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二、藥物 (14)

回本書目錄

二、藥物 (14)

1. 27.滑石解

滑石:色白味淡,質滑而軟,性涼而散。《神農本草經》謂其主身熱者,以其微有解肌之力也,謂其主癃閉者,以其饒有淡滲之力也;且滑者善通竅絡,故又主女子乳難;滑而能散,故又主胃中積聚;因熱小便不利者,滑石最為要藥,若寒溫外感諸證,上焦燥熱下焦滑瀉無度,最為危險之候,可用滑石與生山藥各兩許,煎湯服之,則上能清熱,下能止瀉,莫不隨手奏效(有附案載於滋陰清燥湯下可參觀)。

白話文:

滑石:顏色白色,味道平淡,質地光滑柔軟,性質涼爽而能擴散。《神農本草經》說它能醫治身體發熱,因為它有輕微解肌的作用。說它能醫治小便不通,是因為它有輕微利尿的作用;並且,光滑的東西擅長疏通孔竅和經絡,所以它還能醫治女性乳房疼痛;光滑且能擴散,所以它還能醫治胃中積食;對於因發熱而小便不利的人,滑石是最重要的藥。如果遭遇風寒外感等證候,上部燥熱,下部滑洩不止,是最危險的情況,可以用滑石和生山藥各兩錢,煎湯服用,那麼上部能清熱,下部能止瀉,沒有一個不立竿見影(有附案記載在滋陰清燥湯下,可以參考)。

外感大熱已退而陰虧脈數不能自復者,可於大滋真陰藥中(若熟地、生山藥、枸杞之類)少加滑石,則外感餘熱不至為滋補之藥逗留,仍可從小便瀉出,則其病必易愈。若與甘草為末(滑石六錢,甘草一錢,名六一散,亦名天水散)服之,善治受暑及熱痢;若與赭石為末服之,善治因熱吐血、衄血;若其人蘊有濕熱、周身漫腫、心腹膨脹、小便不利者,可用滑石與土狗研為散服之,小便通利腫脹自消,至內傷陰虛作熱,宜用六味地黃湯以滋陰者,亦可少加滑石以代苓、澤,則退熱較速。

白話文:

外感造成的發熱大多已經退去,但體內的陰液虧損,導致脈搏跳動頻率仍無法恢復正常。此時,可以在滋補真陰的藥物中(如熟地、生山藥、枸杞等)適當加入滑石。這樣一來,外感剩餘的餘熱就不會因滋補藥物的使用而滯留在體內,仍然可以從小便排出,疾病也就更容易痊癒。

如果將滑石與甘草研成細末(滑石六錢,甘草一錢,稱為「六一散」,也稱為「天水散」)服用,可以有效治療暑熱和熱痢;如果將滑石與赭石研成細末服用,可以有效治療因熱造成的吐血、衄血;如果患者體內有濕熱,出現全身浮腫、心腹膨脹、小便不暢等症狀,可以用滑石與土狗研成細末服用,可以利尿消腫。到了內傷陰虛發熱的階段,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滋補陰液,此時也可以加入少量的滑石代替茯苓和澤瀉,這樣可以使退熱的速度加快。

蓋滑石雖為石類,而其質甚軟,無論湯劑丸散,皆與脾胃相宜,故可加於六味湯中以代苓、澤。其滲濕之力,原可如苓、澤行熟地之滯泥,而其性涼於苓、澤,故又善佐滋陰之品以退熱也。

白話文:

滑石雖然是石頭類,但它的性質很軟,無論是藥湯、藥丸、藥粉,都適合脾胃,所以可以加入六味湯中替代茯苓和澤瀉。它的祛濕力量,本來可以像茯苓和澤瀉一樣,暢通熟地(指熟地黃)造成的淤塞,而它的性質比茯苓和澤瀉涼,所以又擅長幫助滋陰的藥物退燒。

天水散,為河間治暑之聖藥,最宜於南方暑證。因南方暑多挾濕,滑石能清熱兼能利濕,又少加甘草以和中補氣(暑能傷氣),是以用之最宜。若北方暑證,不必兼濕,甚或有兼燥,再當變通其方,滑石、生石膏各半,與甘草配製,方為適宜。

白話文:

天水散是一種著名的中藥,特別適合用來治療南方的暑熱症狀。由於南方的暑熱常常伴隨著濕氣,因此使用滑石不僅可以清熱,還能利濕。再稍微加入一些甘草,可以調和中氣,補益氣血(暑邪會損傷氣血)。

如果是在北方發生的暑熱症狀,就不一定會同時伴有濕氣,甚至可能還有燥熱。這時就需要變通藥方,將滑石和生石膏各取一半,搭配甘草使用,這樣才能更適合北方的暑熱症狀。

2. 28.牛膝解

牛膝:味甘微酸,性微溫。原為補益之品,而善引氣血下注,是以用藥欲其下行者,恆以之為引經。故善治腎虛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兼治女子月閉血枯,催生下胎。又善治淋疼,通利小便,此皆其力善下行之效也。然《名醫別錄》又謂其除腦中痛,時珍又謂其治口瘡齒痛者何也?蓋此等證,皆因其氣血隨火熱上升所致,重用牛膝引其氣血下行,並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是以能愈也。

白話文:

牛膝:味道甘甜微酸,性質溫和。原本是一種補益的藥材,但它擅長引導氣血向下輸注,因此在應用藥物時,如果需要讓藥效向下運行,常將其作為引經之藥。因此它能很好地治療腎虛導致的腰痛、腿痛,或膝蓋疼痛、屈伸困難,或腿部痿弱而無法站立,還能同時治療女性月經閉塞、血枯,催生下胎。此外,它還能有效治療淋病引起的疼痛,通利小便,這些都歸功於它能引氣血下行的功效。

然而,《名醫別錄》中也提到牛膝可以移除腦中疼痛,《本草綱目》中也記載它能治療口腔潰瘍和牙痛,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症狀都是由於氣血隨着火熱之氣上升所致,重用牛膝引導其氣血向下運行,還能引導浮越之火下行,因此就能治癒這些疾病。

愚因悟得此理,用以治腦充血證,伍以赭石、龍骨牡蠣諸重墜收斂之品,莫不隨手奏效,治愈者不勝紀矣。為其性專下注,凡下焦氣化不固,一切滑脫諸證皆忌之。此藥懷產者佳,川產者有紫、白兩種色,紫者佳。

白話文:

我領悟了這個道理,用於治療腦充血的疾病,搭配赭石、龍骨、牡蠣等重墜收斂的藥物,每次都很快見效,治癒的人數不勝枚舉。由於它的特性是專門往下走,凡是下焦氣化不穩固、所有滑脫的各種疾病都忌用它。這種藥物以川產懷孕母鹿體內的胎盤為佳,川產的胎盤有紫、白兩種顏色,紫色的較好。

【附案】,在遼寧時,曾治一女子,月信期年未見,方中重用牛膝一兩,後復來診,言服藥三劑月信猶未見,然從前曾有腦中作疼病,今服此藥腦中清爽異常,分毫不覺疼矣。愚聞此言,乃知其腦中所以作疼者,血之上升者多也。今因服藥而不疼,想其血已隨牛膝之引而下行,遂於方中加䗪蟲五枚,連服數劑,月信果通。

白話文:

在遼寧的時候,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女性,她的月經已經一年沒有來了。我開的藥方中重點使用了牛膝一兩。後來她再次回診,說吃了三劑藥,月經還是沒有來,但是她以前頭疼的毛病,現在服藥後腦袋清爽異常,完全不覺得疼了。我聽了她的話,才知道她頭疼的原因是血液上行過多。現在服藥後不疼了,估計她的血已經隨著牛膝的引導而下行。於是我在藥方中加入了五枚䗪蟲,連服幾天,她的月經果然來了。

友人袁××,素知醫,時當季春,牙疼久不愈,屢次服藥無效。其脈兩寸甚實,俾用懷牛膝、生赭石各一兩,煎服後,疼愈強半,又為加生地黃一兩,又服兩劑,遂霍然全愈。

白話文:

我的朋友袁某,向來懂些醫術。當春季時節,他持續好久的牙疼遲遲不見好轉,多次服藥也無效。我為他把脈,發現他兩寸脈象十分有力。我便讓他使用懷牛膝、生赭石各一兩煎服,服用後,他的疼痛減輕了大半。我又為他加入生地黃一兩,再服兩劑,他的牙疼便徹底痊癒了。

3. 29.遠志解

遠志:味酸微辛,性平。其酸也能闟,其辛也能闢,故其性善理肺,能使肺葉之闟闢純任自然,而肺中之呼吸於以調,痰涎於以化,即咳嗽於以止矣。若以甘草輔之,誠為養肺要藥,至其酸斂之力,入肝能斂戢肝火,入腎能固澀滑脫,入胃又能助生酸汁,使人多進飲食,和平純粹之品,夫固無所不宜也。

白話文:

遠志:

味道: 酸味稍帶辛味 **性質:**平和

它的酸味能收斂,辛味能疏通,所以性味平和,善於調理肺部。能幫助肺部氣血暢通,呼吸順暢,化解痰液,止咳。

如果配上甘草,就是滋養肺部的良藥。它的酸斂之性,進入肝臟能平息肝火,進入腎臟能固澀腎氣,進入胃部又能促進胃酸分泌,讓人食慾大增。它的平和純粹,適用於各種情況。

若用水煎取濃汁,去渣重煎,令其汁濃若薄糊,以敷腫疼瘡瘍及乳癰甚效,若恐其日久發酵,每一兩可加蓬砂二錢溶化其中。

白話文:

如果用滾水煎煮藥材,取濃汁後去掉渣滓,再重複煎煮,讓藥汁濃稠得像薄糊。這種藥汁用於敷治腫疼的瘡瘍和乳癰的效果很好。如果擔心藥汁久置會發酵,可以每加一兩藥汁加入二錢蓬砂,並溶解在藥汁中。

愚初次細嚼遠志嘗之,覺其味酸而實兼有礬味,西人謂其含有林檎酸,而林檎酸中固無礬也。後乃因用此藥,若末服至二錢可作嘔吐,乃知其中確含有礬味,因悟礬能利痰,其所以能利痰者,亦以其含有礬味也。礬能解毒,《本草綱目》謂其解天雄附子烏頭毒,且並能除瘡瘍腫疼者,亦以其兼有礬味也。是以愚用此藥入湯劑時,未嘗過二錢,恐多用之亦可作嘔吐也。

白話文:

我一開始細嚼遠志,覺得它味酸帶點礬味。西方人說它含有蘋果酸,但蘋果酸本身沒有礬味。後來我服用這種藥物,如果研磨成末後服下兩錢,會引起嘔吐,這才確定它確實含有礬味。因此我推測,礬能化痰,其化痰的作用也是因為它含有礬味。礬能解毒,《本草綱目》說它能解天雄、附子、烏頭的毒。它還能消除瘡瘍腫痛,也是因為它含有礬味。因此我在湯劑裡使用這種藥物時,從來不會超過兩錢,擔心用量太多也會引起嘔吐。

4. 30.龍膽草解

龍膽草:味苦微酸,性寒,色黃屬土,為胃家正藥。其苦也能降胃氣、堅胃質,其酸也能補益胃中酸汁、消化飲食,凡胃熱氣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開胃進食,西人渾以健胃藥稱之,似欠精細。為其微酸屬木,故又能入膽肝、滋肝血、益膽汁、降肝膽之熱使不上炎,舉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驚癇、眩暈、因肝膽有熱而致病者,皆能愈之。其瀉肝膽實熱之力,數倍於芍藥,而以斂戢肝膽虛熱,固不如芍藥也。

白話文:

龍膽草

味道:微苦微酸 性質:寒冷 顏色:黃色,屬土 主要用於治療胃部疾病。

其苦味可以降低胃氣,強化胃質;其酸味可以補充胃液,幫助消化。凡是胃部有熱氣逆行、胃液不足、無法進食者,服用龍膽草可以開胃提振食慾。西醫通常將其當作健胃藥使用,但這略顯粗糙。

由於它微酸屬木,因此也能進入膽肝,滋養肝血、促進膽汁分泌、降低肝膽火熱上攻。凡是因肝膽火熱所致的疾病,例如眼疾、吐血、鼻血、大小便出血、驚癇、眩暈等,它都能治療。

它瀉除肝膽實熱的效果是芍藥的數倍,但在斂抑肝膽虛熱方面,則不如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