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桂枝證五(太陽九)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耳。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

白話文:

如果發生經常自發出汗的症狀,這是因為營氣運作和諧。營氣和諧時,外層的衛氣就不和諧,原因是衛氣與營氣無法共同和諧運作。因為營氣運行在脈絡之中,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再次發汗,營氣與衛氣就會和諧,症狀就會好轉。建議使用桂枝治療。

病常自汗出者,營氣疏泄,此為營氣之和。然營氣自和者,必外與衛氣不相調諧,以衛被風斂,內遏營血,不與營氣和諧故耳。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衛鬱而欲內斂,營鬱而欲外泄。究之,衛未全斂而營未透泄,是以有汗而風邪不解,復發其汗,使衛氣不閉,營氣外達,二氣調和則病自愈,宜桂枝湯也。衛閉而營鬱則營不和,衛未全閉而營得汗泄,此為營氣猶和。

白話文:

經常自發性出汗的人是氣血過於疏散,這是氣血協調的表現。但是,氣血自然協調的人,一定是因為外表的防禦之氣與內部的營養之氣不協調,因為防禦之氣被風寒收斂住,向內壓制營養之氣和血液,所以防禦之氣和營養之氣纔不協調。因為營養之氣在血管中運行,防禦之氣在血管外運行,防禦之氣鬱結而想要向內收斂,營養之氣鬱結而想要向外發散。仔細探究,防禦之氣沒有完全收斂,營養之氣也沒有完全發散,所以雖然有汗液,但風寒之邪沒有解除,再次發汗,讓防禦之氣不閉合,營養之氣向外發散,兩者協調了,病就會自愈,這時應該使用桂枝湯。防禦之氣閉合,營養之氣鬱結,則營養之氣不協調,防禦之氣沒有完全閉合,營養之氣得到發散,這是因為營養之氣仍然協調。

然此之和者,衛被風斂而未全閉也。閉則營氣不和矣,以衛常欲斂,不與營氣和諧,終有全閉之時。汗之令營郁透發,則二氣調和也。

白話文:

所謂身體的和諧,是指衛氣受到風寒斂聚,但尚未完全閉藏。一旦完全閉藏,營氣便不和諧了,因為衛氣通常想要斂聚,不會與營氣和諧相處,終究會有完全閉藏的時候。此時出汗就會讓營氣鬱積透發出來,這樣兩氣才能調和。

2. 桂枝證六(太陽十)

太陽病初服桂枝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剛開始服用桂枝湯後,仍然煩躁不安,應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症狀就會好轉。

風池,足少陽穴;風府,督脈穴,在項後,大椎之上。督與太陽同行於背,而足少陽經亦行項後。兩穴常開,感傷最易,感則傳之太陽。太陽中風之病,皆受自兩穴。服桂枝湯,風應解矣。反煩不解者,風池、風府必有內閉之風,不能散也。先刺以泄兩穴之風,再服桂枝,無不愈矣。

白話文:

風池穴屬於足少陽經;風府穴屬於督脈,位於頸後,在大椎穴之上。督脈與太陽經並行於背部,而足少陽經也經過頸後。

風池穴和風府穴經常處於開放狀態,最容易受到外邪侵襲,一旦受邪氣侵襲,便會傳導給太陽經。太陽經受風邪侵襲所致的疾病,都是從這兩個穴位引發的。

服用桂枝湯,風邪理應被驅散。如果仍然煩躁,說明風池穴和風府穴還有內閉的風邪,無法散去。

這時需要先針刺這兩個穴位,以宣洩風邪,再服用桂枝湯,幾乎都能痊癒。

3. 桂枝證七(太陽十一)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

太陽病,失於解表,經熱不泄,則自表達里。然里證雖成而外證不能自解。凡脈見浮弱者,猶當汗解,宜桂枝湯也。外解後,審有里證,乃可議下耳。脈浮弱,即前章陽浮陰弱之義。

白話文:

太陽病熱證,如果沒有及時解表,熱邪無法疏散,就會從表層轉入裡層。雖然裡證已經形成,但外證卻無法自行解除。凡是脈象浮弱的,仍然需要發汗解表,可以使用桂枝湯。等到外證解除了,才能考慮下法治療裡證。脈象浮弱,就是前面提到的「陽浮陰弱」之象。

4. 桂枝證八(太陽十二)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桂枝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解,雖有里證,不可下也,下之,衛陽內陷,此之為逆,欲解外者,不越桂枝也。外解已然,後里證可議下否耳。

白話文:

太陽病的病人在體表症狀沒有解除的情況下,即使出現內臟症狀,也不可以使用瀉下之法。因為這種情況下瀉下的話,會導致衛陽之氣內陷,這是逆治。想要解決體表症狀,應當使用桂枝類方劑。只有在體表症狀已經解除的情況下,才能考慮是否使用瀉下之法治療內臟症狀。

5. 桂枝證九(太陽十三)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硬耳,設利之為大逆。硬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

陽明腑病脈浮大(陽明篇二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病脈浮大,是有腑證。乃問病者但言覺便硬耳,未至痛滿也,則非急下之證。設遽利之,此為大逆。蓋便硬雖內實而表證尚在,猶須汗出而解,不宜下也。此何以故?其脈大縱屬內實而脈浮則當以汗解也。

白話文:

如果陽明腑有病,脈象會浮大(說明表證未解)。

如果病人說大便硬,但沒有到疼痛、脹滿的程度,這就不是需要急著下瀉的症狀。如果貿然用瀉藥,就是「大逆」(違背治療原則)。

因為雖然大便硬表示內有實熱,但表證(脈浮)還在,還需要發汗來解表,不適合下瀉。

為什麼呢?因為脈象大雖然代表內有實熱,但脈象浮,則說明表證未解,應當以發汗解表。

6. 桂枝證十(太陽十四)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按:宛鄰本原脫此一條,今補於此文在太陽篇也。黃氏注不可考,大抵亦上條意。

7. 桂枝證十一(太陽十五)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方在陽明二十)。

白話文:

太陽病還沒好,脈搏陰陽都停止了,一定要先發抖流汗才能好。但是隻有陽脈微弱的,先流汗就能好。但是隻有陰脈微弱的,用瀉下法就能好。如果想用瀉下法,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方子在陽明病第20條)。

太陽表證未解,脈忽尺寸俱停止而不動者,此氣虛不能外發,營衛鬱閉之故也。頃之必先振慄戰搖而後汗出而解。其未停止之先,尺寸之脈必有大小不均。若但寸脈微弱者,是陽鬱於下,必陽氣升發汗出而後解。此先振慄而後汗出者也。若但尺脈微弱者,是陰虛腸燥,下竅堵塞,得汗不解,必下之通其結燥,使胃熱下泄而後解。陽明病腑熱蒸發則汗出表解。

白話文:

如果太陽經的表證還沒有解除,脈搏突然在寸口(手太陰肺經)和尺澤(手太陽小腸經)上都停止不動,這是因為氣虛無法向外發散,營衛之氣鬱閉所致。不久之後,患者必定會先出現寒顫振搖,然後出汗而解除表證。

在脈搏停止之前,寸口和尺澤脈必定會有大小不均勻的情況。如果只有寸脈微弱,說明陽氣鬱結在下面,必須讓陽氣上升、發汗後才能解除。這是先寒顫,然後纔出汗的情況。

如果只有尺脈微弱,說明陰虛腸燥,下竅不通,即使出汗也不會解除表證。必須通過瀉下通利腸道,讓胃熱下泄後才能解除。陽明經腑熱上蒸,導致出汗而表證解除。

今太陽病表證未解,是內熱未實,此時若欲下之,宜於汗後用調胃承氣,硝黃甘草,調其胃腑之燥熱也。

白話文:

現在太陽病的表證還沒有解除,說明內熱還沒有完全形成。這時候如果想要使用瀉下的方法,應該在出汗後服用調胃承氣湯(組成:大黃、甘草、硝石)。用硝石和甘草來調節胃腑的燥熱。

8. 忌桂枝十二(太陽十六)

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大棗甘草,甘味動嘔也。

9. 忌桂枝證十三(太陽十七)

凡服桂枝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大凡服桂枝湯即吐者,胸膈濕熱鬱遏,桂枝益其膈熱下咽即吐。緣其胃氣上逆,心下痞塞,肺郁生熱,無路下達。桂枝辛溫之性,至胸而出,不得入胃腑而行經絡,是以吐也。其後濕熱瘀蒸,必吐膿血。此宜涼辛清利之劑,不宜辛溫也。

白話文:

凡是服用桂枝湯後立即嘔吐的人,表示其胸膈濕熱鬱積,桂枝會加重其膈胃的熱氣,導致下嚥即吐。這是因為他們的胃氣上逆,心下痞塞,肺鬱生熱,氣血無法順利下行。桂枝辛溫的性質,會作用於胸部而排出體外,無法進入胃腑而運行經絡,因此會導致嘔吐。隨後濕熱鬱蒸,必定會吐出膿血。這種情況應使用涼辛清利之劑,不適合使用辛溫之劑。

10. 忌桂枝證十四(太陽十八)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桂枝本解肌表以散風邪,若其人脈浮而緊,發熱汗不出者,是寒傷營血,營傷則束其衛氣,是當去芍藥之泄營血而用麻黃以泄衛氣,桂枝不可與也。與之表寒不解,反益經熱,是謂之誤。風家用桂枝所以不助經熱者,以其皮毛無寒,孔竅不閉,無須麻黃髮表,但以芍藥之酸寒泄其營血,桂枝之辛溫通其經絡,血熱自能外達。若傷寒服之,衛郁莫泄,經熱愈增,是助邪也。

白話文:

桂枝本來是用於疏散表面的風寒,但如果病人脈搏浮而緊,發熱但不流汗,表示寒氣傷到了營血,營血受傷就會束縛住衛氣。這時應去掉瀉營血的芍藥,改用瀉衛氣的麻黃,不能再使用桂枝。如果此時還用桂枝,不僅表寒不解,反而會加劇經絡中的熱度,這就叫誤治。

治療風寒時使用桂枝,不會助長經絡中的熱度,這是因為風寒患者皮毛沒有寒氣,孔竅沒有閉塞,不需要麻黃來發散表寒。只需要用芍藥的酸寒來瀉營血,桂枝的辛溫來疏通經絡,血液中的熱氣自然就能散發出去。

但如果是傷寒患者服用桂枝,衛氣鬱結不能發散,經絡中的熱度會越積越多,這就是在幫助邪氣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