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傷寒貫珠集》~ 卷一·太陽篇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太陽篇上 (2)

1. 桂枝湯禁三條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仲景既詳桂枝之用。後申桂枝之禁。曰桂枝、本為解肌。而不可用以發汗。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與麻黃之發汗不同。故惟中風發熱。脈浮緩。自汗出者為宜。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則是太陽麻黃證。

白話文:

桂枝湯的主要功能是解表。如果患者脈象浮緊,發熱但不發汗,不能使用桂枝湯。這一點必須清楚,以免誤用。張仲景在詳述桂枝湯的應用後,又補充了桂枝湯的禁用法。他說桂枝湯的本質是解表,不能用於發汗。解表是指祛除體表的邪氣,這與麻黃湯發汗的作用不同。因此,桂枝湯只適用於中風發熱、脈浮緩、自汗的人。如果患者脈浮緊、發熱但不發汗,則應使用太陽麻黃湯。

設誤與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煩躁。甚則斑黃狂亂。無所不至矣。此桂枝之大禁也。故曰、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仲景叮嚀之意至矣。

白話文:

使用桂枝湯時,如果弄錯了,肯定會導致不出汗又煩躁。嚴重的話,還會出現皮膚發黃、神志不清等情況,什麼問題都可能出現。這是使用桂枝湯的大忌。所以說,桂枝湯不能隨便使用。一定要牢記這一點,不要弄錯。仲景先生的叮囑非常重要。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本草云、酒性熱而善上。又忌諸甜物飲酒之人。甘味積中而熱氣時上。故雖有桂枝證。不得服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而桂枝湯味甘。能增滿而致嘔。亦一大禁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飲酒習慣,不能給他們服用桂枝湯。因為他們喝了桂枝湯會嘔吐。這是因為飲酒者不喜歡甜味。本草綱目中記載,酒性溫熱,容易上行。飲酒者也忌諱食用甜食飲料。甜味會積聚在體內,使熱氣上行。因此,即使患者符合桂枝湯的證候,也不能服用桂枝湯。如果服用,就會嘔吐。這是因為飲酒者不喜歡甜味,而桂枝湯味道甘甜,會加重噁心和嘔吐。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禁忌。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凡服桂枝湯吐者。不必盡是酒客。此其脾胃素有濕熱蘊蓄。可知桂枝湯其甘足以釀濕。其溫足以助熱。設誤服之而致吐。其濕熱之積。上攻肺中。與表之邪風相得。蒸郁不解。發為肺癰。咳吐膿血。勢有必至者矣。仲景因酒客。復申其說如此。

白話文:

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人,不一定都是嗜酒之人。這表明其脾胃素有濕熱積聚。可知桂枝湯的甘味足以滋生濕氣,其溫熱性足以助長熱氣。如果誤服桂枝湯而導致嘔吐,其積聚的濕熱會上攻肺部,與表面的邪風相互作用。蒸鬱不散,發展成肺癰,咳吐膿血,這種情況必然會發生。仲景用嗜酒之人來進一步說明這個道理。

2. 麻黃湯脈證七條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主之。

足之太陽。其脈上際巔頂。而下連腰足。而寒之為氣。足以外閉衛陽。而內郁營血。故其為病。有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之證。然惟骨痛、脈緊、無汗。為麻黃湯的證。其餘則太陽中風亦得有之。學者若不以骨痛、脈緊、無汗為主。而但拘頭痛、發熱等證。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經絡,上通頭頂,下連腰足。受寒後,寒邪閉塞了外層的衛陽之氣,內蘊營血,所以會產生以下症狀:頭痛、發熱、全身痠痛、腰痛、骨節痠痛、畏寒無汗且喘。其中,只有骨頭痠痛、脈搏緊、無汗的症狀,纔是麻黃湯的適應症。其他症狀,太陽中風也有可能出現。學習者如果只以頭痛發熱等症狀為主,而忽略了骨頭痠痛、脈搏緊、無汗這三個主要症狀,將會導致誤診。

必致發非所當發矣。雖本文不言脈緊。然可從無汗而推。猶太陽傷寒條。不言無汗。而以脈緊該之也。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話文:

麻黃(150克,去掉根節) 桂枝(150克,去掉樹皮) 甘草(50克,炒過) 杏仁(70顆,去掉皮和尖端)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白話文:

將上列四種藥材,放入九升的水中熬煮。

先將麻黃煮沸,煮約兩升後,撈除浮沫。

放入其他藥材,再熬煮至剩下兩升半的藥液。

過濾掉藥渣,取八合的藥液溫服。

服用後蓋上被子,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喝粥。

其他注意事項與桂枝湯的服用方法相同。

人之傷於寒也。陽氣鬱而成熱。皮膚閉而成實。麻黃輕以去實。辛以散寒。溫以行陽。杏仁佐麻黃。達肺氣、泄皮毛、止喘急。王好古謂其治衛實之藥是也。然泄而不收。升而不降。桂枝、甘草。雖曰佐之。實以監之耳。

白話文:

當人受到寒邪侵襲時,陽氣會鬱結而化為熱氣,皮膚會收緊而形成固實的狀態。麻黃是一種輕柔的藥物,可以去除實邪。它性辛,可以散寒;性溫,可以促進陽氣運行。杏仁配伍麻黃,可以通達肺氣、疏解皮膚毛孔、緩解氣喘急促。王好古說,麻黃杏仁湯是治療表證實證的藥方。但是,這個方子僅僅發散而不收斂,上升而不下降。桂枝、甘草雖然作為輔助藥物,但實際上是用來監督麻黃杏仁湯的作用的。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二條憑脈以言治。而不及證。且但舉浮與數。而不言緊。而云可與麻黃湯發汗。殊為未備。然仲景自有太陽傷寒條與麻黃湯證。在學者當會通全書而求之。不可拘於一文一字間也。

白話文:

那些憑藉脈象就能進行診治的人,卻忽略了症狀。而且只提到浮脈和數脈,卻沒有提到緊脈。並且說可以服用麻黃湯發汗,這顯然是不全面的。不過,張仲景自有關於太陽傷寒和麻黃湯證的條例。學習者應該通讀全書來理解,不應拘泥於某一段文字或某一個字之間。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病。脈搏浮且有力。沒有出汗而發燒。全身痠痛已經持續了八九天還沒有好轉。外邪症狀仍然存在。這時候應該讓患者出汗。服用藥物後,症狀稍微減輕。患者煩躁不安,眼睛緊閉。病情嚴重的患者必定流鼻血。流鼻血之後才會好轉。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陽氣過於旺盛。使用麻黃湯治療。

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太陽麻黃湯證也。至八九日之久而不解。表證仍在者。仍宜以麻黃湯發之。所謂治傷寒不可拘於日數。但見表證脈浮者。雖數日猶宜汗之是也。乃服藥已。病雖微除。而其人發煩目瞑者。衛中之邪得解。而營中之熱未除也。劇者血為熱搏。勢必成衄。

白話文:

脈象浮緊,沒有出汗但發熱,身體疼痛。符合太陽麻黃湯的證型。如果到了八九天後仍未解除,表證依然存在,仍然適合使用麻黃湯發汗治療。所謂治療傷寒不能拘泥於天數,只要看到表證脈浮,即使過了好幾天,也應讓患者出汗。服藥後,病情雖然有所好轉,但患者出現煩躁和眼睛發澀的症狀,說明衛氣中的邪氣已經解除,但營氣中的熱氣尚未消除。嚴重時,血液會因為熱氣而沸騰,很有可能導致鼻衄。

衄則營中之熱亦除。而病乃解。所以然者。陽氣太重。營衛俱實。故須汗血並出。而後邪氣乃解耳。陽氣、陽中之邪氣也。郭白雲云、麻黃湯主之五字。當在此當發其汗下。是。

白話文:

鼻出血後,體內的熱氣也會散去,疾病就會好轉。這是因為陽氣太盛,營氣和衛氣都太實,所以必須同時發汗和出鼻血,邪氣才能散去。陽氣就是陽中的邪氣。郭白雲說「麻黃湯主之」這五個字,應該是放在這裡,因為麻黃湯的作用是發汗和瀉下。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傷寒脈浮緊者。邪氣在表。法當汗解。而不發汗。則邪無從達泄。內搏於血。必致衄也。衄則其邪當去。而猶以麻黃湯主之者。此亦營衛並實。如上條所云陽氣重之證。上條衛已解而營未和。故雖已發汗。猶須得衄而解。此條營雖通而衛尚塞。故既已自衄。而仍與麻黃湯發汗而愈。

白話文:

傷寒時脈搏浮動而緊,說明邪氣在體表。按理應發汗讓邪氣排出。如果不發汗,邪氣無路可排,就會內擾血液,必定會導致鼻出血。鼻出血後邪氣本應清除,但仍用麻黃湯治療。這是因為營衛氣血都過於充實,如同前一條所說的陽氣過重的症狀。前一條衛氣已解,但營氣未和。因此雖然已發汗,仍然必須通過鼻出血來解除。而這一條營氣已通,但衛氣仍塞。因此既已自行鼻出血,仍然搭配麻黃湯發汗,才能痊癒。

然必欲衄而血不流。雖衄而熱不解者。乃為合法。不然。靡有不竭其陰者。於是仲景復著奪血無汗之例曰。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謂陽氣重者。須汗血並出。以泄其邪。其稍輕者。設得衄血。邪必自解。身雖無汗。固不必更以麻黃湯發之也。

白話文:

即使想要流鼻血,但是卻沒有血流出。即使流了鼻血,但熱度不消,這纔是符合規律的。否則,沒有不耗盡陰液的。這時,張仲景又提出「奪血無汗」的原則,說:脈搏浮而緊,發燒,身上沒有汗,自己流鼻血的,會好。因為陽氣過重,需要通過出汗和流鼻血來排出邪氣。如果陽氣稍微輕一些,只要能流鼻血,邪氣必定會自己消除。雖然身上沒有出汗,也不用再用麻黃湯發汗了。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白話文:

太陽病(由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病症)。患病已超過十天,脈象浮細,且嗜睡的患者。表示外邪已經解除。如果出現胸悶脅痛的症狀,給予小柴胡湯治療。如果只出現脈象浮的症狀,給予麻黃湯治療。

太陽病。至十餘日之久。脈浮不緊而細。人不躁煩而嗜臥。所謂緊去人安。其病為已解也,下二段是就未解時說。謂脈浮細不嗜臥。而胸滿脅痛者。邪已入少陽。為未解也。則當與小柴胡湯。若脈但浮而不細。不嗜臥者。邪猶在太陽而未解也。仍當與麻黃湯。非外已解而猶和之發之之謂也。

白話文:

太陽經病。發病達十幾天。脈浮大但不緊而細。人不煩躁不安反而喜歡睡覺。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緊去人安」,說明病情已經緩解。

下面兩段是針對病情未緩解的情況。指脈浮細但不想睡覺,並且胸悶脅痛的,說明邪氣已經進入少陽經,病情未解。此時應該服用小柴胡湯。

如果脈象只是浮大而不細,也不想睡覺,說明邪氣仍在太陽經,病情未解。仍應服用麻黃湯。不是說外在病情已經緩解,卻仍用和解、發表的藥物。

3. 合病證治六條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主之。

胸中為陽之位。喘而胸滿者。病發於陽而盛於陽也。邪在陽則可汗。在陰則可下。此以陽邪盛於陽位。故不可下之以虛其里。裡虛則邪且陷矣。而宜麻黃湯汗之以疏其表。表疏則邪自解矣。合病者。兩經同病。邪氣盛者。其傷必多。甚則遍及三陽也。

白話文:

胸腔是陽氣所在。喘氣並伴有胸悶的人,病因起始於陽氣,並發展於陽氣。邪氣存在於陽氣,可以用發汗法治療。邪氣存在於陰氣,可以用瀉下法治療。這種情況是陽邪盛於陽位,所以不能使用瀉下法來清空體內。體內一旦清空,邪氣就會深入。而應該使用麻黃湯來發汗,疏通體表。體表疏通了,邪氣自然會散去。兼症是指同時患有多種疾病。邪氣盛的人,受損必定較多。嚴重的話,甚至會遍及三陽經絡。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併發陽明病時,一定會腹瀉。應服用葛根湯治療。

太陽病併發陽明病時,沒有腹瀉,但會嘔吐。應服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

傷寒之邪。在上則為喘滿。入里則為下利。兩陽合病。邪氣盛大。不特充斥於上。抑且浸淫於裡。故曰必自下利。其不下利者。則必上逆而嘔。晰而言之。合病下利者。裡氣得熱而下行也。不下利但嘔者。裡氣得熱而上行也。夫邪盛於外而之內者。仍當先治其邪。葛根湯合用桂枝麻黃而加葛根。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病邪,侵犯上部就會導致喘息和脹滿。侵犯內部就會導致腹瀉。如果同時侵犯上、下兩部,說明邪氣非常強盛,不僅充斥於上部,還滲透於內部。所以說,這樣的病人一定會腹瀉。如果不腹瀉,那麼邪氣一定會往上逆流,導致嘔吐。說得更明白一些,同時有下利病症的,是因為裡面的氣受熱向下走。只有嘔吐而沒有腹瀉的,是因為裡面的氣受熱向上走。邪氣由外而內侵犯的,依然應該先治療外邪。葛根湯中添加桂枝、麻黃、葛根,就是為了治療這種情況。

所以解經中兩陽相合之邪。其不下利而但嘔者。則加半夏以下逆氣。而葛根解外。法所不易矣。

白話文:

因此,在《內經》中,兩陽相合的病邪。如果不拉肚子,只嘔吐,那麼加入半夏來降逆氣。而葛根用於解表,這個法則是不變的。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麻黃(三兩去節湯炮去黃汁焙乾稱),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葛根(四兩) 生薑(三兩,切片) 炙甘草(二兩) 芍藥(二兩) 去皮桂枝(二兩) 去節麻黃(三兩,煮沸去黃汁,焙乾後稱量) 大棗(十二枚,剖開)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白話文:

以上七種藥材,加一斗水。先煮葛根、麻黃,煮沸後減掉兩升水。去掉浮沫,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取三升藥湯。過濾掉藥渣,溫熱後服用一升。蓋上被子後,微微出汗即可。無須喝粥。其他如桂枝湯的調養和禁忌事項。

葛根加半夏湯

於葛根湯內加半夏半升。洗。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的情況: 如果出現腹瀉,使用黃芩湯治療。 如果出現嘔吐,使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

少陽居表裡之間。視陽明為較深。其熱氣尤易內侵。是以太陽與少陽合病。亦自下利。而治法則不同矣。太陽陽明合病者。其邪近外。驅之使從外出為易。太陽少陽合病者。其邪近里。治之使從里和為易。故彼用葛根。而此與黃芩也。夫熱氣內淫。黃芩之苦。可以清之。腸胃得熱而不固。

白話文:

少陽經脈位於人體的表皮和內臟之間。它比陽明經脈更深層。它發出的熱氣容易向內侵襲。因此,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時,也會出現腹瀉。但是,治療方法卻不同。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者,邪氣靠近表皮,驅逐邪氣從表皮排除比較容易。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者,邪氣靠近內臟,治療上讓邪氣從內臟散發出來比較容易。所以,前者使用葛根,而後者使用黃芩。黃芩的苦味可以清熱,緩解熱氣向內侵襲。腸胃因熱氣而功能失常。

芍藥之酸。甘草之甘。可以固之。若嘔者。熱上逆也。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而黃芩之清裡。亦法所不易矣。

白話文:

芍藥的酸性與甘草的甘甜,可以鞏固藥效。如果有嘔吐的現象,表示熱氣上逆,因此加入半夏和生薑,以散發逆氣。而黃芩的清熱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於黃芩湯內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余依前法。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此條叔和隸陽明篇中。

白話文:

三陽經同時發病。肚子脹滿,全身沉重。難以翻身。嘴麻木,臉色暗黑。胡言亂語,小便失禁。發汗的話,會胡言亂語。瀉下腹部的話,額頭會出汗。手腳冰冷。若出現自發性出汗的話。使用白虎湯為主方。這條方劑出自《傷寒論》的陽明篇。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此條隸少陽篇中。

三陽合病。視諸合病邪氣為較大矣。而太陽之腑膀胱。陽明之腑胃。少陽之腑膽。熱邪盛滿自經入腑。故腹滿身重。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皆為里為熱之徵也。夫里而不表。故不可汗。汗之則津亡。胃燥而譫語。熱而不實。復不可下。下之則中傷氣竭。

白話文:

三陽合病。相比之下,合病的邪氣最大。太陽的腑是膀胱,陽明的腑是胃,少陽的腑是膽。熱邪盛滿,從經脈進入腑,因此腹滿身重,口不仁而面色晦暗,說胡話、尿失禁,以及只想昏睡,眼睛一閉就出汗。這些都是熱在體內的徵兆。體內有熱,但表面無熱,所以不能發汗。發汗會使津液耗盡,導致胃液乾涸而說胡話。熱而無實邪,也不能攻下。攻下會傷及臟腑,氣血耗竭。

而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句。頂腹滿身重四句來。謂有腹滿身重等證而自汗出者。則雖三陽合病。而邪聚於陽明者較太陽為多。故宜白虎湯清而解之。若不自汗出者。則太陽為多。白虎不可與矣。脈浮大。上關上者。病盛於陽經。故脈亦盛於陽位也。但欲眠睡者。熱勝而神昏也。

白話文:

患者額頭冒汗,手腳冰冷。若患者自汗,且有頭頂滿脹、腹部飽滿、身體沉重等症狀,表示腹滿身重等症狀伴隨著自汗,雖然是三陽合病,但邪氣主要聚集在陽明經มากกว่า太陽經。因此,應服用白虎湯來清熱解毒。若患者不伴有自汗,則太陽經受邪較多。此時不適合服用白虎湯。脈搏浮大,而且脈位在上關,表示病情集中在陽經,所以脈搏也盛於陽位。患者想要睡覺,是熱邪過多導致神志昏沉。

目合則汗者。膽熱則液泄也。此條蓋補上條之所未備。而熱之聚於少陽者。視太陽陽明較多矣。設求治法。豈白虎湯所能盡哉。

白話文:

眼睛閉合就出汗,是因為膽熱導致液體流瀉。這條古文補充了上條古文的缺漏。而熱量聚集在少陽經的人,比聚集在太陽經和陽明經的人更多。如果要找出治療方法,難道只有白虎湯能治嗎?

白虎湯方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白話文:

石膏(500 克),知母(300 克),甘草(100 克),粳米(3 升)

上先煮石膏數十沸。再投藥米。米熟湯成。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