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傷寒貫珠集》~ 卷五·少陽篇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少陽篇 (2)

1. 少陽汗吐下之禁二條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經曰、少陽之至。其脈弦。故頭痛發熱者。三陽表證所同。而脈弦細。則少陽所獨也。少陽經兼半里。熱氣已動。是以不可發汗。發汗則津液外亡。胃中乾燥。必發譫語。云此屬胃者。謂少陽邪氣並於陽明胃府也。若邪去而胃和則愈。設不和。則木中之火。又將併入心臟。而為煩為悸矣。

白話文:

經典上說:少陽經脈到至極時期,脈搏會呈現弦的狀態。頭疼發燒都是三陽病的表證,但脈搏弦而細,則是少陽經獨有的特徵。少陽經兼有半表半里的性質,熱氣已經開始發動,因此不能發汗。如果發汗,體液就會向外流失,胃中就會乾燥,必然會出現說胡話的症狀。說這是屬胃的,是因為少陽邪氣已經蔓延到了陽明胃府。如果邪氣消除了,胃氣平和,就能痊癒。如果胃氣不和,那麼少陽經中的火熱之氣,又會併入心臟,而導致煩躁和心悸。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此少陽自中風邪之證。不從太陽傳來者也。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其支從耳後入耳中。以下胸中。少陽受邪。壅熱於經。故耳聾目赤。胸中滿而煩也。是不在表。故不可吐。復不在裡。故不可下。吐則傷陽。陽虛而氣弱則悸。下則傷陰。陰虛而火動則驚。

白話文:

這是少陽自體感受風邪的證狀,並不是從太陽經傳過來的。少陽經脈,從眼睛的外眼角開始,支脈從耳後進入耳朵,往下通到胸腔。少陽經受到邪氣,使經絡壅塞發熱,所以會造成耳聾、眼睛發紅,以及胸腔脹滿、煩悶的症狀。這是一種既不在表、也不在裡的疾病,因此不能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因為催吐會損傷陽氣,陽氣虛弱就會心跳動悸;也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因為瀉下會損傷陰氣,陰氣虛弱就會引起驚厥。

2. 辨少陽邪氣進退之機四條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邪氣在表則發熱。入里則躁煩。傷寒六七日。外無大熱。而其人躁煩者。邪氣去陽而之陰也。去、又訓作往。言陽邪往入陰中也。

白話文:

當邪氣停留在身體表面時,會出現發熱症狀。如果邪氣進入身體內部,就會引起心煩意亂。患上傷寒病六七天後,雖然沒有明顯的高燒,但病人卻感到心煩意亂,這是因為邪氣已經從人體的陽經部位轉移到陰經部位。這裡的「去」,也可以解釋為「往」,也就是說陽邪已經進入陰經中了。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謂三陰不受邪也。

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當傳太陰。內經傷寒傳變之常法然也。陽邪傳陰。則當嘔而不能食。若其人反能食。不嘔。則邪氣不傳於陰。將從陽而解也。

白話文:

傷寒第一日屬於太陽經。第二日屬於陽明經。第三日屬於少陽經。第四日則會傳變到太陰經。這是《內經》記載的傷寒傳變的一般規律。陽性的邪氣傳變到陰性的經脈,就會出現嘔吐,不能進食的症狀。如果患者沒有嘔吐,還能進食,說明邪氣沒有傳變到陰經,會從陽經而解。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傷寒三日。少陽受邪。而其脈反小者。邪氣已衰。其病欲解而愈。經云、大則病進。小則病退。此之謂也。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白話文:

傷寒經過三天後,少陽經受到病邪侵襲。而脈象變小者,表示病邪已經減弱,病情將要好轉。醫書上說:脈象大,表示病情加重;脈象小,表示病情減輕。這裡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少陽經的病情將要好轉時,會從寅時持續到辰時。

少陽、膽木也。從寅至辰。為木旺之時。故其病欲解。必於是三時。亦猶太陽之解於巳午未。陽明之解於申酉戌也。

白話文:

少陽經屬木,膽經也。早上五點到七點之間。是木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少陽經的病想要好轉。一定要在這三個時辰。就像太陽經的病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一點之間好轉。陽明經的病在下午三點到晚上七點之間好轉。

3. 柴胡桂枝湯證一條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感冒發燒六七天。發熱、怕冷症狀減緩。四肢痠痛、乏力。輕微嘔吐感。胸口悶脹。還有感冒症狀未退者。可用柴胡桂枝湯治療。

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邪在肌表。所謂外證未去也。傷寒邪欲入里。而正不容則嘔。微嘔者。邪入未多也。支結者。偏結一處。不正中也。與心下硬滿不同。此雖表解。猶不可攻。況外證未去者耶。故以柴胡桂枝合劑。外解表邪。內除支結。乃七表三里之法也。

白話文:

病人發燒,略微怕冷,四肢關節痠痛。這是邪氣停留在身體表面,也就是外證還沒解除。傷寒邪氣想要進入體內,但是身體的正氣不允許,所以病人嘔吐。嘔吐不嚴重,說明邪氣進入體內不多。支節痠痛且偏向一側,說明邪氣停留在某一處,而不是集中在身體中間。這與心下硬滿的感覺不同。雖然表證已經解除,但還是不能進行攻邪治療。更何況外證還沒解除呢?所以,使用柴胡、桂枝合劑,既能解除表邪,又能消除支節痠痛。這就是治療外證三里,內證七分的原則。

柴胡桂枝

柴胡(半兩),桂枝(半兩),甘草(一兩炙),黃芩(半兩),人參(半兩),半夏(二合半),白芍(半兩),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擘)

白話文:

柴胡(30克),桂枝(30克),甘草(60克,炙用),黃芩(30克),人參(30克),半夏(15克),白芍(30克),生薑(90克),大棗(6枚,破開)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4.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一條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發作了五、六天。服藥後已經發汗,但又開始腹瀉。胸脅感到脹滿,腹部有輕微的痞結。小便不通利,口渴卻沒有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寒熱往來交替,心煩。這種情況表明病邪尚未解除。可以使用柴胡桂枝幹薑湯來治療。

王叔和本在太陽篇中。今移置此。

汗下之後。胸脅滿微結者。邪聚於上也。小便不利。渴而不嘔者。熱勝於內也。傷寒汗出。周身漐漐。人靜不煩者。為已解。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往來寒熱。心煩者。為未欲解。夫邪聚於上。熱勝於內。而表復不解。是必合表裡以為治。柴胡、桂枝。以解在外之邪。乾薑牡蠣

白話文:

出汗後,胸部和肋骨處有輕微的結塊感,說明邪氣積聚在上半身。小便不通暢,口渴但沒有嘔吐,說明內熱過盛。傷寒時出汗,全身濕透,人在安靜時沒有煩躁感,說明邪氣已解。但是,頭部出汗而身體沒有汗,寒熱交替,心煩氣躁,說明邪氣尚未完全解除。

邪氣積聚在上半身,內熱過盛,而表層的邪氣又沒有排除,需要同時治療身體內外。使用柴胡、桂枝來驅散外部邪氣,使用乾薑、牡蠣來驅散內部邪氣。

以散胸中之結。栝蔞根、黃芩。除心煩而解熱渴。炙甘草佐柴胡、桂枝以發散。合芩、栝蔞、薑、蠣以和里。為三表七里之法也。

白話文:

為了化解胸中的鬱結,可以用栝蔞根、黃芩。

為了消除心煩、熱渴,可以用炙甘草輔助柴胡、桂枝疏散之。

將黃芩、栝蔞、薑、蠣合用,可以調和胃腸。

這是中醫所謂「三表七里」的治療方法。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黃芩(三兩),栝蔞根(四兩),牡蠣(三兩熬),甘草(二兩炙)

白話文:

柴胡(300 克) 桂枝(180 克) 乾薑(120 克) 黃芩(180 克) 栝樓根(240 克) 牡蠣(180 克,熬製) 炙甘草(120 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愈。

5. 柴胡加芒硝湯證一條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以治其里也。

白話文:

傷寒已經持續了十三天都沒有好轉。胸脅部位脹滿,噁心嘔吐。下午開始出現潮熱。隨後又出現輕微的腹瀉。這原本是柴胡證的表現。但是服用了瀉藥卻沒有腹瀉,反而出現腹瀉。這說明醫生使用了丸藥瀉藥,並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潮熱是實熱證的表現。首先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解除表證。然後再使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治療裡證。

此少陽經邪兼陽明內實之證。少陽病在經。故胸脅滿而嘔。所謂柴胡證也。下之而三字。疑衍。凡柴胡證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為醫之誤。非病之情也。潮熱者。陽明之實也。實則可下。而證兼少陽。則不可下。故先宜小柴胡以解其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以治其里。亦如下條之先與小柴胡。後與大柴胡之例也。亦太陽篇移入。

白話文:

這是少陽經的邪氣兼太陽經內在實熱的證狀。少陽經的病症在經絡中,所以會胸脇脹滿、嘔吐。這就是所謂的「柴胡證」。「下之而三字」這句話可能是多餘的。所有柴胡證都不宜瀉下。現在反而瀉下,可以推測是醫生用丸藥瀉藥治療,這是醫生的錯誤,而不是病情的表現。潮熱是陽明經實熱的表現。實熱可以瀉下,但本證同時合併少陽經,因此不能瀉下。所以應先用小柴胡湯來解除外在邪氣,再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治療內在實熱。這和下文先用小柴胡湯,後用大柴胡湯的例子相同。這也是從太陽篇移入的。

尚從善云、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仲景謂此本柴胡證。醫設以大柴胡湯下之。則表裡俱解。何至有下利之證云。

白話文:

尚從善說,這個原本是柴胡湯證。卻用瀉下法治療而沒有效果。仲景認為,本來的證狀是柴胡湯證。醫生如果用大柴胡湯攻下,那麼表證、裡證就會同時解除。怎麼會有拉肚子的情況呢?

柴胡加芒硝湯方

於小柴胡湯內加芒硝六兩。余依前法服。不解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