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38)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38)

1. 69.論腸結治法

腸結最為緊要之證,恆於人性命有關。或因常常嘔吐,或因多食生冷及硬物,或因怒後飽食,皆可致腸結,其結多在十二指腸及小腸間,有結於幽門者。其證有腹疼者,有嘔吐者,尤為難治。因投以開結之藥,不待藥力施展而即吐出也。亦有病本不吐,因所服之藥行至結處不能通過,轉而上逆吐出者。

白話文:

腸道阻塞是最重要的疾病,經常與人的生死相關。可能是因為經常嘔吐,或吃太多生冷和堅硬的食物,或生氣後吃飽了,都可能導致腸道阻塞。阻塞通常發生在十二指腸和小腸之間,也有發生在幽門的。其症狀有腹痛的,有嘔吐的,尤為難治。因為服用了通便藥後,藥效還沒發揮作用就吐出來了。也有本來不吐的病人,因為服用的藥物行至阻塞處無法通過,轉而向上逆流嘔吐出來。

是以治此證者,當使服藥不使吐出為第一要著。愚於此證吐之劇者,八九日間杓飲不存,曾用赭石細末五兩,從中又羅出極細者一兩,將所餘四兩煎湯,送服極細者,其吐止而結亦遂開。若結證在極危急之時,此方宜放膽用之。雖在孕婦惡阻嘔吐者,亦可用之(赭石解參赭鎮氣湯後載有數案可參觀),有謂孕婦惡阻,無論如何嘔吐,與性命無關者,乃閱歷未到之言也。

白話文:

因此,治療這種疾病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讓服用藥物的人不會吐出來。我曾遇到這種吐得很厲害的病人,八九天都沒有進食飲水,我曾用細研磨的赭石五兩,再從中篩選出一兩最細的粉末,將剩下的四兩煎湯,送服那最細的一兩,結果嘔吐就停止了,阻塞也因此打開了。如果阻塞的情況非常危急,這個方子可以大膽地使用。即使是孕婦得了惡阻嘔吐,也可以使用(《參赭鎮氣湯》後列有幾個案例可以參考)。有人說孕婦惡阻,不論吐得有多厲害,都與性命無關,這是沒有經驗的說法。

有患此證急欲通下者,愚曾用赭石細末三兩、芒硝五錢,煎湯送服甘遂細末錢半,服後兩點半鐘其結即通下矣。後有醫者得此方以治月餘之腸結證,亦一劑而愈。後聞此醫自患腸結,亦用此方煎湯先服一半,甘遂亦送下一半,藥力下行,結不能開,仍復吐出;繼服其餘一半,須臾仍然吐出,竟至不起。由此知用藥一道,過於放膽固多失事,若過於小心亦多誤事也。

白話文:

有人患有此症,急著想徹底通便,我曾使用三兩研磨成細末的赭石和五錢芒硝,煎煮成湯後,讓患者服用半錢研磨成細末的甘遂。服用後約兩點半鐘,患者的宿便就全部通暢地排出了。後來有位醫生得到這個方子,用來治療患有數月腸結症的患者,也只服用了一劑藥就痊癒了。後來我聽說這位醫生自己患了腸結症,也使用這個方子煎煮成湯,先服用了一半,也服用了一半甘遂,藥效在體內發揮作用後,腸結雖然還是無法排出,反而吐了出來;他繼續服用了剩餘的一半,沒多久後又吐了出來,最終不幸過世。由此可知,用藥之道,過於大膽魯莽固然容易出問題,但是過於謹慎小心也容易誤事。

況甘遂之性,無論服多服少,初次服之尚可不吐;若連次服之,雖佐以赭石,亦必作吐。是以拙擬蕩胸加甘遂湯,原用大劑大承氣湯加赭石二兩煎湯,送服甘遂細末二錢。方下注云:若服一劑不愈者,須隔三日方可再服。此固欲緩服以休養其正氣,實亦防其連服致吐也。至於赭石可如此多用者,以其原質為鐵養化合,性甚和平,且善補血,不傷氣分,雖多用於人無損也。特是藥房中赭石,必火煆醋激然後軋細,如此製法,則養氣不全,不如徑用生者之為愈也。

白話文:

至於甘遂這種藥材,無論服用多少,第一次服用時可能不會嘔吐。但如果連續服用,即使用赭石作為輔助,也必定會引起嘔吐。因此,我提議在「蕩胸加甘遂湯」中加入大量「大承氣湯」和二兩赭石煎湯,然後服用二錢的甘遂細末。藥方下方註明:如果服用一劑後症狀沒有改善,必須間隔三天後才能再次服用。這不僅是為了緩慢服用以恢復正氣,也是為了防止連服引起嘔吐。

至於赭石能如此大量使用,是因為它的組成成分是鐵的氧化物,性質非常溫和,且能補血而不傷氣,即使大量使用也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然而,藥房中的赭石通常經過火煅和醋浸後再研磨細碎。這種加工方式會導致赭石的補氣效果不佳,不如直接使用生赭石。

況其雖為石類,與鐵鏽相近(鐵鏽亦鐵養化合),即服生赭石細末,亦於人腸胃毫無傷損。若嫌上方中甘遂之性過猛烈者,本書載有硝菔通結湯方,藥性甚穩善,惟制此藥時,略費手續。方後載有治驗兩則,後又遇此證多次,皆以此方治愈。

白話文:

況且(生赭石)雖然是石類,但類似鐵鏽(鐵鏽也是鐵生鏽之後氧化產生的),直接服用生赭石的粉末,對人的腸胃也不會有損傷。如果你覺得上面的藥方中的甘遂性質太猛烈了,本書中記載了硝菔通結湯方,藥性很穩妥,但是製作起來略微繁瑣。方子後面記載了兩個驗證案例,後來又遇到過很多次這樣的證狀,都用這副藥方治癒了。

2. 70.論結胸治法

結胸之證,有內傷外感之殊。內傷結胸,大抵系寒飲凝於賁門之間,遏抑胃氣不能上達,阻隔飲食不能下降。當用乾薑八錢,赭石兩半,川樸、甘草各三錢開之。其在幼童,脾胃陽虛,寒飲填胸,嘔吐飲食成慢驚,此亦皆寒飲結胸證。可治以莊在田《福幼編》逐寒蕩驚湯。若用其方寒痰仍不開,嘔吐仍不能止者,可將方中胡椒倍用二錢。

白話文:

胸悶的病症,有內傷性和外感性的區別。內傷性胸悶,大多是由寒飲凝滯在賁門之間,壓抑胃氣無法上行,阻隔食物無法下行所致。這時應使用乾薑八錢、赭石兩半、川樸、甘草各三錢來調理。

對於幼童來說,脾胃陽氣虛弱,寒飲積聚在胸中,嘔吐食物形成慢驚,這也是寒飲結胸的證候。可以使用莊在田《福幼編》中的逐寒蕩驚湯治療。如果使用這個方劑後寒痰仍然不散,嘔吐仍然無法停止,可以把方劑中的胡椒增至二錢。

若非寒飲結胸,或為頑痰結胸,或為熱痰結胸者,阻塞胸中之氣化不能升降,甚或有礙呼吸,危在目前,欲救其急,可用硼砂四錢開水融化服之,將其痰吐出。其為頑痰者,可再用栝蔞仁二兩,苦葶藶三錢(袋裝)煎湯飲之,以滌盪其痰。其為熱痰者,可於方中加芒硝四錢。

白話文:

如果不因為寒性液體積聚在胸部,或者痰液黏稠在胸腔,或者熱痰阻塞胸腔的情況所致,胸中氣機關閉,無法升降,甚至會影響呼吸,情況危急,欲急救,可用硼砂四錢,用開水溶化後服用,將痰液咳出。

如果痰液黏稠,可再用栝蔞仁二兩,苦葶藶三錢(用布袋包起來)煎湯飲用,以清除痰液。

如果痰液熱,可在方子中加入芒硝四錢。

有胸中大氣下陷,兼寒飲結胸者,其證尤為難治。(曾治一趙姓媼,案詳回陽升陷湯後,可參閱)。

白話文:

如果胸中有大量氣體下陷,再加上寒氣和水液停留在胸中,這個病症尤其難治。(我曾經治療一位姓趙的老婦人,詳細的病例記載在「回陽升陷湯」的後方,可以參考。)

至於外感結胸,傷寒與溫病皆有。傷寒降早可成結胸,溫病即非降早亦可成結胸,皆外感之邪內陷與胸中痰飲互相膠漆也。無論傷寒、溫病,其治法皆可從同。若《傷寒論》大陷胸湯大陷胸丸,俱為治外感結胸良方,宜斟酌病之輕重淺深,分別用之。至拙擬之蕩胸湯,亦可斟酌加減,以代諸陷胸湯、丸。

白話文:

至於因外邪導致的胸悶,傷寒和溫病都可能發生。傷寒初期降泄過度可能導致胸悶,溫病即使沒有降泄過度也可能導致胸悶,這些都是外邪侵入體內與胸中的痰飲互相粘結所致。無論是傷寒還是溫病,治療方法都差不多。如果按照《傷寒論》,大陷胸湯和大陷胸丸都可以治療外感導致的胸悶,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斟酌用藥。我自創的蕩胸湯,也可以根據病情加減用藥,用它代替大陷胸湯和大陷胸丸。

有內傷結胸與外感結胸相併而成一至險之結胸證者。在奉天時曾治郝××,年四十餘,心下痞悶杜塞,飲食不能下行,延醫治不效。繼入東人醫院,治一星期,仍然無效。浸至不能起床,吐痰腥臭,精神昏憒。再延醫診視,以為肺病已成,又兼胃病,不能治療。其家人惶恐無措,迎愚診治。

白話文:

有一種內傷導致胸悶,合併外感導致結胸的嚴重胸悶病症。我在奉天時,曾治療過一位姓郝的四十多歲患者。他感到心窩堵塞難受,吃不下東西。找醫生治療沒有效果。後來轉到東人醫院治療了一週,仍然無濟於事。逐漸地,他無法起牀,吐出的痰液發出腥臭味,精神也變得恍惚。他再次請醫生診治,醫生認為他已經得了肺病,還合併了胃病,無法治療。他的家人十分惶恐,不知所措,便請我去診治。

其脈左右皆弦,右部則弦而有力,其舌苔白厚微黃,撫其肌膚髮熱,問其心中亦覺熱,思食涼物,大便不行者已四五日,自言心中滿悶異常,食物已數日不進,吐痰不惟腥臭,且又覺涼。愚籌思再四,知系溫病結胸。

白話文:

左右脈象皆為緊而有力,右側脈搏尤其有力。舌苔厚白略帶黃色。觸摸皮膚感覺發熱,患者自述心中也覺得發熱,想吃涼的食物。已經四五天沒有大便。患者自訴心中異常煩悶,已經好幾天沒有進食,嘔吐的痰液不僅腥臭,而且還感覺涼。我反覆思考,認為這是溫病所致的胸中鬱結。

然其脈不為洪而有力,而為弦而有力,且所吐之痰臭而且涼者何也?蓋因其人素有寒飲,其平素之脈必弦,其平素吐痰亦必涼(平素忽不自覺,今因病溫咽喉發熱覺痰涼耳),因有溫病之熱與之混合,所以脈雖弦而仍然有力,其痰雖涼,而為溫病之熱熏蒸,遂至腥臭也。為疏方用蔞仁、生赭石細末各一兩,玄參知母各八錢,蘇子半夏黨參生薑各四錢,煎湯沖服西藥留苦四錢。

白話文:

然而他的脈象雖然不浮大但有力,而是緊而有力,而且他吐出的痰又臭又涼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本來就有寒飲,平時脈象一定會緊,平時吐出的痰也一定會涼(平時不太會發現,現在是因為生病發燒喉嚨熱才感覺痰涼),現在有溫病的熱氣和寒飲混合在一起,所以脈象雖然緊但仍然有力,痰雖然涼,卻被溫病的熱氣燻蒸,因而變得腥臭。開立藥方:蔞仁、生赭石細末各一兩,玄參、知母各八錢,蘇子、半夏、黨參、生薑各四錢,煎湯沖服,再加入西藥四錢。

一劑胸次豁然,可進飲食,右脈較前柔和,舌苔變白,心中猶覺發熱,吐痰不臭,仍然覺涼。遂將原方前四味皆減半,加當歸三錢,服後大便通下,心中益覺通豁。惟有時覺有涼痰自下發動,逆行上衝,周身即出汗。遂改用赭石、黨參、乾薑各四錢,半夏、白芍各三錢。川樸、五味、甘草各二錢,細辛一錢,連服數劑,寒痰亦消矣。

白話文:

服用了第一劑藥,胸中頓感開闊,可以進食了。右脈比之前柔和,舌苔變白。但心中仍覺發熱,吐出的痰不臭,仍然感到寒冷。於是,將原方中前四味藥減半,加入當歸三錢。服藥後,大便通暢,心中更加開朗。但有時會感覺有涼痰從下往上翻湧,逆行上衝,全身就會出汗。於是,改用赭石、黨參、乾薑各四錢,半夏、白芍各三錢,川樸、五味、甘草各二錢,細辛一錢。連續服用數劑,寒痰也消除了。

此證原寒飲結胸與溫病結胸相併而成,而初次方中但注重溫病結胸,惟生薑一味為治寒飲結胸之藥。因此二病之因,一涼一熱,原難並治。若將方中之生薑改為乾薑,則溫病之熱必不退。至若生薑之性雖熱,而與涼藥並用實又能散熱。迨至溫病熱退,然後重用乾薑以開其寒飲。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寒飲導致的胸悶和溫病導致的胸悶同時出現,而一開始的藥方中只注重溫病導致的胸悶,只有生薑一味藥可以治療寒飲導致的胸悶。所以這兩種病的病因,一個寒一個熱,本來就難以同時治療。如果將藥方中的生薑改為乾薑,那麼溫病中的熱氣一定不會消退。至於生薑雖然性熱,但與涼藥一起用實際上也能散熱。等到溫病中的熱氣消退,再大量使用乾薑來緩解寒飲。

此權其病勢之緩急先後分治,而仍用意周匝,不至顧此失彼,是以能循序奏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