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7)

1. 癰瘡

癰瘡之症至凶至惡者,莫過發背。然而別其陰陽,治之無難。不知陰陽各瘡癰,且皆不能奏效,況易治乎?故癰瘡之症,但當問其是陰是陽,不當計其何輕何重也。大約各癰疽瘡症初發之時,作痛作疼,發寒發熱,多是陽症。陽症初起,必然紅腫高突,呼號叫喊,自不能免。

若陰症則不然,雖亦發寒發熱,而疼痛反覺少輕。初發之時,必現無數小瘡頭,以欺世。大勢平陂,而無高突之狀。面必色黯,不若陽症之面紅也。治之少瘥,死生反掌,可不慎乎?陽症之瘡,乃火之有餘,不能發泄,或飲涼水,水漿擁遏,而成陽毒。陰症之瘡,必生於富貴之人,或繁華而兼憂鬱,或氣惱而帶房勞。

內水既干,內火自熾,蘊毒實深。一旦潰發,豈可以細小微劑,望其生全乎?與陽症治法,大是懸殊。然而陰陽雖有各別,有毒氣,總無大異也。吾今立一方,統治陰陽癰疽之各瘡,無不神效。但陽症小其劑,陰症多其味也。方名陰陽通治丹。如若陰症,各藥倍一半,加附子一錢,可也。

余不可亂加。此方之妙,妙在金銀花。蓋此味乃補陰之妙品,又是散邪解毒之聖藥。然非多加,則力薄而效淺。吾所以用至三兩也。陽症何以相宜?蓋補陰正所以助陽氣之不足。陽生於陰,原有妙用也。若陰症,尤其所宜加一倍,則力大而氣專。加附子以達其經絡,無經不入。

當歸甘草之類,同群共濟,更易奏功也。倘世人不聽吾言,因循失治,必致陰症變成壞症,而陽症亦變為陰症,而不可救者,是則可憐也矣。

陰陽通治丹

當歸(一兩) 甘草(三錢) 金銀花(三兩) 車前子(五錢)水煎服

2. 脫症

脫症之有陽陰也,於何辨之?亦辨之症而已,非男脫為陽而女脫為陰也。陽脫之症乃陽氣之衰,陽精不能與陰精相合,於是彼此相脫而身亡。而陽精與陰精又從何處以辨之?陽精者火也,陰精者水也。陰陽皆在於腎之中,無陽則陰不生,無陰則陽不化,合則生而脫則死也。而陽脫之症若何?其陽必翹然不倒,精盡而繼之以血者是也。

陰脫之症若何?精盡而止其陽即痿,身寒而無氣者是也。治陽脫與治陰脫雖皆不可離去人參附子,而其中又不可不少,有分別。治陽脫者宜多用人參而少用附子,治陰脫者宜多用附子而少用人參。吾今定二方,一治陽脫,一治陰脫。或疑脫症不可服補陰之劑,不知陰虛而脫,無陰固不能驟生,然而有參以生氣,又有附子一枚以為君,則純是大熱之藥,若不助之補陰之味,未免過於酷烈,此中實有妙用。倘附子不用至一枚,斷難用補陰之藥也。

設若止用人參而少用附子,則陰寒之氣逼人,又安能回之無何有之鄉哉?此陰脫陽脫之宜辨也。苟知陰陽之辨,見此等之症,自然不至臨時忙亂而枉人之性命也。

陽脫方

人參(三兩) 附子(二錢)水煎服

陰脫方

附子(一個) 人參(一兩) 熟地(五錢) 山茱萸(五錢) 麥冬(五錢)水煎服

3. 汗症

汗症之宜講也,人以為發汗亡陽耳,誰知亦有發汗亡陰之禍哉!大約汗症多是熱,而陽氣不能固者始有汗出,故世人動以汗出亡陽為辭,不知陽生於陰,陰氣不能固而陽氣始能外泄,亦有陽氣不能收而陰氣外逆者亦不可不辨也。

其陽症若何?身必發熱,口必發渴,兩目必紅赤,痰如黃塊或吐白沫,其汗或如雨或如珠,身必狂躁不安,脈必洪大而數,按之必有力而擊指,登高而歌,或棄衣而走,或見水而入,皆是陽症之汗也。然陽之中有實有虛,又從何而辨之?汗出而身涼者為虛是矣,然亦有汗出而身未涼者為虛,虛者口舌必滑,胎為白胎者虛也。若見黃胎與灰黑之色與紅赤之色俱是實邪之火,如此辨症,斷斷不瘥。

虛者宜用補陽之味,三黃之湯多加黃耆,清中補之最妙。若實邪之汗,非石膏湯不能遏抑其火,世人皆知其方,余所以不留方也。若陰虛發汗,人最難知,醫方亦無佳者。吾先言其症而後定其方,其症微微汗出,如星星光景,口必不渴,舌必滑,無胎,或夜有汗而日無汗,或動有汗而靜無汗,或飲食有汗而平時無汗,或身有汗而頭無汗,皆是陰虛之汗也。吾今留一方統治之,無不神效。

此方之妙,妙在補氣之味而加入於補血之中,少加桑葉五味以止汗,故陰氣自生而汗亦自止。倘亦用寒涼之味以止汗,汗雖止而正氣消亡,非胃氣之寒即脾氣之壞矣。論理人參亦可多加,而余不用之者,傷人之貧者多而富者少,吾定此方以救萬世之人,故不以難者強世人也。

黃耆(三錢) 當歸(五錢) 桑葉(七片) 五味子(十粒) 白芍(一兩) 生地(五錢) 麥冬(五錢)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