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傷寒貫珠集》~ 卷五·少陽篇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少陽篇 (1)

1. 辨列少陽條例大意

少陽居表裡之間。當肓膜之處。外不及於皮膚。內不及於臟腑。汗之而不從表出。下之而不從里出。故有汗吐下之戒。而惟小柴胡一方和解表裡。為少陽正治之法。凡十六條。其次則有和解而兼汗下之法。謂證兼太陽之表。則宜兼汗。或證兼陽明之裡。則宜兼下。如柴胡加桂枝湯柴胡加芒硝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等方是也。

白話文:

少陽病介於表面和裡面的位置。在肓膜處。外不及於皮膚,內不及於臟腑。發汗治療不出表,攻下治療不出裡。因此有忌諱發汗、嘔吐、攻下的說法。只有小柴胡湯一方和解表裡,是治療少陽病的正法。一共十六條。其次,還有和解表裡兼發汗或攻下的方法。如果是合併太陽表證,則應兼發汗。如果是合併陽明裡證,則應兼攻下。像柴胡加桂枝湯、柴胡加芒硝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等方就是這種情況。

夫有汗下之禁。而或汗之。或下之。此亦少陽權變法也。凡四條。又其次為刺法。如縱橫脅滿合併之病。當刺期門、大椎、肺俞、肝俞諸穴是也。凡四條。

白話文:

使用汗下方法是有禁忌的。但是有時候可以使用汗法或下法。這也是少陽病證治療中靈活變通的方法。共有四種。接下來是針刺療法。例如胸脅脹滿合並的疾病。此時應該針刺期門、大椎、肺俞、肝俞等穴位。共有四種。

2. 少陽證一條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足少陽、膽也。膽盛精汁三合。而其味苦。膽受邪而熱。其氣上溢。故口苦。咽門者。肝膽之候。目銳眥者。膽脈之所起。故咽乾目眩也。

白話文:

膽主足少陽經。膽氣旺盛時,能產生豐富的精液。膽屬苦味。當膽氣受邪氣侵襲時,膽氣上逆,導致口苦。咽喉是肝膽經絡的反應部位。眼睛視力敏銳且有紅血絲,是因為膽經絡在此處開始。所以膽氣上逆時,會出現咽喉乾燥和視物不清的情況。

3. 小柴胡湯證九條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發病時間為5到6日,被風寒侵襲,反覆發作寒熱。胸部及肋骨兩側感到疼痛且悶脹。精神萎靡,食慾不振。心中煩躁,有嘔吐感,或僅有胸中煩悶卻無嘔吐。或口渴,或腹部疼痛,或肋骨下出現硬塊。或心臟下方感到悸動,小便不通暢。有時不口渴,但身體微熱,或有咳嗽。以上症狀可使用小柴胡湯治療。

傷寒五六日中風者。言或傷寒五六日。傳至少陽。或少陽本經。自中風邪。非既傷寒五六日。而又中於風也。往來寒熱者。少陽居表裡之間。進而就陰則寒。退而從陽則熱也。胸脅苦滿者。少陽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故也。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者。木火相通。

白話文:

傷寒病症持續五六天的患者出現中風的情況。這裡指的是:患者傷寒五六天後,邪氣傳入了少陽經。或者,原本就是少陽經的病症,由於接觸了風邪而加重。並不是指傷寒五六天後,又再次接觸了風邪。

患者出現間歇性寒熱,是因為少陽經位於人體表裡之間。邪氣深入時靠近陰分則出現寒症,退散時靠近陽分則出現熱症。

胸脅疼痛、脹滿,是因為少陽經的直行脈絡從缺盆下腋,沿著胸部,經過季脅而來。

患者食慾不振、心煩、噁心,是因為木火相生。

而膽喜犯胃也。或者。未定之辭。以少陽為半表半裡。其氣有乍進乍退之機。故其病有或然或不然之異。而少陽之病。但見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之證。便當以小柴胡和解表裡為主。所謂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是也。此條自太陽篇移入。

白話文:

肝膽系統容易侵犯脾胃系統,但這種說法也有待商榷。少陽經既表又裡,這條經絡的氣機忽進忽退,因此少陽經的疾病可能忽而出現忽而消失。當少陽經出現時來時去的惡寒發熱、胸脅脹痛的症狀時,主要應使用小柴胡湯調和表裡。所謂傷寒中風,只要符合柴胡湯證,見到一個症狀就可以了,不一定所有症狀都要具備。這條論述從太陽病篇移入少陽病篇。

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柴胡(250克),黃芩(150克),人參(150克),甘草(150克),生薑(150克),半夏(500毫升,洗淨),大棗(12枚,掰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胸中煩而不嘔者。邪聚於膈而不上逆也。熱聚則不得以甘補。不逆則不必以辛散。故去人參、半夏。而加栝蔞實之寒。以除熱而蕩實也。

白話文:

胸中煩悶但沒有嘔吐的,是不潔之物聚集在橫膈膜上而沒有反流到上面來的緣故。熱氣聚集在一起,就不適合用甘甜的藥物來補益。不反流到上面來,就不需要用辛散的藥物來疏散。所以,去掉人參、半夏。而加入栝蔞實的寒性,以去除熱氣並蕩滌汙物。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渴者。木火內煩。而津虛氣燥也。故去半夏之溫燥。而加人參之甘潤。栝蔞根之涼苦。以徹熱而生津也。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腹中痛者。木邪傷土也。黃芩苦寒。不利脾陽。芍藥酸寒。能於土中瀉木。去邪氣止腹痛也。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脅下痞硬者。邪聚少陽之募。大棗甘能增滿。牡蠣咸能軟堅。好古云、牡蠣以柴胡引之。能去脅下痞也。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飲蓄而不行也。水飲得冷則停。得淡則利。故去黃芩。加茯苓。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不渴外有微熱者。里和而表未解也。故不取人參之補里。而用桂枝之解外也。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白話文:

如果咳嗽,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咳者。肺寒而氣逆也。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酸以收之。又曰、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加五味之酸。以收逆氣。乾薑之溫。以卻肺寒。參、棗、甘壅。不利於逆。生薑之辛。亦惡其散耳。

白話文:

咳嗽是肺氣虛寒而上逆所致。經典上記載,肺部不適會導致氣息上逆。這時,應緊急食用酸性食物以收斂氣息。又記載,形體受寒、飲用冷飲會損傷肺部。因此,加入酸味的五味子,用以收斂上逆的氣息。乾薑的溫熱作用,可以驅散肺氣虛寒。人參、大棗味甘,壅塞氣機,不利於治療上逆。生薑的辛辣味,也有化散氣機的不良影響。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摶。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白話文:

當人體氣血虛弱時,皮膚毛孔會鬆弛擴張。邪氣就會趁機入侵,與體內的正氣搏鬥。這些邪氣聚集在肋骨下方,正邪交戰,導致時而發冷時而發熱。正氣較強時,病症就會暫時緩解。此時患者會感到精神不振,食慾不佳。臟腑相連,胸部的疼痛會逐漸擴散到腹部。如果邪氣積聚在較高處,疼痛就會向下蔓延,導致嘔吐。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服用小柴胡湯後,如果患者仍然口渴,說明陽明經受損。這時需要根據陽明經的治療原則進行調理。

血弱氣盡。腠理開。謂亡血新產勞力之人。氣血不足。腠理疏豁。而邪氣乘之也。邪入必與正相摶。而結於脅下。脅下者。少陰之募。而少陰者。陰陽之交也。邪氣居之。陰出而與邪爭則寒。陽入而與邪爭則熱。陰陽出入。各有其時。故寒熱往來。休作有時也。默默不欲飲食。

白話文:

血氣虛弱殆盡,皮膚毛孔變得鬆弛疏散。指那些失血或新產後體力勞累的人,氣血不足,皮膚毛孔疏鬆,於是邪氣趁虛而入。邪氣侵入後,必然和身體正氣相搏鬥,而聚集在脅肋之下。脅肋之下是少陰經的募穴,而少陰經處於陰陽交接之處。邪氣在此作祟,陰氣外發與邪氣爭鬥就產生寒症,陽氣內陷與邪氣爭鬥就產生熱症。陰陽出入,各有其時段,所以寒熱往返,發作有規律。此時常會默默不語,不想進食。

義如上條。臟腑相連四句。是原所以邪氣入結之故。謂膽寄於肝。地逼氣通。是以其邪必從腑而入臟。所謂其痛必下也。邪高、謂病所來處。痛下、謂病所結處。邪欲入而正拒之。則必上逆而嘔也。至其治法。亦不出小柴胡和解表裡之法。服後邪解氣和。口必不渴。若渴者。

白話文:

道理和上面一段一樣,臟腑相連四句解釋了為何邪氣會入侵並聚集的原因。膽寄宿在肝臟中,兩者相鄰,氣息相通。因此,邪氣必定從腑部進入臟腑,這就是「其痛必下」的道理。邪氣從高處進入,也就是疾病的來源;疼痛從下發展,也就是疾病聚集的地方。邪氣想要入侵,但正氣抵禦它。於是邪氣就會逆行上升,導致嘔吐。至於治療方法,也不外乎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表裡。服藥後邪氣消散、氣息調和,口就不會感到乾渴。如果口渴,

是少陽邪氣復還陽明也。以法治之者。謂當從陽明之法。而不可復從少陽之法矣。此亦從太陽篇移入。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類似太陽與少陽並病。以太陽不得有脅下滿。少陽不得有頸項強。且手足溫而渴。知其邪不獨在表。而亦在裡也。欲合表裡而並解。則非小柴胡不可耳。亦太陽篇移入。

白話文:

這條症狀類似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太陽病不會有脅側脹滿,少陽病不會有頸項強直。而且手腳溫暖,有口渴的症狀。知道邪氣不只在體表,也在體內。想要同時治療表證和裡證,非小柴胡湯莫屬。這條方子也是從太陽病篇移過來的。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證。如前條所謂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證是也。傷寒中風者。謂無論傷寒中風。有柴胡證者。但見一證。便當以小柴胡和解之。不可謂其不具。而以他藥發之也。前條云、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者。與小柴胡不與桂枝。即此意。亦太陽篇移入。

白話文:

柴胡證:如前面條文所說的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證狀。傷寒中風的人:意思是無論是傷寒還是中風,如果有柴胡證,只要見到一種證狀,就應該用小柴胡湯調理。不能因為沒有看到其他證狀,就用其他藥物發汗治療。前面條文說的身熱怕風、頸項強直、脅下脹滿,這些證狀與小柴胡湯相應,而不與桂枝湯相應,就是這個意思。這些證狀也是從太陽篇移入的。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柴胡證不應下而反下之。於法為逆。若柴胡證不罷者。仍宜柴胡湯和解。所謂此雖已下。不為逆也。蒸蒸而振者。氣從內達。邪從外出。有戰勝之義焉。是以發熱汗出而解也。亦太陽篇移入。

白話文:

如果柴胡證不應該下而反覆下瀉,這在法理上是違背的。如果柴胡證狀還沒有消除,仍然應該使用柴胡湯來調和。所謂「此雖已下,不為逆」,是指雖然已經下瀉,但並不違背法理。蒸蒸而顫動的現象,表示氣血從內部上達,邪氣從外部排出。這是身體進行抵抗的表現,因此發熱出汗可以解除病症。這也是《太陽篇》中提到的內容,移入此處。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陽脈(動脈)僵硬,陰脈(靜脈)緊繃。如果按照法則會造成腹痛,先給予小建中湯治療。如果沒有改善,改用小柴胡湯治療。

陽脈澀。陽氣少也。陰脈弦。陰有邪也。陽不足而陰乘之。法當腹中急痛。故以小建中湯溫里益虛散陰氣。若不瘥。知非虛寒在裡。而是風邪內干也。故當以小柴胡湯散邪氣止腹痛。亦太陽篇移入。

白話文:

陽脈脈象澀滯,說明陽氣虛弱。陰脈脈象弦硬,說明陰中有邪氣。陽氣不足,陰邪乘虛而入。根據症狀,應該會出現腹部急痛。因此使用小建中湯溫暖腹部,補益虛弱,驅散陰氣。如果無法痊癒,則說明腹痛並非虛寒所致,而是風邪入侵。故而應使用小柴胡湯祛散邪氣,緩解腹痛。這條古文也收錄在《太陽篇》中。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

白話文:

持續發燒五六天。頭部出汗。微微感覺寒冷。手腳冰冷。胸腹部脹滿。沒有食慾。大便乾結。脈搏細弱。這表示陽氣稍有鬱結。同時存在表證和裡證。脈搏沉穩,也表示有裡證。出汗表明陽氣稍弱。如果純粹是陰證鬱結,就不會有外證。症狀全部都在體內。這表示一半在體內,一半在外表。脈搏雖然沉穩而有力,但不能說是少陰病。因為陰證不會出汗。現在頭部出汗,說明不是少陰病。

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頭汗出。微惡寒。為表證。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為里證。陽微結者。陽邪微結。未純在裡。亦不純在表。故曰必有表。復有里也。傷寒陰邪中於陰者。脈沉。陽邪結於裡者。脈亦沉。合之於證。

白話文:

因此知道這不是少陰病。可以服用小柴胡湯。若服用後病情仍未改善,大便後就會緩解。頭部出汗,輕微畏寒,屬於表證。手腳冰冷,腹部脹滿,口不思食,大便乾硬,脈搏細弱,屬於裏證。陽氣輕微鬱結的,說明陽邪輕微鬱結,既不完全在內,也不完全在外。所以說一定有表證,又有裏證。傷寒的陰邪進入陰分的稱作陰邪中於陰,脈搏沉細;陽邪鬱結在內的稱作陽邪結於裡,脈搏也沉細。結合症狀來判斷。

無外證者。為純在裡。有外證者。為半在表也。無陽證者。沉為在陰。有陽證者。沉為在裡也。夫頭為陽之會。而陰不得有汗。今脈沉緊而頭汗出。知其病不在少陰。亦並不純在表。故可與小柴胡湯。合外內而並治之耳。設不了了者。必表解而里未和也。故曰得屎而解。

白話文:

沒有外在症狀的,病情完全在內。有外在症狀的,病情則一半在體表。沒有陽氣旺盛的症狀,病邪沉降在陰分。有陽氣旺盛的症狀,病邪沉降在裡分。

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而陰分不應該有汗。現在脈象沉緊,頭上卻出汗,說明病情不在少陰經,也不完全在體表。所以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同時調理體表和裡分。

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必定會導致體表症狀解除,而裡分病邪未除。所以說,一旦大便通暢,病情就會好轉。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痛。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白話文:

這是原本的太陽病,沒有痊癒,轉變為少陽病。脇肋下方疼痛僵硬,乾嘔不能進食,寒熱交替出現,但尚未嘔吐或腹瀉,脈象沉緊。此時可給予小柴胡湯治療。如果已經嘔吐或腹瀉,發汗,溫針,出現譫語,說明柴胡湯的證狀已經消失。這時表示病情已經惡化,需要了解是犯了哪種禁忌,才能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

本太陽脈浮頭痛惡寒之證。而轉為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者。太陽不解。而傳入少陽也。尚未吐下。不經藥壞者。脈雖沉緊。可與小柴胡以和之。以證見少陽。舍脈而從證也。或云脈沉緊。連上未吐下看。言尚未經吐下。與脈未至沉緊者。知其邪猶在經。可與小柴胡以和之。

白話文:

太陽經浮脈的頭痛怕冷症狀,轉為脅肋下的堅硬脹滿、乾嘔不能進食、時寒時熱的現象。這是太陽經裡的病邪沒有徹底解除,傳入了少陽經。如果還沒有嘔吐、腹瀉,脈象雖然沉而緊,仍然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來調和。這是根據症狀判斷為少陽經的問題,所以捨棄脈象,而依據症狀來處置。有人說,脈象沉而緊,與上面提到的未嘔吐、腹瀉的情況相符。這說明病邪仍在經絡中,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來調和。

或云沉當作浮。前陽明篇第四十七條云、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是也。並通。若已吐下發汗溫針。疊傷津液。胃燥譫語。而脅下硬滿乾嘔等證反罷者。此眾法盡投。正已大傷。而邪猶不解。謂之壞病。非小柴胡所得而治者。須審其因犯何逆。隨證以法治之。

白話文:

也有人認為沉脈應該說是浮脈。之前在陽明篇的第四十七條中說,「如果生病已經超過十天,脈象仍然浮著的,可以服用小柴胡湯」。這兩者是一樣的。但如果經過嘔吐、瀉肚子、發汗、溫針灸等治療後,反而損傷了津液,導致胃裡乾燥導致胡言亂語,肋骨下方出現硬塊且疼痛,乾嘔等症狀反覆發作的,這是因為各種治療方法都用上了,正氣已經受到很大損傷,而病邪仍然沒有解除,這稱為「壞病」,不是小柴胡湯能治療的。必須仔細判斷是什麼原因觸犯了病邪,根據具體症狀來選擇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