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小柴胡湯方第三十八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甘草(三兩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三擘味甘平),

白話文: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甘草(三兩,味甘平),半夏(半升,洗淨後用,味辛溫),生薑(三兩,切片後用,味辛溫),大棗(十三個,掰開後用,味甘平)。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內經曰。熱淫於內。以苦發之。柴胡黃芩之苦。以後傳邪之熱。里不足者。以甘緩之。人麥甘草之甘。以緩中和之氣。邪半入里。則裡氣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煩嘔。邪半在表。則榮衛爭之。辛甘解之。薑棗以和榮衛。

白話文:

《內經》說,熱邪侵入人體內部,用苦味藥物來發散驅除。柴胡和黃芩的苦味,可以透過後傳的途徑,把熱邪傳出去。如果人體內部虛弱不足,就用甘味藥物來緩和滋補。人參和甘草的甘味,可以緩和中氣,調和營衛之氣。如果病邪一部分在裡,一部分在外,裡面的邪氣就會逆上犯上,用辛味藥物來疏散。半夏可以消除煩渴嘔吐的症狀。如果病邪一部分在表,一部分在裡,榮衛之氣就會爭相排斥,用辛甘化解。生薑和大棗可以調和榮衛之氣。

成氏云。傷寒邪氣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裡者。必盪滌以取利。其於不外不內。半表半裡。是當和解則可也。小柴胡。和解表裡之劑。

白話文:

成氏說:傷寒邪氣在表面的,一定要使汗液外溢而驅邪。邪氣在裡面的,一定要蕩滌邪氣以求利益。邪氣既不在表也不在裡,而是在半表半裡之間,這種情況,就應當用和解法就可以治癒了。小柴胡就是一種和解表裡之劑。

王三陽云。此證在半表半裡。或中風。或傷寒。三四日得之也。或有傳經而得。或直中此經。始終不傳者。醫人但見一證。而以脈合之。便當照此方治藥。不可汗下。亦不可求諸證悉具也。

白話文:

王三陽說:這種疾病介於表面和內裡之間。有可能是中風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傷寒引起的,通常是在感染三四天後出現。有可能是通過經絡傳播而導致的,也有可能是直接感染這個經絡引起的,並且始終不會傳播。醫生只看到一種症狀,然後根據脈象來診斷。就應該按照這個方子開藥治療。不能發汗也不能瀉下,也不能要求所有症狀都具備。

後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胸中煩而不嘔。熱聚而氣不逆也。甘者令人中滿。方熱聚。無用人參之補。辛散逆氣。既不嘔。無用半夏之辛。溫熱宜寒。療聚宜苦。栝蔞實苦寒。以泄胸中蘊熱。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白話文:

胸中感到難受但是卻又吐不出來。這是因為熱氣聚集,而氣卻不逆流上升的緣故。甘味食品會令人中焦滿盛,現在正逢熱氣聚集的時候,所以用不到人參的補益作用。辛味食品可以發散逆氣,既然不嘔吐,就用不到半夏的辛味。溫熱體質應該用寒涼藥物治療,清除聚集的熱氣應該用苦寒藥物。栝蔞實具有苦寒的特性,可以用來宣洩胸中的蘊熱。如果感覺口渴,就去掉半夏,加上人參。合併上述藥物,總共是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半夏燥津液。非渴者所宜。人參甘而潤。栝蔞根苦而涼。徹熱生津。二物為當。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去黃芩。惡寒中。加芍藥。以通壅。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甘令人中滿。痞者。去大棗之甘。咸以軟之。痞硬者。加牡蠣之咸。

王三陽云。不如枳桔穩當。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飲而水蓄不行為悸。小便不利。內經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腎。則水益堅。故去黃芩。淡味滲泄為陽。茯苓甘淡。以泄伏水。

白話文:

如果喝了水後,小便不出,就會讓人感到心悸。小便不利。《內經》說:腎臟需要健壯。多吃苦的食物來強化腎臟。水就會更強。因此去掉黃芩。淡味藥滲透、排泄是陽屬,茯苓甘淡,用於排出體內的廢水。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不渴者。里和也。故去人參。外有微熱。表未解也。加桂以發汗。

王三陽云。加桂句。亦要顧寒多熱少。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白話文:

對於咳嗽的人,去除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咳者。氣逆也。甘則壅氣。故去人參大棗。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肺寒則咳。散以辛熱。故易生薑以乾薑之熱也。

白話文:

咳嗽是指氣機上逆,甘味有礙氣機的升降,故此治療咳嗽時避免服用人參和大棗。在《內經》裡記載,肺臟收斂的機能稱之為「肺欲收」,如果食用酸味的食物可以將氣機收回來。五味子有酸味,可以收斂上逆的氣機。如果是肺部受寒則引發咳嗽,所以治療時用辛熱的藥物祛寒。因此,可以用生薑替代乾薑來治療咳嗽。

婁氏云。亦有肺熱而嗽者。亦有風邪未散而嗽者。但咳與嗽不同。五味乾薑當斟酌。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人的氣血虛弱,體表的腠理因此而鬆懈,邪氣便會侵入,與體內的正氣互相碰撞,積結在兩脅之下。正氣和邪氣相互爭鬥,會導致患者時冷時熱。這種情況有時會發作,也有時會緩解,患者會時常感到無精打採,不思飲食。臟腑之間相互連貫,所以邪氣下行時,引起的疼痛會從脅下直達腹部。邪氣向上運行引起的疼痛則會在胸脅,所以患者會出現嘔吐的現象。此時,可以服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

人之氣血。隨時盛衰。當月郭空之時。則為血弱氣盡。腠理開疏之時也。邪氣乘虛。傷人則深。針經曰。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血氣虛。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緩。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煙垢落。當是時。遇賊風。則其入深者是矣。邪因正虛。自表之裡。而結於脅下。

白話文:

人的氣血,隨時處於盛衰之中。每逢月郭(指月球與太陽成直角,夜晚看不到月球)的時候,則為血弱氣盡,腠理開疏的時刻。邪氣趁虛而入,對人體的傷害就會很深。針經說,月郭空的時候,海水東邊蓬勃,人的血氣虛弱,衛氣消散,形體單獨存在,肌肉減少,皮膚鬆弛,腠理開張,毛髮凋殘,腠理薄弱,汗垢脫落。在這個時候,遇到賊風,那麼邪氣進入身體就會很深。邪氣由於正氣虛弱而由表入裡,並聚集在脅下。

與正分爭。作往來寒熱。默默不欲飲食。此為自外之內。經絡與臟腑相連。邪氣隨經必傳於裡。故曰。其痛下。痛、一作病。邪在上焦為邪高。邪漸傳裡為痛下。裡氣與邪氣相搏。逆而上行。故使嘔也。與小柴胡湯。以解半表半裡之邪。

白話文:

與正氣爭鬥。導致寒熱交替。飲食不振,身體虛弱。這是由外而內的病變。經絡與臟腑相連通,邪氣沿著經絡會傳播到內部。因此說,疼痛向下。邪氣在胸膈以上稱之為邪高,邪氣漸漸傳到內部稱之為痛下。裡氣與邪氣相搏鬥,逆而向上,所以引起嘔吐。與小柴胡湯一起服用,可以解除半表半裡的邪氣。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服小柴胡湯。表邪已而渴。里邪傳於陽明也。以陽明治之。

王三陽云。前條渴者去半夏。柴胡證已具。未服柴胡湯。先見渴證者也。此條渴者。已服柴胡湯。外證已除而又渴者也。

白話文:

王三陽說:前面一條渴的症狀,去除半夏,柴胡的證狀已經齊全了。還沒服用柴胡湯,先出現口渴的症狀,這是指沒服用柴胡湯的患者。這一條渴的症狀,是指已經服用柴胡湯,外證已經消除,但又口渴的患者。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白話文:

咳嗽好幾天了,脈搏緩慢而洪大,畏懼風寒,手足溫暖。醫生用瀉藥替他通便二三次,不能進食,脅肋下疼痛,面目和身體發黃,脖子僵硬,小便困難。給他開了柴胡湯,服藥後一定會下瀉。本來口渴卻想吐的人,不適用柴胡湯。吃穀物會嘔吐。

因下之而脅痛。不可與柴胡。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則邪氣在半表半裡。未為實。反二三下之。虛其胃氣。損其津液。邪蘊於裡。故不能食而脅下滿痛。胃虛。為熱蒸之。熏發於外。面目及身悉黃也。頸項強者。表仍未解也。小便難者。內亡津液。雖本柴胡湯證。然以裡虛。下焦氣澀。

白話文:

得病六七天。脈搏遲緩浮弱。怕風寒。手足溫暖。那麼邪氣在表半裡半。還沒有成為實症。反而多次用瀉下法,虛損了胃氣。損害了津液。邪氣蘊藏在裡頭。所以不能吃東西,兩脅下滿痛。胃虛,因為熱氣蒸騰。燻發到外面。面目和身體都黃。頸項僵強,表症仍然沒有解除。小便困難,內部津液缺乏。雖然是柴胡湯證,但因裡虛,下焦氣機不暢。

而小便難。若與柴胡湯。又走津液。後必下重也。不因飲水而嘔者。柴胡湯證。若本因飲而嘔者。水停心下也。金匱要略曰。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飲水者。水停而嘔。食谷者。物聚而噦。皆非小柴胡湯所宜。二者皆柴胡湯之戒。不可不識也。

白話文:

小便困難的話,若給予柴胡湯,又會耗傷體液,之後必定會造成腹瀉。沒有因為喝水而嘔吐的,是柴胡湯證。如果是因為喝水而嘔吐的,就是水停留在心下的緣故。金匱要略說,先感到口渴,之後才嘔吐的,是水停留在心下。這是屬於喜好喝酒的人。喝水的人,是因為水停留在體內而嘔吐。吃食物的人,是因為腸胃裡有東西而嘔吐。這兩種情況都不適合使用小柴胡湯。這兩種都是服用柴胡湯的禁忌,不可不認識。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上文宜用柴胡而反下之道。至脅痛項強。小便難利。柴胡為藥劑。若本病項強脅滿者。正宜用柴胡而非其例矣。故申言之。

白話文:

上文應當使用柴胡,卻反而使用了治療下焦的藥物。以致脇腹疼痛,脖子僵硬,小便排泄不暢。柴胡是針對治療上述的藥劑。如果本來的病是項強脇滿,那正是應該使用柴胡,而不是其他的藥物。所以特地說明。

身熱、惡風。頸項強者。表未解也。脅下滿而渴者。里不和也。邪在表。則手足通熱。邪在裡。則手足厥寒。今手足溫者。知邪在表裡之間也。與小柴胡湯。以解表裡之邪。

白話文:

身體發熱、怕冷。脖子僵硬的人。這是因為表邪尚未解除。兩側脅部脹滿而口渴的人。這是因為裡邪不調和。邪氣在表,則手足都發熱。邪氣在裡,則手足冰冷。現在手腳溫熱的人,知道邪氣在表裡之間。給予小柴胡湯,以解除表裡邪氣。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陽脈澀滯,陰脈弦緊,病情合乎腹中急痛的,先用小建中湯。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再用小柴胡湯為主藥治療。

脈陽澀陰弦。而腹中急痛者。當作里有虛寒治之。與小建中湯溫中散寒。若不瘥者。非裡寒也。必由邪氣自表之裡。裡氣不利所致。與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以除傳裡之邪。

白話文:

脈象浮陽、澀滯,陰脈弦細。而腹中急痛者,應當是裡虛寒證,用溫中散寒法治療。服用小建中湯,溫中散寒。如果治療無效者,就不是裡寒證。必定是邪氣從表傳入裡,裡氣不利所致。服用小柴胡湯,去掉黃芩,加入芍藥,以去除傳入裡面的邪氣。