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神農本草經讀》~ 卷之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6)

1. 紫菀

氣味苦、溫,無毒。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躄,安五臟。

白話文:

藥材氣味:苦、溫,無毒。

藥材功效:主治咳嗽、上逆氣喘、胸中寒熱積結、解除蠱毒、手足無力萎縮、安定五臟。

張隱菴曰:紫者,黑赤之間色也;黑赤,水火之色也。紫菀氣味苦溫,稟火氣也;其質陰柔,稟水氣也。主治咳逆上氣者,啟太陽寒水之氣從皮毛而合肺也。治胸中寒熱結氣者,助少陰火熱之氣,通利三焦而上達也。蠱毒在腹屬土,火能生土,故去蠱毒。痿躄在筋屬水,水能生木,故去痿躄。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水火交則陰陽合,故安五臟。

白話文:

張隱菴說:紫色是黑與紅之間的顏色;黑與紅是水與火所形成的顏色,紫菀的氣味是苦溫的,這都是火氣的性質;它的質地陰柔,這都是水氣的性質。主治咳嗽逆氣、氣往上衝的,是因為它能激發太陽寒水的氣從皮毛而與肺結合。治療胸中寒熱結合氣滯的,是因為它能輔助少陰火熱之氣,使三焦通暢而上達。中蠱毒在腹中,屬於土,火能生土,所以能去除蠱毒。痿躄在筋脈,屬於水,水能生木,所以能去除痿躄。水與火,是陰陽的徵兆;水火交合,陰陽結合,所以能使五臟安定。

2. 知母

氣味苦、寒,無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白話文: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功能:

  • 消除口渴和體內熱氣
  • 驅除邪氣
  • 消除四肢浮腫
  • 促進小便
  • 補益不足
  • 增益氣力

葉天士曰:知母氣寒,稟水氣而入腎;味苦無毒,得火味而入心。腎屬水,心屬火,水不制火,火爍津液,則病消渴;火熏五內,則病熱中;其主之者,苦清心火,寒滋腎水也。除邪氣者,苦寒之氣味能除燥火之邪氣也。熱勝則浮,火勝則腫;苦者清火,寒能退熱,故主肢體浮腫也。

白話文:

葉天士說:知母的藥性寒涼,它吸收水的氣息並進入腎臟;味道苦但不帶毒性,可以因為火的味道而進入心臟。腎臟屬水,心臟屬火,水無法控制火,火氣就會燒灼體內的津液,導致消渴病;火氣侵害五臟六腑,就會導致熱中病;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是,用苦味來清除心中的火熱,用寒涼來滋養腎臟的水液。去除邪氣的方法是,苦寒的氣味可以祛除燥火之邪氣。因為熱氣盛則浮現,火氣盛則腫脹;苦味可以清除火氣,寒涼可以退燒,所以知母可以治療肢體浮腫的疾病。

腫者水臟,其性惡燥,燥則開合不利而水反蓄矣。知母寒滑,滑利關門而水自下也。補不足者,苦寒補寒水之不足也。益氣者,苦寒益五臟之陰氣也。

白話文:

腫脹是水氣停滯,它的性質應該是很潤滑的,如果它變得乾燥,關竅就會閉塞,水液不能運行,腫脹就會擴大。知母具有寒涼滑利的作用,可以使得關節順暢水液下行。補不足的藥物,用苦寒的藥物補水臟的不足。益氣的藥物,用苦寒的藥物來增加五臟的陰氣。

愚按:《金匱》有桂枝芍藥知母湯,治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可知長沙諸方,皆從《本經》來也。

白話文:

愚按:《金匱要略》記載了桂枝芍藥知母湯,用於治療四肢關節疼痛、身體瘦弱、腳腫得像要脫落一樣。由此可知,長沙郡的各個方子,都是從《本經》來的。

3. 貝母

氣味辛、平,無毒。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

白話文:

氣味辛、平,無毒。主治傷寒發熱,散發體內邪氣,治療疝氣、喉嚨腫痛、乳房疾病、金瘡、風寒抽搐等症狀。

陳修園曰:貝母氣平味辛,氣味俱屬於金,為手太陰、手陽明藥也。其主傷寒煩熱者,取西方之金氣以除酷暑;《傷寒論》以白虎湯命名,亦此意也。其主淋瀝邪氣者,肺之治節行於膀胱,則邪熱之氣除,而淋瀝愈矣。疝瘕為肝木受病,此則金平木也。喉痹為肺竅內閉,此能宣通肺氣也。

白話文:

陳修園說:貝母性平味辛,氣味都屬於金,是手太陰、手陽明藥。它主治傷寒煩熱,是取西方金的寒氣來消除酷暑;《傷寒論》把貝母湯命名為白虎湯,也是這個意思。它主治淋瀝邪氣,是因為肺的機能在膀胱運行,那麼邪熱之氣就能去除,而淋瀝也就能治癒。疝瘕是肝木受病所致,貝母能平肝木。喉痹是肺竅內閉所致,貝母能宣通肺氣。

乳少為陽明之汁不通,金瘡為陽明之經脈受傷,風痙為陽明之宗筋不利,貝母清潤而除熱,所以統治之。今人以主治痰嗽,大失經旨。

白話文:

乳汁分泌少是因為陽明經絡不通暢,金瘡是陽明經脈受到傷害,風痙是陽明經絡的宗筋不利所致。貝母具有清潤、除熱的功效,因此可以用來治療這些疾病。如今有些人用貝母來治療痰嗽,這就大失經旨了。

且李士材謂:貝母主燥痰,半夏主濕痰,二物如水炭之反,皆臆說也。

白話文:

李士材說:貝母治療乾痰,半夏治療濕痰,兩者相生相剋如同水火,這都是臆測之言。

4. 栝蔞根

氣味苦、寒,無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

白話文:

氣味苦、寒,無毒。主治口渴、發燒,煩躁鬱悶、體內有大熱,補虛固中,接續斷絕的脈絡和傷口。

陳修園曰:栝蔞根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而入腎與膀胱;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而入心。火盛爍液則消渴,火浮於表則身熱,火盛於裡則煩滿,大熱火盛則陰虛,陰虛則中失守而不安,栝蔞根之苦寒清火,可以統主之。其主續絕傷者,以其蔓延能通陰絡而續其絕也。實名栝蔞,《金匱》取治胸痹,《傷寒論》取治結胸,蓋以能開胸前之結也。

白話文:

陳修園說:栝蔞根性寒,具有天冬水氣,入腎膀胱;味苦無毒,得南方火味,入心。火氣旺盛灼傷津液,就會導致消渴;火氣浮於體表,就會發熱;火氣旺盛於內,就會煩悶腹脹;高熱火盛就會陰虛;陰虛,中焦就會失去固攝功能而不安。栝蔞根性苦寒,可以清火,因此可以治療這些疾病。栝蔞根能治療續絕傷,是因為它蔓延能通陰絡,續其絕。栝蔞根的名稱是栝蔞,《金匱要略》用它來治療胸痹,《傷寒論》用它來治療結胸,是因為它能打開胸前之結。

張隱菴曰:半夜起陰氣於脈外,上與陽明相合而成火土之燥。花粉起陰津於脈中,天癸相合而能滋其燥金。《傷寒》、《金匱》諸方,用半夏以助陽明之氣,渴者燥熱太過,即去半夏易花粉以滋之。聖賢立加減之方,必推物理所以然。

白話文:

張隱菴醫生說:半夜陰氣開始在脈搏的外面升起,上升和陽明的經脈結合後產生了火和土的燥氣。花粉能夠在脈搏裡面產生陰津,而天癸與之結合在一起能夠滋潤燥氣。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等醫書中,有許多方劑使用了半夏來幫助陽明的經氣,如果患者感到口渴、燥熱的太過,就要去掉半夏,改用花粉來滋潤它。聖賢們制定加減方法的方劑,肯定是有他們的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