不能長期服用,因為足太陰脾胃已經病了,其脈絡與心相連,所以會出現濕熱相合而煩亂的症狀。
  • 如果胃氣不和,加入洗湯半夏五分、生薑三片。
  • 如果咳嗽,加入生薑、生地黃二分,以緩解半夏的毒性。
  • 如果痰涎阻滯引起頭痛,非半夏不能除,這是足太陰脾所致。
  • 如果兼有煩躁和發熱,加入黃柏、生地黃各二分。
  • 如果沒有上述證狀,只服用前面的藥方。
  • 如果是夏季,需要加入白芍藥三分。
  • 如果是春季,腹中疼痛,尤其需要加入白芍藥。

如惡熱而渴,或腹痛者,更加芍藥五分,生黃芩二分。

如惡寒腹中痛,加中桂三分,去黃芩,謂之桂枝芍藥湯,亦於芍藥湯中加之同煎;如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藥,蓋大寒之藥也。只加乾薑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薑少許制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怕冷且腹痛,可以加入三錢肉桂,去掉黃芩,稱為「桂枝芍藥湯」,也可以在芍藥湯中加入桂枝一起煎煮。如果是在冬天出現腹痛,不能使用芍藥,因為芍藥是極寒的藥物。這時可以只加入二分乾薑,或者加入五到七分的半夏,用少許生薑來平衡藥性。

如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並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內經》曰:逆氣上行,滿脈去形,明七神昏絕,離去其形而死矣,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急有音,不得臥,加吳茱萸五分或一錢五分,湯洗去苦,觀厥氣多少而用之。

白話文:

就像秋冬季節,胃經的四條支脈被衝脈逆行阻滯,與脅下的少陽經的兩條支脈一同反向運行,這個病叫做厥逆。《內經》中記載:逆氣向上行進,陽氣耗盡,七神昏迷,離開身體而死亡。它的症狀是:氣向上衝到咽喉,無法呼吸,喘息急促有聲,不能躺下。治療時,加用吳茱萸五分到一錢五分,用湯洗去苦味,根據厥氣的多少來用量。

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蓋此病隨四時為寒熱溫涼也,宜以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熱湯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飲食壓之,使不令胃中留停,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七損證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法也。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天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體內過熱。這種疾病會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表現出寒熱溫涼的症狀。

治療方法是使用黃連、黃柏、知母,各等分,研磨成細末,用熱湯製作成藥丸。每個藥丸的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200顆,用白開水送服,空腹時服用。服用後要多喝熱湯,服用一段時間後,再用美食壓制,防止藥物停留在胃中,一直讓藥物到達下元,以瀉除衝脈中的邪氣。

總的來說,治療飲食勞倦造成的疾病,通常是虛勞七損證。應該使用溫和平和、甘味較多、辛味較少的藥物進行治療,這是治療該疾病的基本原則。

如時上見寒熱,病四時也,又或將理不如法,或酒食過多,或辛熱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熱大寒之處益其病,當臨時制宜,暫用大寒大熱治法而取效,此從權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難治矣。

白話文:

如果出現寒熱交替,可能是季節變化導致的疾病。另外,治療方法不合適,或者飲食過度,或食用了辛辣熱性食物,或食用了生冷食物,或者居住在極熱或極冷的環境中都會加重病情。此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變,暫時使用大寒大熱的療法來緩解症狀,但不能因為見效而長期使用,否則會導致疾病難以治療。

《黃帝針經》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蓋上氣者,心肺上焦之氣,陽病在陰,從陰引陽,宜以入腎肝下焦之藥,引甘多辛少之藥,使升發脾胃之氣,又從而去其邪氣於腠理皮毛也。又云:視前痛者,常先取之,是先以繆刺瀉其經絡之壅者,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後治他病。

白話文:

《黃帝針經》中說:從下往上針刺,用來將邪氣引走消散。如果上部的氣不足,就要用針推動和提升。上部的氣,指的是心肺上焦的氣。陽性的疾病在陰性的部位,應該從陰性部位引到陽性部位。適合使用滋補腎和肝、藥性甘辛的藥物,以升發脾胃之氣,同時從皮膚腠理中排出邪氣。

又說:如果看到前面有疼痛,通常要先治療它。這是因為疼痛可能是經絡瘀堵導致的,血凝結而不流通,所以要先疏通它,然後再治療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